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妍,鄭睿敏,羅曉敏,徐懿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北京 100081)
青少年階段是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也是飲食行為、運動和生活方式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對于兒童青少年體格發育、智力發育和健康起著重要作用[1]。2019年我國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出“實施中小學健康促進行為”:引導學生從小養成健康生活習慣,鍛煉健康體魄,預防肥胖等疾病,中小學校按規定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課程[2]。2021年9月3日我國教育部發布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大學生整體身體素質下降[3]。目前,亟待全面了解青少年的飲食習慣和運動狀況,以明確干預的重點人群和領域,為制定相關干預策略提供依據。
本調查于2017年10月開展,采取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5個市/區/縣(中部:河南省鄭州市新密縣,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望城區,吉林省長春市;東部:北京市房山區、西城區,浙江省嘉興市,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上海市嘉定區,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羅湖區,山東省淄博市桓臺區;西部:重慶市忠縣、北碚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為調查地區,根據各轄區內學校配合程度抽取初中、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各1所開展調查。在選中的3所學校中,選擇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級,在每個年級隨機抽取部分班級,抽中班級的所有學生均參與調查。該調查共發放問卷15 559份,回收問卷15 559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5 415份,有效率為99.1%。所有研究對象及其家長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研究。
調查人員均經過嚴格培訓,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調查,由調查員講解調查問卷填寫注意事項后,發放問卷由學生自行填寫,完成后交由調查員檢查問卷填寫完整情況并回收。
調查問卷內容如下:一般人口學資料調查,包括性別、年齡、學校類型、年級等項目;飲食行為和運動狀況內容來源于“中國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監測問卷”,飲食行為包括早餐、蔬菜、水果、奶/豆制品、飲料攝入等行為;運動狀況包括體育課和課外鍛煉。

本研究共納入15 415人,其中男生7 668人(49.7%),女生7 747人(50.3%)。調查對象的年齡范圍在11~2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4.63±1.72)歲。初中6 062 人(39.3%),普通高中6 449人(41.8%),職業高中2 904人(18.8%)。在初中及普通高中里,初一、初二、高一、高二、高三的人數分別占 19.3%、20.0%、30.2%、29.9%、0.6%。
2.2.1 早餐食用情況
調查顯示,共有62.4%的青少年表示過去7天能做到每天吃早餐。不同性別、不同學校、不同地區學生早餐食用情況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是9.421、271.978、51.796,P<0.05)。其中,女生、職高學生和西部地區青少年每天吃早餐的報告率較低,見表1。

表1 青少年過去7天的早餐食用情況[n(%)]Table 1 Breakfast consumption of adolescents in the past 7 days[n(%)]
2.2.2 奶/豆制品攝入情況
61.9%的青少年表示過去7天內能做到每天攝入奶/豆制品。不同性別、不同學校、不同地區學生奶/豆制品攝入情況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是23.718、414.045、360.027,P<0.05)。其中,女生、職高學生每天攝入吃奶/豆制品的報告率較低,東部青少年每天攝入奶/豆制品的報告率明顯高于中、西部,見表2。

表2 青少年過去7天的奶/豆制品攝入情況[n(%)]Table 2 Intake of milk/soy products by adolescents in the past 7 days[n(%)]
2.2.3 水果食用情況
53.1%的青少年表示過去7天內能做到每天吃水果。不同性別、不同學校、不同地區學生水果食用情況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是157.021、1 066.090、454.423,P<0.05)。男生每天吃水果報告率低于女生;初中學生每天吃水果的報告率明顯高于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東部青少年每天吃水果的報告率最高,而西部青少年最低,見表3。

表3 青少年過去7天的水果食用情況[n(%)]Table 3 Fruit consumption of adolescents in the past 7 days[n(%)]
2.2.4 蔬菜食用情況
83.7%的青少年表示過去7天內每天吃蔬菜。不同性別、不同學校、不同地區學生水果食用情況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是16.646、303.526、81.034,P<0.05)。男生不食用蔬菜的報告率較女生高;初中學生每天吃蔬菜的報告率最高而職高學生最低;東部青少年每天吃蔬菜的報告率高于中、西部,見表4。

表4 青少年過去7天蔬菜食用情況[n(%)]Table 4 Vegetable consumption of adolescents in the past 7 days[n(%)]
2.2.5 軟飲料攝入情況
55.3%的青少年表示過去7天內喝過飲料,有15.3%的青少年表示過去7天內每天喝飲料。不同性別、不同學校、不同地區學生軟飲料攝入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是157.021、361.897、95.767,P<0.05)。男生每天喝飲料的報告率明顯高于女生;職高學生每天喝飲料的報告率最高而普通高中學生最低;中部青少年每天喝飲料的報告率高于東、西部,詳見表5。
2.2.6 快餐店就餐情況
31.7%的青少年表示過去7天內有去快餐店就餐,5.4%的青少年表示過去7天內去快餐店就餐≥3天。不同性別、不同學校、不同地區學生快餐店就餐情況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是26.872、124.040、581.967,P<0.05)。男生去快餐店就餐≥3天報告率明顯高于女生;職高學生去快餐店就餐≥3天報告率最高而普高學生最低;東部青少年過去7天內去快餐店就餐≥3天的報告率最高,西部最低,詳見表6。

表6 青少年過去7天快餐店就餐情況[n(%)]Table 6 Fast food restaurants for adolescents in the past 7 days[n(%)]
2.3.1 體育課情況
7.6%的青少年表示每周上體育課≤1次,65.3%的青少年每周有2次體育課,每周≥3次體育課的學生僅占27.1%。不同學校、不同地區學生體育課上課情況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是2 441.281、1 772.955,P<0.05)。職業高中、西部地區學生每周上體育課≤1次的報告率最高,初中學生、東部地區學生每周上體育課≥3次的報告率最高,見表7。

表7 青少年每周上體育課的情況[n(%)]Table 7 Adolescents′ weekly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in school[n(%)]
2.3.2 校外鍛煉情況
14.5%的在校青少年沒有進行校外體育鍛煉,52.0%的青少年每周參加校外體育鍛煉≥3天。不同性別、不同學校、不同地區學生校外鍛煉情況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是122.574、382.679、124.066,P<0.05)。男生每周在校外參加體育鍛煉≥3天的報告率高于女生;普通高中生在學校外從不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最高,初中生每周在校外參加體育鍛煉≥3天的報告率最高而職高學生最低;東部青少年每周在學校外參加體育鍛煉≥3天的報告率最高,西部最低,見表8。

表8 青少年每周進行校外鍛煉的情況[n(%)]Table 8 Adolescents′ weekly out of school exercise[n(%)]
每天吃早餐是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倡導的促進健康行為之一,營養豐富的早餐可為兒童體格和智力發育提供充足的能量及各種營養素,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本調查顯示,只有62.4%的青少年表示過去7天能做到每天吃早餐,低于1992年對全國17 719名中小學生營養調查的每天吃早餐比例(86.5%)[4]。這可能與現在中學生上學時間較早,早上時間倉促,且中學生自身及其家長都沒有充分意識到早餐的重要性有關[5]。營養均衡和全面是衡量青少年合理飲食的重要指標,指的是食物多樣化并有適量的攝入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對學齡期青少年建議多吃蔬果、奶類和豆類。本研究中學生平時常吃的食物種類中,排前三位的依次是奶制品、谷類和新鮮水果蔬菜,83.7%的青少年調查前7天每天吃1次及以上的蔬菜,61.9%的青少年調查前7天每天食用一次奶/豆制品,62.4%的青少年調查前7天每日吃早餐,分別高于美國 2015 年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監測報告的 61.0%、37.5%、36.3%[6]。此外,有31.7%的青少年表示過去7天內有去快餐店就餐;15.3%的青少年表示過去7天內每天喝1次及以上軟飲料,軟飲料飲用情況和2005 年青少年健康相關危險行為調查報告的 16.3%接近[7],并無明顯下降。可見,通過十幾年營養健康教育的推廣,我國青少年的飲食習慣逐步體現了營養均衡和全面,但是每日早餐、去快餐店就餐和飲用軟飲料等情況仍有待提高。
WHO最新發布的《2020年運動和久坐行為指南》中推薦5~17歲兒童和青少年每天平均至少做6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主要是有氧運動和體育鍛煉;每周至少還應有3天做劇烈的有氧運動,以及增強肌肉和骨骼的運動;兒童和青少年應該限制久坐時間,特別是在屏幕前的娛樂時間[8]。國家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五部門2021年8月10日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增加體育鍛煉時間,提倡中小學生到校后先進行20分鐘左右的身體活動,保障學生每天校內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9]。本調查顯示,有7.5%的青少年表示每周上體育課≤1次,65.3%的青少年每周有2次體育課;14.5%的在校青少年沒有進行校外體育鍛煉,52.0%的青少年每周參加校外體育鍛煉≥3天,東部情況好于中部和西部,普通高中生校外鍛煉情況最不足。在不考慮校內體育課和校外鍛煉的具體運動量和運動類型的情況下,僅從運動時間和頻率來看都距WHO和我國教育部的要求有較大差距。因此,應該關注相關政策和指南的實施與落地情況,全面促進青少年運動與健康。
2015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印發各級婦幼健康服務機構業務部門設置指南的通知》,明確規定了我國各級婦幼保健機構青春期保健科室和服務內容設置,包括營養、心理、性與生殖健康等多個方面,為婦幼保健機構提供青少年保健服務指明了新的方向。2017年,WHO聯合多家國際組織和機構共同發布了重要文件《全球加快青少年健康行動(AA-HA!):支持國家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為青少年提供綜合的一攬子青少年保健服務[10]。本調查顯示,青少年在飲食行為和運動狀況方面仍有提升空間,特別是西部地區青少年和職高學生。這提醒我們亟待針對不同地區和人群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包含三級預防各層面的青少年健康綜合干預措施,以滿足青少年的健康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