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杰 周松華 支鳴飛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以來這5年,浙江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全省上下堅定不移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路子銳意進取、砥礪奮進,交出了高質量發展、競爭力提升、現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高分答卷。
夯實浙江高質量發展之基“浙”里站起更多“小巨人”
在寧波市北侖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園區,寧波旭升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7號工廠剛剛投產。短短兩年,乘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興起的東風,這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豐富產品結構,新建5個工廠,年營收從11億元一舉躍升至30億元。
兩年前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賦予浙江建設“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建設“重要窗口”,浙江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是生力軍。走進北侖,數以萬計的“旭升”發揮自身優勢,牢牢把握浙江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契機,轉型升級鑄就高質量發展之魂,為浙江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夯實基礎。
走進寧波臻至機械模具有限公司車間,一進門便是一整排兩人來高的五軸數控鉆銑復合加工中心。“這些都是在總書記考察后我們新添置的裝備。”公司總經理張群峰說,近些年他們敏銳捕捉到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輕量化的新趨勢,迅速轉型,通過產品創新,成為眾多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的供應商,兩年產值增長了一倍,人均產值達120萬元。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浙江中小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三,“臻至”是眾多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過去5年,其所在的北侖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園區新增4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5家“小巨人”企業,在全國壓鑄模具企業前20強中占了11席。今年一季度,園區工業產值同比增長逾四成。
在企業轉型過程中,北侖出臺專項金融支持政策,為包括“臻至”在內的1242家企業提供120億元中長期低息貸款。過去5年間,浙江省和寧波市也先后出臺涉及財政、稅收、金融、水電等多個領域的中小企業幫扶政策。
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更需踐行新理念。2017年底,浙江部署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深化數字浙江建設。春江水暖鴨先知,嗅覺敏銳的中小企業率先落子。
寧波君靈模具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姚賢君,正開啟創業以來的第6次轉型升級——建設數字化工廠,專門為整車廠試產多品種、小批量模具。
數字經濟顛覆傳統生產關系,中小企業加速轉型。這兩年,北侖、寧波經信部門組織越來越多的企業到“君靈”取經。對此,姚賢君將心得、經驗悉數分享給大家,輻射帶動當地30多家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不單是寧波,截至去年,浙江產業數字化指數居全國第一。
放眼之江大地,越來越多“小巨人”“單項冠軍”站了起來,在“重要窗口”建設的新畫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截至去年,浙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分別達到470家、149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去年浙江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0248.1億元,比5年前增長約40%。
撬動經濟社會全方位轉型數字化改革“點亮”未來
數據會像金子一樣閃亮。從事模具行業20多年,臺州美多模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石深函深切地感到,行業的新“變量”來了。
在美多模具數字指揮室,一個空調掛機支架模具,被解構成200多個模具零件,數據上傳到模具(塑料)產業大腦產能共享平臺,立馬就有上游的外協加工供應商接單報價。“企業能及時找到優質外協加工供應商,生產進度可控,不用來回跑盯訂單進度。”石深函說,靠著這個“大腦”,美多模具用8個多月完成上萬個模具零配件的生產加工,產能大幅提高。
這個產業大腦的誕生,源自一年多前浙江開啟的一場系統性、深層次的變革。
2021年2月18日,農歷正月初七,浙江以一場數字化改革大會打開牛年新局,省市縣三級、萬余人參加,涉及黨建統領整體智治、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法治等各領域,“點亮”了經濟社會發展新路。
改革,又一次在春天出發,東風吹遍全省各地。數字化改革的核心在于解決問題,塑造變革。
黃巖有模具企業上千家,但產業層次還不夠高。一副模具往往由成百上千個零部件組成,而每個零部件生產需要幾道甚至十幾道工序,每道工序又要用不同的機床操作,模具企業與供應商配套協同顯得“手忙腳亂”,呈現出多而散的格局。
這其實是浙江眾多傳統縣域塊狀經濟在向現代產業集群躍升中面臨的共性難題。以“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為核心構架,支撐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產業升級,數字化改革給出了全新解法。
美多模具作為首批參與模具(塑料)產業大腦建設的企業,共享了相關數據,參與了試運行。“能不能推進下去,作為企業數字化工作的負責人,我當時心里也沒底。”石深函說。
這場改革不僅涉及市場主體,還涉及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全省上下推進數字化改革的決心,給了企業家們信心。
2021年9月,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聚光燈下,石深函和眾多優秀企業管理者一起見證了模具(塑料)產業大腦與泵閥(工業閥)產業大腦、服裝產業大腦等凝結浙江各地產業智慧的“大腦”,一起向世界亮相。
許多人會驚訝,浙江數字化改革為何能在短時間內涌現出如此多“閃亮”的改革成果。親身參與改革的石深函深知,這背后除了浙江人的改革闖勁以外,還有長期以來打下的改革基礎。
多年來,浙江圍繞建設“數字浙江”目標,先后推出“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數字化轉型等重大改革。2017年啟動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及其后的政府數字化轉型,以事項數據標準化為抓手,讓數據多跑路,群眾、企業少跑腿,為數字化改革打下了實踐基礎。
政府有為,市場有效。“在政府的引領下,企業參與數字化改革的意愿高漲。”石深函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兩年不少中小企業壓力頗大,數字化改革為傳統產業重塑優勢、再造動能注入了活力。
當前,浙江正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讓石深函欣喜的是,建設產業大腦已經寫入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到2025年,浙江要實現百億以上產業集群產業大腦應用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全覆蓋。
人們印象中“灰頭土臉”的傳統產業,因數字化改革而光彩煥發。“數字變革將為廣大中小企業帶來質變,抵御風險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石深函說。
未來,浙江將進一步迭代升級產業大腦,綜合集成算力、數據、算法、模型、業務智能模塊等數字資源,讓大腦的分析、思考更智慧。
數字化改革,將在一次次實戰中取得更多實效。
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浙江力量“浙”里實驗室涌動創新浪潮
一身飛行服英姿颯爽,手拎一頂酷炫的頭盔。在之江實驗室位于杭州城西的一處實驗基地,試飛回來的謝安桓興奮地說:“我們研發的智能低空載人飛行器狀態良好!就像公交、地鐵,未來低空飛行有望成為城市里更便捷、智能的一種交通出行方式。”
一起飛上晴空的,還有謝安桓胸中澎湃的創新夢想。近4年來,從一名普通的80后科研人員,到之江實驗室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謝安桓深切地感受到,日益高漲的科創浪潮,正為腳下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和動能。
2017年9月6日,浙江醞釀已久的一場創新變革終于落地。之江實驗室掛牌,一家開放協同、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科研機構由此誕生。
之江實驗室一出生就肩負建設科技強國的浙江擔當,為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貢獻浙江智慧,為探索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提供浙江方案。
各種測試樣機,一地的零部件,顯示屏上參數滾動……來到之江實驗室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仿若置身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之江實驗室以智能計算為核心方向,智能無人系統正是計算技術集成、應用、展示的重要載體和抓手。謝安桓和年輕的科研伙伴,甫一進入之江實驗室,就從實驗室主任、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總設計師朱世強手中接過了研發智能低空載人飛行器的任務。
之江實驗室還有許許多多的科研團隊,與實驗室共同成長。走進之江實驗室南湖總部園區,實驗樓墻上兩行大字分外醒目:“科學精神,家國情懷。以無我之境打造戰略科技力量。”今天,這里已經匯聚智能計算數字反應堆等一批重大科學裝置,涌現出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之江天樞人工智能開源平臺等世界一流成果。
自成立以來,之江實驗室就努力打破傳統科技體制機制的條條框框,以全職、雙聘、項目兼聘等多種形式,快速集聚頂尖科研力量。目前,之江實驗室人才團隊規模已突破2700人。同時探索全新的項目服務管理機制,充分激發創新人才活力。之江實驗室迄今共獲批國家項目120余項,項目總科研經費超10億元。
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強調把人才強省、創新強省作為首位戰略。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著力建設三大科創高地,并將其作為“十三項戰略抓手”之一。全省上下形成了抓創新促發展的濃厚氛圍和強大合力。
這5年,我省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5位、省區第3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居全國第3位;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獲批建設,國字號大科學裝置實現零的突破;累計培育建設各級新型研發機構200余家,其中省實驗室9家,依托新型研發機構,創建國字號重大創新平臺,我省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一批硬核成果處于國際一流地位。
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文化“金名片”閃耀之江
“一槌定音。”當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副主任蔣衛東憶起2019年7月6日,親眼見證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那一刻,依舊心潮澎湃。
熱烈掌聲猶在耳邊,而良渚這闋屬于浙江、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的樂章,已經翻開全新一頁。2019年7月7日,就在申遺成功第二天,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正式對公眾開放。
暮春時節,徜徉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只見草木蔥蘢、河道蜿蜒,一派生機勃勃。從一名考古隊員到良渚文化的研究者、良渚遺址的守護者,蔣衛東對良渚從發現到發展的時間軸如數家珍。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感受著文明圣地的底蘊,也見證著這片美麗洲上發生的蝶變——后申遺時代,良渚古城遺址正在進行一場傳承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統籌保護與發展的實踐。
世界遺產,保護為先。習近平同志一直很關心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情況,他曾經兩次到良渚調研。時至今日,從加強遺址本體及周邊環境保護,到以數智賦能遺址管理;從規劃建設良渚文化藝術走廊,到推動遺址區聯動發展、共建共享……一個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過程的保護管理體系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構建,開創良渚古城遺址“大保護”“全聯動”的新格局。“如今,良渚古城遺址已成為大遺址保護利用的典范。”蔣衛東自豪地說。
世界遺產,全民共享。無論是不是工作時間,蔣衛東都喜歡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良渚博物院及周邊轉一轉、看一看。每每看到游客,或駐足細細品味良渚文化,或舉起相機拍照打卡,他都會感受到良渚文化的巨大魅力。
自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以來,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良渚博物院已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400余萬人次。良渚博物院的年訪客量,也從申遺前的30萬人次躍升到申遺后突破百萬人次大關,文化吸引效應不斷凸顯。
“這里已成為感悟‘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場所和新晉‘網紅打卡地’。”蔣衛東說,“隨著這張世界級文化‘金名片’越擦越亮,它所帶來的文化自信是顯而易見的。”
考古里的文化積淀,保護里的科技理念,惠民里的文化獲得感……良渚遺址的發展,仿佛一面鏡子,映照出浙江人對文化的態度。“推進文明之源大遺址群和世界文化遺產群建設,加強西湖、良渚、大運河(浙江段)保護利用”,被寫進《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我省持續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利用和發展,打造新時代的浙江文化“金名片”。
5年來,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實施,西湖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不斷加強,四條詩路文化帶串珠成鏈。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連續多年名列首位,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有序推進,《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等重大文化項目影響深遠,“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加快構建。
浙江文化閃亮的每一刻,昭示未來之路。這個擁有西湖、大運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遺址三大世界文化遺產的省域,文化的力量正激揚澎湃。在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的征途上,新景致就在眼前。
努力打造文明和諧高地讓每個人都為文明代言
立夏一過,衢州市柯城區府山街道縣學街社區小餐飲一條街熱鬧起來了。雖然人流不息,但這條美食街依然保持著文明整潔的環境:地面不見垃圾,沒有占道經營,市民自覺排隊、有序就餐。
在縣學街社區黨委書記、主任鄭小蓮看來,這是全國文明城市衢州應有的樣子。
今年3月底,2021年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結果出爐,浙江成績喜人。在114個全國文明城市地級市中,衢州排名第一。從2018年獲提名,到2020年創成全國文明城市,再到如今年度測評結果地級市全國第一,衢州的蝶變,鄭小蓮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作為衢州主城區,柯城是創建工作的主戰場;地處老城區中心,縣學街社區更是肩負重任。這里老舊小區、開放式小區遍布,商業密集、業態多樣,創建工作量大面廣,鄭小蓮感到了沉甸甸的壓力。
創建文明城市不是“一陣風”式的突擊運動,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更是精神文明創建的龍頭工程。從一名普通社工成長為社區“當家人”,鄭小蓮經歷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省級示范文明城市、省級文明縣(市、區)到真正站上全國賽道,一路走來,對文明創建的認識逐步加深,也愈發感悟到“人”的關鍵作用。
縣學街社區工作人員只有10人,文明創建卻覆蓋方方面面。鄭小蓮說,成功的背后正是因為有近5000名社區居民的支持。
轄區兩盞“敬老文明燈”的點亮,燃起群眾參與熱情。4年前,因線路問題,小獅子巷夜間經常漆黑一片,造成居民出行不便。社區黨委創新推出“文明角”,梳理創建難點,鼓勵黨支部、黨員群眾一起認領解決。一經推出,響應熱烈,“綠色文明角”“休息文明椅”等應運而生。
2018年,衢州提出打造“一座最有禮的城市”,推廣“車讓人”“自覺排隊”“煙頭不落地”等8方面的有禮行動。
在金華,社區“十大頑疾”整治從“牛皮癬”、亂晾曬等改起,一大批老舊小區變身“花園式”宜居社區。在舟山,隨著騎車戴頭盔、公筷公勺普及,“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有了新風尚。
文明創建,改變著一座城市的顏值和氣質,也把文明有禮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這些年,浙江注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創建活動作為傳遞主流思想、弘揚社會新風和提高公民素養的重要實踐。在發現“最美”、表彰“最美”中,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氛圍更加濃厚,文明的力量不斷凝聚升華。
回憶起一年半前的閃耀時刻,鄭小蓮依舊心潮澎湃。
2020年11月10日,衢州、金華、舟山全部成功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10個縣(市)也全部入選。浙江成為首個全國文明城市設區市“滿堂紅”的省份。這是屬于所有浙江人的榮譽。文明城市創建中,浙江努力讓每個人都成為參與者、踐行者。眼下,新一輪創建已經開始,浙江新入圍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20個縣(市)中,市民群眾又自發行動起來。
文明創建,絕不只是為了拿一塊牌子、爭一項榮譽,創建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進共同富裕,浙江既要實現物質富裕,也要實現精神富有。今年2月,浙江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推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打造“浙江有禮”省域文明新實踐標志性成果,全面推進全域精神文明創建。以“浙風十禮”為主要內容,以凝聚有禮之魂、營造有禮生態、推進有禮實踐、推介有禮品牌、推動數智賦禮為路徑,浙江號召人人爭當文明代言人,讓“有禮”成為浙江最具標志性成果、最具辨識度標識之一。
(本文綜合《浙江日報》相關報道,記者翁杰、周松華、支鳴飛、陳雪雯、施力維、陳久忍、黃微、應梓豪、何冬健、肖樂、鄭夢瑩、陸遙、劉自俊、搖慧敏、盛淑彥、王璐怡、于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