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建榮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平涼 744000)
胡麻是平涼市崆峒區主要的油料作物,是繼小麥、玉米之后第三大農作物[1]。由于干旱少雨,崆峒區旱作區胡麻產量低而不穩,種植效益低下。地膜胡麻特別是全膜覆土穴播、膜側溝播栽培技術增產、增收效果顯著,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應用的殘留農膜對土壤環境和農作物生長等造成危害[2-4]。為此,探索新型綠色環保型集雨保墑栽培技術——秸稈粉碎覆蓋微壟溝播集雨保墑技術對胡麻產量的影響。
胡麻品種為隴亞14 號(平涼市農科院提供)。
試驗地選在平涼市崆峒區胡麻主產區北部旱塬區草峰鎮盤龍村,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氣候干燥,光照充足,海拔1 450 m,年降雨500 mm,蒸發量1 430.1 mm,全年日照時數2 287.3 h,年均氣溫10.7 ℃,無霜期178 d,≥10 ℃活動積溫2 657.17 ℃。試驗地土壤屬黑壚土,肥力中等[5]。
采取不同覆蓋模式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處理①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處理②秸稈覆蓋壟側溝播,處理③傳統條播(CK)3 種種植模式,小區種植面積為3.4 m×10 m=34 m2,3 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圖1)。前茬小麥地。

圖1 田間試驗設計
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壟寬為22 cm、壟高為10 cm,壟與壟間的溝寬為12 cm,寬幅34 cm,將秸稈粉碎成3 cm 左右的細碎秸稈,均勻地撒在每個壟面上,每小區細碎秸稈用量為20.4 kg,再在秸稈上覆一層厚1 cm 的細土,以防大風吹散秸稈,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每小區播種量為0.2 kg,寬幅勻播在壟側溝內,播種適期和田間管理同當地傳統條播種植[6]。
秸稈覆蓋壟側溝播:壟寬為22 cm、壟高為15 cm,壟與壟間的溝寬為12 cm,寬幅34 cm,將秸稈粉碎成3 cm 左右的細碎秸稈均勻地撒在每個壟面上,每小區細碎秸稈用量為20.4 kg,再在秸稈上覆一層厚度1 cm 的細土,以防大風吹散秸稈,秸稈覆蓋壟側溝播每小區播種量為0.2 kg,其他播種適期和田間管理與當地傳統條播相同[7]。
傳統條播(CK):每小區播種量0.2 kg,播種深度3~5 cm,行距15 cm,按當地播種適宜播種,管理措施同大田[8]。
各處理施肥水平相同,施肥量為:氮肥(尿素)390 kg/hm2、磷肥(過磷酸鈣)1 005 kg/hm2、鉀肥(氯化鉀)30 kg/hm2。氮肥、磷肥、鉀肥按各小區稱量于播前整地時混合均勻,一次性撒在地表深耕翻入地下做底肥[9-10]。
3 種種植模式同在2021 年4 月3 日播種,秸稈覆蓋壟側勻播和秸稈覆蓋壟側溝播由于秸稈覆蓋保墑集雨,出苗期、樅形期、現蕾期、開花期、成熟期均較傳統條播(CK)提前4 d,前2 種種植模式的胡麻全生育期為115 d,傳統條播全生育期119 d(表1)。

表1 生育時期田間記載
3 種種植模式中,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株高54.1 cm,秸稈覆蓋壟側溝播株高53.5 cm,二者分別比傳統條播(CK)高4.8 cm 和4.2 cm;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單株分枝和秸稈覆蓋壟側溝播單株分枝均為5.3 支,比傳統條播(CK)的單株分枝多0.2個;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的單株果數13.5 個,秸稈覆蓋壟側溝播的單株果數13.3 個,二者分別比傳統條播(CK)的單株果數多1.4 個和1.2 個;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的單果粒數6.7 粒,秸稈覆蓋壟側溝播的單果粒數6.4 粒,二者分別比傳統條播(CK)的單果粒數多0.6 粒和0.3 粒;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的千粒重8.3 g,秸稈覆蓋壟側寬幅溝播的千粒重8.1 g,二者分別比傳統條播(CK)的千粒重多0.6 g 和0.4 g;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單株產量0.78 g,秸稈覆蓋壟側溝播的單株產量0.75 g,二者分別比傳統條播(CK)的單株產量重0.14 g 和0.11 g(表2)。

表2 主要經濟性狀調查考種記載
由表3 可知,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折合產量為1 551 kg/hm2,位次第一;秸稈覆蓋壟側溝播折合產量為1 435.5 kg/hm2,位次第二;二者分別較傳統條播增產249 kg/hm2、133.5 kg/hm2,增產率分別為19.1%、10.3%;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較秸稈覆蓋壟側溝播增產115.5 kg/hm2,增產率8.1%,為最佳種植模式。1 435.5 kg/hm2,分別較傳統條播增產249 kg/hm2、

表3 產量結果調查
經過分析,3 種種植模式在地力相同、水肥條件相同、種植品種相同,播種適期相同及管理措施都相同的情況下,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和秸稈覆蓋壟側溝播技術保墑抑蒸效果好,出苗有所提前,生育期縮短,旱地栽培增產顯著,在胡麻生長前期較干旱情況下,產量分別為1 551 kg/hm2和133.5 kg/hm2,增產率分別為19.1%、10.3%;秸稈覆蓋壟側寬幅勻播種植模式優于秸稈覆蓋壟側溝播種植模式,前者改密集條播為寬幅勻播,避免了胡麻種子密集播種,爭養分和水分的弊病,同時前者在生長期通風透光,水、肥供給均勻,農藝性狀最佳,較秸稈覆蓋壟側溝播增產115.5 kg/hm2,增產率8.1%,可以在崆峒區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