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依山龍又名布依草龍,是冊亨縣冗渡鎮冗渡村冗坪組布依族人農耕傳統與龍崇拜相結合的產物。文章通過田野調查,對冊亨布依山龍的起源、草編技藝與傳承保護進行細致的考察,闡明布依山龍在冊亨冗坪布依族社會中的作用,以期對冊亨布依山龍的基本狀況有所認識。
關鍵詞:冊亨布依山龍;草編技藝;文化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5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5-0-04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人們通常對龍有極高的敬仰與崇拜,將自己視為“龍的傳人”,并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發展了無數有關龍的文化、習俗。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布依族同樣對龍尊敬有加,龍在布依族社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影響力。而在布依族的眾龍崇拜中,山龍則位居其首,享有較高的地位。
1 冊亨布依山龍概況
1.1 起源地
布依山龍又名布依草龍,起源于冊亨縣冗渡鎮冗渡村冗坪組。冗坪組位于冊亨縣西部[1],全組由上冗坪與下冗坪兩部分構成,距縣城15千米,是一個現擁有169戶、700余人的典型布依族村寨。山龍是冗坪布依族人將傳統的稻作農耕與龍崇拜結合的產物,以稻草(主要是稻草芯部分,或以龍須草代替,下同)為主要材料編制成龍,融合冗坪的山地特點、風俗習慣、民族文化特質、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不斷進行改良創作,最終形成了頗具本土性與民族性的布依山龍。
布依山龍主要流傳于冊亨縣冗渡鎮冗坪組布依族聚居地,屬于典型、限定的地方小眾民俗活動。但布依山龍作為一項傳統民俗,其活動時間與內容在長期的地方生產生活實踐中發生了部分變化,即過去山龍是冗坪布依族人在五六月農田發生洪澇之際,為了保住莊稼,以稻草為原料制作成龍后,將其帶至淹沒地點進行祈禱,然后燒掉,以此來祈求淹沒區大水退去,莊稼恢復生長,獲得豐收。如今,這一祭祀已演變成冗坪布依族在春節、七月半等重要節日的活動內容。在這些節日中,冗坪布依族將在寨中舞山龍以祈福。
1.2 起源傳說
冊亨布依山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迄今為止已有283年的歷史。關于布依山龍的產生,冗坪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冗渡冗坪布依村寨中有一條孽龍,因為長期修煉未果、不能成仙上天,心有不甘的孽龍便開始在冗坪興風作浪,危害村民,使得整個村寨不得安寧,村民苦不堪言。雷公看見村民深受其害,便前去攻打孽龍。但是孽龍頗為狡猾,每當遇到打雷之際,便逃到寨前1公里外的海子去,打算從海子落水口處潛下去從而逃亡到深海避難??墒悄觚埳眢w碩大,落水口小,這種偏差導致孽龍無法順利下潛,還堵住了落水口,導致湖水無法正常流入深海,最后使得整個海子附近的100多畝莊稼地全被淹沒,村民損失慘重。為了挽回莊稼糧食,村民就用稻草扎制成龍,帶上糯米粑,到海子邊進行祭拜,希望玉皇大帝出面治理孽龍,以還人間安寧。祭拜完后,村民們將稻草龍燒掉,意為派遣稻草龍向玉皇大帝傳達此事。玉皇大帝聽了草龍的匯報后,為拯救人間黎民百姓,隨即點化草龍為真龍,并賜名“山龍”,差遣其下凡治理孽龍。山龍下凡后不久便將孽龍制服,同時把孽龍身軀從落水口處搬離,讓湖水消退,使莊稼恢復往日的生機獲得豐收。自此以后,每逢雨季海子淹沒之時,村民們以為又是孽龍在作怪,寨老便組織大家到海子邊祭拜,祈求讓湖水退去,風調雨順、莊稼豐收,每次都很靈驗。此習俗得以延續至今[2]。
2 布依山龍的草編技藝
布依山龍采用冗坪當地歷史悠久且獨具民族特色的草編技藝進行編制,以稻草、竹子等為主,經手工結、辮、搓、捻、纏、編、縫等數道工序精工制作,布依山龍方能惟妙惟肖、生動活潑地展現在眾人面前。本段依據布依山龍第十六代傳承人潘朝江老人現場編制與口述,敘述布依山龍的編制技藝。
一般的布依山龍主要由龍珠、龍頭、龍身與龍尾四部分組成,除龍珠外,整個山龍共計13節或11節,其中龍頭、龍尾各1節,龍身11節或9節。取稻草、竹子(金竹或綿竹為主,根據兩種竹子的特性,金竹做竹竿,綿竹用于編制龍骨架)為原料,以粗細鋼絲或鐵絲、白色泡沫、細繩等材料為輔,工具通常為砍刀、鋸子、鉗子等。制作前需備好稻草、竹子,用刀將竹子去節梗削片備用。制作步驟無先后順序,但要講究山龍各部位大小協調,待龍頭、龍身、龍尾制作完成后,將其組裝,再在龍身底部插上竹竿并固定即可。
2.1 龍珠
準備一根1.7~1.8米的竹子,用砍刀在頂部的1/4或1/5處切割為6等片,用3片1米左右的細竹片分別從切割頂部對稱穿過后繞到底部下面,繼續對稱穿過切割的縫隙,形成一個圓圈,用細鐵絲將竹片的首尾捆扎固定,完成龍珠“經線”部分;用1米細竹片圍繞龍珠“經線”橫向繞圈,并在與豎向竹片相交處用細鐵絲固定,形成龍珠“緯線”大圈;分別沿兩端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對稱操作,最后用粗鐵絲分別在頂部與底部纏繞,以固定龍珠,至此龍珠骨架完成。取2至3根稻草為1股(一般情況下,用細稻草3根為1股,粗稻草2根為1股,下同),搓成草繩,沿龍珠底部或者頂部豎向纏繞,多次來回。此過程均使用同1股稻草,當纏繞至稻草尾部時,另取1股稻草一端續至上1股稻草的尾部,用手捻合在一起,繼續纏繞。1股稻草纏繞完畢后,在龍珠稀疏位置繼續用稻草進行纏繞,使草繩盡量覆蓋竹片。
2.2 龍頭
龍頭是整個山龍的門面,龍頭的大小、簡繁、制作精細程度決定了山龍最終呈現出來的氣勢。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龍頭是整個布依山龍制作、編制工藝中最復雜、最精美的部分。龍頭可具體細分為龍口、龍鼻、龍須、龍胡子、龍舌、龍腮(龍耳朵)、龍眼、龍角等,龍頭各部分的制作無固定步驟。
龍口:在制作龍口前,先確定好尺寸。取兩片2厘米左右寬度的厚竹片,一邊用小火烤一邊彎曲竹片中間,使竹片形成U形,山龍上下唇的骨架完成。用稻草搓成草繩繞竹片纏繞。龍口下顎部分,取與U形龍口相對應長度的細竹片,1股稻草1/2處對折到竹圈上,以細鐵絲或塑料細帶從竹片上外至下里后繞下端稻草半圈纏繞,用該法繼續編制細竹片剩余部分。
龍鼻:取一根與龍口大小相適應長度的細竹片,將兩端向內彎曲成兩個小圓并用細鐵絲固定,形成龍鼻孔。兩個小圓之間的部分用稻草橫向編制,方法與龍珠編制方法相同。龍鼻外沿用稻草覆蓋,編制方法為取稻草的1/2處對折打結。編制完成后,與龍口上唇用鐵絲固定。
龍須:取一根較長的粗鋼絲,中間部分置于龍鼻內部并用鐵絲捆扎固定,兩端從龍鼻孔露出,將其彎曲成胡須狀,采用編麻花辮的方法,用稻草在龍須鋼絲上進行編制。
龍胡子:位于龍口下顎處,取多股稻草對折后分別從龍嘴下顎向下插并打結,橫向,一般為兩排。
龍舌:首先用粗鋼絲彎曲制成一個U形,然后將U形的開口端固定在一根木棍上,最后取與U形長邊相似長度的4根鋼絲,兩端豎向分別在木棍、U形底端繞圈固定,龍舌骨架完成。用稻草編制龍舌,編制方法同龍珠一樣,橫向編制。編制完成后,將龍舌稍加彎曲,使其更加生動形象。
龍腮(當地又稱之為龍耳朵):手取一大股稻草,稻草根朝龍嘴方向,稻草尖朝內,在龍口上下唇相交處內部向外錯落交叉,用細鐵絲捆扎,并稍加修整使龍腮呈扇形。使用同樣的方法制作另一邊的龍腮。
龍角:用粗鐵絲裹成龍角的形狀,用細稻草沿著龍角相同方向包裹打底,取2~3根稻草為一股搓成草繩,從龍角一端轉圈纏繞。
龍眼:由眼瞼與眼球兩小部分構成。取大股稻草,固定一頭后將其分為3等分,采用編麻花辮的方式編制至結尾,后將其首尾捆扎,形成龍眼瞼;龍眼球一般選用塑料球或用稻草裹成小球,噴上黑白兩色漆。制作完成后將眼瞼與眼球分別用細鐵絲固定在龍頭上即可。
2.3 龍身
龍身一般為11節或9節,長度為20米左右。取寬度為1厘米左右的細竹片繞成一個圓圈,把1股稻草1/2處對折到竹圈上,以細鐵絲或塑料細帶從竹片上外至下里后繞下端稻草半圈纏繞,用該法繼續編制竹圈一圈。制作相同的11個竹圈,將后一個竹圈放至前一個竹圈內部,兩個竹圈間距離以前一個竹圈恰好覆蓋后一個竹圈為宜,并用細繩固定后插上竹竿,形成一節龍身。后以此方法完成剩余的龍身,但龍身的直徑要較前一節的直徑略小。
2.4 龍尾
取細竹片繞成一個扁平的橢圓,另取相適長度的細竹片,彎曲兩端用粗鐵絲固定在橢圓竹圈的兩端,龍尾的骨架完成。用與龍身相同的方法進行編制即可。
至此,將先前制作完成的山龍各部位用粗或細的鐵絲、竹片、竹竿等輔料進行組裝,即可得到冗坪布依山龍。
3 布依山龍的傳承保護
布依山龍作為冊亨縣重要的布依族遺產,受到當地政府與社會的廣泛關注、保護。當下冊亨縣布依山龍傳承保護的動力主要有外部力量與民族內部力量兩方面,以下主要從納入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族文化進校園與成立地方藝術團三方面來介紹。
3.1 納入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依山龍依托于冗渡鎮冗坪布依族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體現了布依族先輩們在勞動、生活中對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的樸素表達與闡述,是民族個性、民族文化與民族審美“活”的顯現。近年來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布依山龍,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文件,使布依山龍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視。例如,布依族草編工藝于2018年12月被納入縣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件文號:冊府辦發〔2018〕135號);布依山龍則于2014年5月入選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文件文號:冊府辦發〔2014〕9號),2019年6月納入省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件文號:黔府發〔2019〕10號);同時布依族草編工藝與布依山龍于2020年入選冊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四級)[3]。將地方民族傳統體育、技藝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舉措不僅可以加深人們對地方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而且有利于營造民族遺產傳承、保護與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此外,為了推進冊亨布依山龍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冊亨縣政府將冗坪布依山龍制作藝人潘向彪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七代傳承人,每年給予5000元補貼。
3.2 民族文化進校園
民族傳統文化、體育,需要年輕一代的參與。學校作為培養民族認同感與推進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媒介與平臺。民族文化進校園通過借助相關的活動增強師生對本土民族文化藝術的認同與自信,進一步促進傳統民族文化建設。這樣不僅有助于擴展校園文化的建設空間,使學校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與完善,還有助于培養民族文化傳承的人才,促進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4]。近年來,冊亨縣緊緊圍繞布依民族文化開展特色高中教育,結合本土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在民族特色方面抓重點,深入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將推廣民族文化與弘揚培育民族精神融入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以冊亨縣民族中學為例,該校不僅在星期二、星期四設置民族文化活動日,將包含轉場舞、竹鼓舞、布依山龍等在內的布依族特色文化藝術引進校園開展教學,使學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活動日的課間操時間展開練習與表演,而且還致力于深入挖掘與創作布依山龍文化藝術,成立布依山龍表演隊,精心設計并多次參與校內外的布依山龍文藝演出活動,推動布依山龍走出冊亨,面向社會,如2021年4月曾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壯族三月三·魅力青秀風”文化旅游消費系列活動開幕式暨青秀國際傳統舞龍邀請賽。
3.3 成立地方藝術團
民族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離不開外力的引導與支持,更不能脫離本民族對自身文化遺產的自覺。布依山龍作為冊亨縣冗坪布依族的一項民俗活動、地方傳統體育項目,同時也是布依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實現布依山龍全面可持續傳承保護的目標,就需要努力增強當地布依族人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使布依山龍的傳承保護意識深入布依族人內心深處,使人們自覺、主動地承擔起傳承、保護布依山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當前,布依山龍的起源地冗坪于2014年成立了冊亨縣布依山龍民間藝術團,致力于布依山龍的傳承保護。藝術團以布依山龍第十七代傳承人潘向彪為法定代表人,成員均為冗坪當地的布依族人,主要承擔包含布依山龍在內的民間演出和表演活動,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官方與民間組織的比賽。據不完全統計,布依山龍藝術團自2014年7月成立以來,相繼在省內外各種大大小小的舞龍比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亮相表演,并取得了較為不錯的成績。如2014年10月,榮獲貴州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一等獎;2014年11月,榮獲貴州思南全國首屆舞龍邀請賽一等獎;2015年8月,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二等獎;2021年亮相廣西三月三舞龍民間比賽。除了參加各種舞龍比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外,布依山龍藝術團還曾多次出席相關對外交流演出活動,為外界接觸、了解、認識冊亨布依山龍搭建起了橋梁。
4 結語
文章從起源、編制技藝與傳承路徑三方面介紹了冊亨布依山龍的整體概況。擁有近300年歷史的布依山龍,是冗坪布依族人以一根根稻草為線、多道工序結合造就的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藝術碩果。通過編制、舞動山龍,表達了百年來冗坪布依族人對風調雨順、美好生活的一脈傳承與追求。
如今,作為重要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冗坪布依族歷史文化藝術智慧的結晶,布依山龍的傳承與保護雖在內外合力的配合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即傳承方式主要集中在布依山龍的舞法表演與納入地方遺產名錄,而布依山龍的編制技藝則是相對薄弱的環節。布依山龍的編制技藝是布依山龍活動的起始點,有根基般的重要性,但布依山龍的編制技藝傳承狀況并不理想。早在2015年,冊亨政府相關部門就組織冗坪村民學習編制山龍工藝品,后因收入、興趣等不可抗拒因素不了了之。發展到今天,據布依山龍第十六代傳承人潘朝江老人所述,當下對布依山龍的編制,在整個冗坪只有他一人能夠完成且熟練掌握,其子(第十七代傳承人潘向彪)目前對整個山龍的編制技藝尚未達到其父的水準。面對布依山龍傳承發展中的不利因素,政府與地方社會應該在原有傳承路徑的基礎上,以布依山龍的編制為重點,這樣才能實現今后布依山龍的良性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韋忠道,貴州省冊亨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冊亨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65.
[2] 布依山龍[DB/OL].冊亨縣人民,http://www.gzch.gov.cn/yzch/chwy/yszl/201911/t20191126_17220601.html,2017-05-12.
[3] 冊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級名錄[DB/OL].冊亨縣人民政府·冊亨縣文體廣電旅游局,http://www.gzch.gov.cn/zwgk/xxgkml/zdlyxxgk/ggwhfw/fwzwhycbh/202007/t20200720_61661129.html,2020-07-20.
[4] 李滿奎.關于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思考和探索[J].貴州教育,2020(18):11-12.
作者簡介:黃仁華(1997—),女,貴州冊亨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