摘要:不論當代藝術亦或古代藝術都有表達“時間”這一概念的藝術作品。“時間”是不論藝術家或尋常人都逃不開的話題,藝術家對于表達時間的探索從古至今都沒有停歇,時間對于人類來說即是已知的也是未知的。根據藝術家們的作品與理論,本文將從時間的藝術史、藝術如何表現時間、時間的具體化和探訪過去的時間幾個主題展開,對關于時間的藝術進行研究和說明。
關鍵詞:當代藝術;時間
一、時間的藝術史
時間作為當代藝術的重要主題,涉及各種形式、方法的各種各樣的作品,藝術家們對于時間的表現各有不同,而不同藝術作品所表現的時間感也各不相同。在古代中國壁畫盛行,我們可以想到在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中就有用圓盤來表示生死以及轉世輪回的藝術方式,再比如歐洲一些藝術中所表現的線性時間觀,在中世紀的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描繪圣經故事可以用不同場景的轉換進行表現,暗示時間的推移。在觀察和欣賞一件作品時,我們可以看到時間的痕跡,比如一幅古老的字畫,經過時間的推移而變得發黃、開裂,一件瓷器、陶器因年代久遠而產生裂痕。這時候我們面對的時間是具體的。藝術空間和時間與其說是人的視覺和聽覺的生理結果,不如說是受歷史的交替發展著的政治、意識形態、道德、審美和社會關系的藝術模式的制約。[1]
二、表現時間
藝術作品表現時間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在畫面中描繪沙漏、鐘表等,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的作品《記憶的永恒》中軟塌塌地掛在樹枝上的表、在建筑體邊緣耷拉著的表和披在不明物體身上的表都表現出了凝固住的時間,整幅作品給人以夢幻、夢境的感受。人們表現時間有時也是為了記錄和敘述事件,藝術作品也更多地取自神話、文學作品中,西方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等時期描繪了很多關于圣經故事的題材,達芬奇《最后的晚餐》便取材于《圣經》,畫面定格在最具有戲劇性、事件發生的高潮一刻,每個人物的神情、姿態都逼真且強烈,情感充沛,人物雖然動作幅度大,卻也有著緊密聯系,是一幅敘述事件的作品。雅克·路易·大衛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則是為了記錄真實發生的事件,畫家選用拿破侖為皇后加冕的場面,而拿破侖依舊占據畫面中心位置,利用這一畫作記錄了真實歷史事件從而表現了時間。同樣為了記錄的還有紀念碑,紀念碑上篆刻的文字記錄著歷史的發生,或是人物的生平,也是時間的體現。雅加達民族獨立紀念碑是雅加達的象征與地標,象征了印尼人民取得獨立的決心,記錄著不被遺忘的歷史。
關于繪畫形式的表現,表現同一故事中的兩個或多個場面被稱作“多幕模式”。在西方一些繪畫中時有體現,通常為兩面畫、雙聯畫、三面畫、三聯畫和祭壇裝飾畫,如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壇畫》是一種多翼式“開閉形”祭壇組畫。而在中國古典繪畫中也存在,東晉顧愷之的畫作《洛神賦圖》是由多個故事情節構成類似連環畫形式,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所謂“多幕模式”也可以說是現在的漫畫和連環畫形式,以多個被分割的場景連接成為一個故事,從而體現出故事所存在的時間。
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利用靜態的鐘表表現凝固的時間不同,立體主義的藝術家更熱衷于將一個對象在不同的角度、時間所觀察到的不同情景融入到同一畫面中,實現時間的斷裂,就像西班牙畫家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亞威農少女》,畫面中五位少女或坐或站,人物扭曲變形,正面的五官和側面的鼻子結合在一張臉上,正面的胸脯變成了側面的扭曲,實現了在單一的平面中不同角度的人物結合,實現了空間的分裂。
三、時間的具體化
19世紀英國的塔爾伯特拍出了最早的負片,由此攝影誕生。攝影具有運用運動和速度來表現時間的能力,一張簡單的照片可以表現出不斷發展的現代生活。第一張可以永久固定影像的照片,拍攝于1826或1827年,拍攝者是法國人尼埃普斯,是一張窗外風景照《勒格哈的窗外景色》。而在攝影之后又誕生了電影。電影是攝影的延伸。電影的本性是復制和還原現實的真實性,電影是通過攝影機記錄下來的,是照相的延伸。[2]瑞士藝術家組合彼得·費茨利和大衛·維斯搭檔拍攝的一部30分鐘的娛樂性電影《萬物必經之途》,內容其實并不復雜,甚至有點粗糙。短片的主要場景是一座看上去像實驗室的舊倉庫,攝影機沿著倉庫的地板拍攝,地面沿途放置了一些簡單道具,有輪胎、木架、塑料杯、水桶、氣球、繩子等。在經過精心的策劃下發生了物理、化學反應,在這種物理和化學反應的推動下,物品依次跌落、爆炸、起火、翻滾,進入了一個奇妙的循環,每一個物體停下都會引發下一個物體的運動,而這個運動又是無窮無盡的,它沒有開始的目的,也沒有結束的結局。短片用這種連鎖反應具體而又微妙地表達了時間。電影的剪輯手法有很多種,其中的蒙太奇手法被大量運用,而蒙太奇的視覺心理學基礎讓我們了解到,人類生活在一個永遠處于運動狀態的世界里,一些物體通過我們的視野在視網膜上留下了很多映像,而視網膜要求視野有變化才能正常活動。當人們盯住一個物體不動超過四五分鐘,那么這一圖像將會變得模糊不清,如果這時看一眼別的事物,再回到原先的物體,那么它就又變清晰了,這便是蒙太奇視覺心理學基礎想要表達給我們的。電影剪輯的蒙太奇手法一共有5種,平行蒙太奇是以不同時空發生的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并列表現,分頭敘述而同一在一個完整的結構之中,而顛倒蒙太奇是一種打亂結構的蒙太奇方式,先展現故事或事件的當前狀態,再介紹故事的始末,表現為事件概念上“過去”與“現在”的重新組合。蒙太奇的手法類似于將不是同一時空或時間發生的事件組合在一起,從而讓人將不同事件聯系在一起,進而使人們混淆了時間。
藝術家海德·法斯納科特創作的雕塑作品《爆破》,定格了一棟樓房在爆炸的一瞬間,向四周飛濺的碎片懸置于空中,將場景凝固在本應該在一瞬間發生的場景,將瞬間凝固為永恒。
四、探訪過去
歷史的專題化亦即歷史學把握是之所以可能“在人文科學中建設起歷史世界”的前提。[3]探索時間主題的藝術當然也要包括與過去歷史相關的藝術,不同的地區歷史各不相同,一個地區的歷史不是所有地區的歷史,所以我們探索的歷史從來不是單一的歷史,而是多元化的歷史。每個地區的歷史文化不同,所產生的藝術類型也各不相同,西方更傾向于描寫一書里的一些故事,繪畫上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都是描寫這些故事繪畫的淋漓發揮時期,喬托的《圣母子》、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達芬奇的《受胎告知》都是基于《圣經》所創作的,建筑上如圣索菲亞大教堂、巴黎圣母院這些都是其代表性建筑,與此同時中世紀的時空概念在藝術中獲得了自身的藝術表現。中世紀的歐洲藝術,得到了原始藝術和古希臘藝術傳統的特殊折射。[1]而東方則更偏向于描寫佛本故事,在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岡石窟都能看出這些故事東傳對于古時候的中國的影響,石窟藝術大多表現了佛本生故事或雕塑上的佛造像,與西方大不相同。
人類對于歷史認知的構成依賴于歷史材料,如史書、繪畫、小說、攝影等。繪畫可以很直觀地讓人領略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風采,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朝時期婦女的衣著打扮與民俗風俗,唐朝人們以豐腴為美,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有明顯提高,穿衣的自由度也相對高些,在炎熱的夏季,女性會選擇穿著輕薄、透明質地的衣物,既涼爽舒適,也能凸顯雍容華貴的氣質。也有像《虢國夫人游春圖》里的貴妃姊妹虢國夫人著男裝的打扮,也凸顯了大唐民風自由、女性地位顯著提升、百姓幸福的大國風范。到了明朝時期仕女繪畫又與唐朝大相徑庭,唐寅的《秋風執扇圖》中的仕女衣物素簡,不似唐朝那般雍容華貴,人物本身也更加清瘦,神情也增添了一絲輕愁和憂郁,是與唐朝截然相反的清減審美,通過畫作我們可以欣賞到不同時期的美。
我們通過了解歷史知曉了古人的生活和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事件的意義有大有小,那么讓人民記住,讓后代知曉,有很多種方式,如影片、書籍或紀念碑。紀念碑是為紀念已故人物或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就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紀念中國近代現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在紀念碑的下層有八幅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勝利渡長江”為主題。歷史是生存著的,是特有的發生在時間中的演歷,在格外強調的意義上被當作歷史的則是在共處中“過去了的”而卻又“流傳下來的”和繼續起作用的演歷。[3]
五、重塑現在
我們探索歷史、了解歷史是為了塑造更好的現在與未來。很多時候歷史家所回顧的歷史就是不遠的過去,甚至是新近發生的事件——這是一段在自己作為目擊者的回憶中仍然鮮活的歷史。[4]同時藝術家們致力于對藝術進行創新,打破舊模式不再固守陳規,當代藝術家不再受限于古早時期單一的題材,從印象派的風景畫到波普藝術的大眾化都是新的突破。波普藝術的代表畫家——安迪·沃霍爾,他的作品主要形式就是凸版印刷,他的作品沒有原作,全是復制品,代表作品有《金寶罐頭湯》《瑪麗蓮·夢露》。他甚至還嘗試以膠片制版和絲網印刷,將藝術納入“復制”“量產”程序,完全顛覆了之前的藝術需要藝術家精心并且長期創作的創作模式。在工業革命發展時期,生活節奏開始變快,出現了快餐式生活,人們開始變得浮躁,但同時精神世界卻變得更加空虛。意大利畫家賈科莫·巴拉的作品《被拴住的狗的動態》中時髦的婦女牽著她的寵物狗在街頭,狗的腿被藝術家連成一圈,體現了狗運動的動態。藝術家利用描繪運動物體的多個側面,表達繪畫中的運動和速度,同時也體現了處在這個時代人們的嘈雜與追趕。現在是時間的樞紐——它連結著過去和將來的時間,而且,它也是時間的界限,因為它是一段時間的起點,另一段時間的終結。但是,這情況不像在被固定的點那樣明顯。它是潛在地劃分時間。而且,作為劃分現在總是各異的,但作為連結,它又總是相同的,就像數學中的線段一樣;就思想而言,構成線段的點總是不同的,因為在分割線段時,總是各不相同的,但作為單一的點,它又是完全相同的。現在也是這樣,就潛能而言,它既是時間的劃分者,又是兩部分時間的界限和統一者。就自身而言,劃分和統一是相同的,但其存在則不相同。[5]在現在發展得如此迅速的時代里,我們更要跟緊時代的步伐,但同時也要豐富內心的精神世界,不因雜念動搖初心。
六、結語
關于時間主題的藝術研究從古至今不論學者、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都在積極地進行,在探索時間藝術的過程中,我們通過了解歷史,能更好地重塑現在,暢想美好的未來,但對于時間藝術的探索是人類永久的話題,也將永不停歇。
作者簡介:楊怡凡(1997—),女,漢族,陜西安康人,西安美術學院21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綜合材料繪畫專業,研究方向為綜合材料繪畫。
參考文獻:
〔1〕盧小合.藝術時間詩學與巴赫金的赫羅諾托普理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安德烈·巴贊.“完整電影”的神話[J].評論,1946.
〔3〕海德格爾.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M].北京:三聯書店,2012.
〔4〕簡·羅伯森,克雷格·邁克丹尼爾,JeanRobertson,等.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
〔5〕苗力田.亞里斯多德全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