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琴
摘要:農業經濟是我國長久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為適應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我國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扶持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主要從鄉村振興戰略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機遇和解決措施展開研究,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經濟;發展機遇;發展對策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
1 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性
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內涵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廣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的追求。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
2 農業經濟發展機遇
2.1 優化產業結構
長久以來,由于技術跟思維的限制,我國的農產品種類十分單一,以單一種植業為主,附加值也較低。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以及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農產品也進行了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從需求側的要求出發,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實現由數量到質量的轉變,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也實現了供給側的優化升級,帶動國家內需,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2.2 提高機械化水平
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的在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而生產工具機械化則可以極大提高農村生產率。隨著農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大幅度提高了農村的機械化水平,生產力也得到極大地提升,可以生產出更多物美價廉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山東農機裝備制造產品覆蓋7個門類,牽涉到的產品有3 500多個,有很多知名品牌企業,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04億kW,占據全國的1/10,主要農作物耕作綜合機械化率達到了86.53%[1]。
2.3 改進生產技術推廣新工藝
中國農村地大物博,每個地區各有各的傳承。由于過去交通信息不便,許多精良的技術無法傳承下去。鄉村振興戰略下,加大了傳播力度,使優良技法得以傳承,并且以大數據為依托,對傳統技術加以改進,產生新工藝。隨著農村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提高了生產率,從而推動了技術工藝的傳播與發展。
2.4 推動農產品市場發展
農產品不同于其他產品,天然無公害是其突出特點。但由于交通不發達和保鮮期較短,農產品無法打開銷路。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提高農產品知名度,構建農產品銷售市場,依托與便利的交通,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3 農業經濟發展對策
3.1 促進農業產品結構調整升級
農產品的產業結構,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的收入來源,對農村經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同地區的農村,在貫徹國家農村振興戰略的前提下,應該以各地的實際情況為主,依托當地的地理條件,發展地區特色產業,農業畜牧業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如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村,應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加大對于水田等各方面的建設,提高生產效率,努力建設種植生產加工于一體的產業園,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氣候涼爽宜人的地方,可以適當發展旅游業。旅游業也與農業、服務業相結合,改變過去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加大對農業資源的挖掘,發揮各自的長處,可以建立農家樂,農業種植園等,改進管理,相互促進,共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且,在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農業發展也應該緊跟潮流,利用信息快速傳播的特點,發展互聯網加農產品的銷售模式,利用網絡受眾廣,購買力強的優點,開展網絡直播,打開銷路,面對全國的消費者,提高農產品的影響力。
3.2 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發展
推動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是實現農村振興的主要方法。農業生產機械化,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解放了大量勞動力,為人們的謀生就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農民應該充分利用國家政府提供的資金政策的支持,淘汰落后的農業生產工具,全面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除此之外,當地政府也應該著力建設系統的農業生產機械化體系,掌握各地農業生產的基本狀況,主要的生產的農產品,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策略方法。對于觀念意識較為落后的地區應該加大宣傳普及力度,重點突出機械化的優點,以村干部為領導,帶動當地農民,把機械化落到實處,并且適當的提供資金的支持,減輕農民的壓力。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也要依據大數據的反饋,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根據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越來越注重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從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從數量轉變為質量,提供更多高質量無添加的農產品。因此,需完善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手段,以消費者消費需求為導向的農產品信息體系,提高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匹配程度。搭乘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村鎮政府領導應該抓住機會,提高村鎮的信息化水平,搭建平臺,引進網絡設備,提高農村的網絡普及程度,使村民能夠接收到最新的網絡變化。697B9528-575B-4F9E-B926-7C77DA6C1103
3.3 充分應用新技術
首先,精良的技術跟工藝,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勞動生產率。結合時代特點,應該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快傳播的特點,加大技術工藝的宣傳力度,使更多的農民掌握新的技術,并且提高對新工藝的認識程度,從而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更好的落實。其次,政府也應該在此過程中承擔自己的責任義務。政府領導應該在農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充分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于新技術新工藝應以身作則,發揮帶頭作用,提升農民的信任度。最后,培養專業人才也可以推動新技術的發展。技術人才可以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與技術工藝相結合,既能充分發揮出工藝的作用也能體現出當地的特色,使新工藝發揮出新的活力。
3.4 拓寬農業市場
3.4.1 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
農產品產業化,標準化是在未來經濟發展時代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過去農產品產業結構單一,規模小,市場競爭力不高,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依托國家給予的支持,應該擴大產業規模,實現優質農產品的強強結合,形成產業化標準化的農產品品牌,獲得較高的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知名度,更進一步的提高市場占有率。例如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信陽市平橋區建成了華中最大的花生批發市場、甘岸蔬菜批發市場等,有效地提高了信陽市平橋區農產品的市場銷路。尤其是通過建立標準化的生產模式,提高了區域農產品的市場品牌,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對于基礎雄厚的當地企業,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形成具有號召力的“大企業”,發揮大企業的帶頭示范性作用,綠色生產,形成品牌競爭力,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2]。
3.4.2 農業、旅游業聯合發展
為實現農產品與旅游業更好的結合,應對各自產業有深入的了解。首先,了解當地的農村文化內涵,促進更好的結合。如以馬鈴薯為主要作物的地區,可以深入挖掘馬鈴薯背后的故事,關于馬鈴薯的古代制作方法,生產舊址,以及在改革發展過程中,馬鈴薯與新時代結合而產生的新特點新因素等,都可以作為主要的宣傳方式,依托于互聯網,采用網絡直播或者制作宣傳視頻等方式,以更生動的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吸引人們的興趣。其次,可以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如比較年輕的消費者,接受程度高,可以在吸引眾多年輕人的平臺上,如抖音,快手,淘寶等網絡平臺,發布宣傳視頻,或者是微電影,連續短片等方式,展示農村文化內涵,農產品的發展歷史,展示自己味美價廉等優勢,不但給自己打開了銷售市場,也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最后,農村地區空氣清新,加以合理的規劃,再配以當地的農家樂,可以成為城里人的休閑放松的場所,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可以依托于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開發適合發展旅游的地方,如有高山,可以以山為主,開發以爬山登高為主的旅游業。高山一般歷史久遠,尤其自己的歷史發展過程,當地人民深度挖掘奇聞異事,作為主要宣傳點,引起人們的好奇心,打開知名度,并且修山開路,為登山的人們提供便利,也可以舉辦廟會節日等,開展一些別有生趣的活動,吸引眾多外來游者登山爬高,當地農民可以抓住機會,在此人流量較高的時候,出售農產品,提高經濟收益[3]。
3.5 提高農民素質
3.5.1 進行農民培訓
人才永遠都是促進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支撐。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也需要更多的高素質的農民,掌握機械化操作技能,可以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擴大農用機器的使用適用范圍,與時代發展接軌。為實現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應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建立完善的農民培訓體系。可以通過講座授課,主題演講,經驗分享等活動,傳播農業技術知識,提高農民的農業知識水平,提高知識儲存度,也可以通過參觀學習、田間示范等方式,實地進行觀摩學習,切實掌握農用機器的使用方法,以便開展農業活動。
3.5.2 鼓勵青年返鄉建設
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理論知識儲備豐厚,體能素質好,身體機能高,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應該鼓勵在外務工的青年返回家鄉,在家鄉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并且政府應該鼓勵青年回鄉大膽創業,在合理的范圍內,給予資金支持和項目扶持等一系列的幫助,使項目得以順利進行。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留住勞動力,減少外出務工,提高鄉村就業率,更好地促進鄉村建設。
3.5.3 提高電商接受度
新媒體互聯網是新興技術,對于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弱的農民來說,還需要經過專業的培訓,可以通過線下教學,村干部普及等方式,使該地農民掌握互聯網銷售的主要方法,從生產到銷售到運輸都能夠順利運轉。例如“守味云南咖啡”天貓長期活動,聯動20家咖啡品牌在線為云南咖啡助力,聯合云南省商務廳成立云咖直播中心,連線當地領導助陣直播間,解密云南咖農背后生活等。都是云南的咖啡農戶,多年不斷采用新技術,接觸更多新平臺、創新發展思路的成績[4]。
3.5.4 環保建設
全球氣候變換等氣候問題頻繁發生,保護自然環境刻不容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農村沒有污染較高的工廠,遠離喧囂,環境優美,鳥語花香,都是農村的自然優勢。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下,鄉鎮政府應該合理規劃,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建立生態宜居的家園,發揮出農村的獨特優勢。除此之外,還應該轉變農民觀念,開展環境保護活動,培養環境保護意識,減少污水排放,垃圾集中處理,最大程度地保護環境。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鄉鎮政府應該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戰略。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3.7 規范農業經濟體制
健全的農業經濟發展體系,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引導農業的發展。農村應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引導下,以農業為主,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3.8 提高資源利用率
3.8.1 閑置資源
對于村中的閑置資源,如荒地通過整改,種樹育林,培植瓜果,改善環境,可作為農家樂解決就業,如空的房屋,也可加以修繕,為旅游觀光的人們提供住處,拓寬收入渠道。
3.8.2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是農村發展經濟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應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提高土地利用率。
3.8.3 外界資源
外界資源也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在合理規劃農村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引入外來資金跟技術,更好地促進發展。
3.8.4 集體資源
合理規劃集體資源,提高集體資源的利用率,依據集體資源的特點,調動人們積極性,發揮出最大效果。
3.8.5 綠色資源
確定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方向,在發展過程中,盡量把對自然資源的損害降到最低,不以損害資源為代價進行發展。各級政府跟工作小組應做好綠色發展的戰略規劃,實地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環境建設和農村經濟共同發展。除此之外,要積極完善綠色農業發展體系,鄉鎮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生產率,制定農業發展的相關戰略,逐步建設農村經濟綠色發展考核體系,嚴格控制污染系數,使農業經濟長久健康發展[5]。
4 結論
我國從古代開始,小農經濟就占據主體地位。但近代以來,由于交通不便,技術水平的限制,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以大數據為依托,農業經濟應該利用政策扶持,提高機械化、品牌化水平,改進農業結構等,從各方面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史德英.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對策應用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8):139-140.
[2] 許必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對策[J].農村實用技術,2020(10):45-46.
[3] 趙林霞,王靜.山西省嵐縣特色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21(20):71-72.
[4] 楊靜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機遇和對策[J].中國市場,2021(8):36-37.
[5] 李新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機遇和對策[J].山西農經,2022(3):73-75.697B9528-575B-4F9E-B926-7C77DA6C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