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楠

曉市眾果集,枇杷盛滿箱。溫嶺市溫嶠鎮有一張金名片:“河岙紅”枇杷。“河岙紅”品牌的打響,離不開溫嶺市、溫嶠鎮兩級人大代表周宗方。2006年,他找了同村8個人一起出資,成立了溫嶺市河岙枇杷產銷專業合作社,自此走上發展本地枇杷產業之路。
走上科學種植之路
“引導村民們樹立科學種植觀念,一開始那真的是挺難的,說白了就是他們還不信任你。關鍵是如何取得村民的信任,將自己所學到的傳授給他們。”周宗方回憶。
周宗方決定“以身試法”。他租了幾畝試驗地,四處走訪討教專家,著手實施樹高截枝、果子套袋等方式。漸漸地,枇杷果實在口感、外形等方面有了可喜的變化。
村民們開始相信他、支持他。現在全村近600戶村民都種上了枇杷,河岙的那一片荒山搖身一變成了枇杷園區,放眼望去,“漫山枇杷漫山金”。
“今年天氣好,河岙枇杷的產量起碼比之前增加了六七成。”周宗方介紹,河岙村的枇杷上市早,且打響了品牌,每年都有很多商戶來村里收購。
近年來,周宗方還定期請農技專家來村指導村民種植。他說,其實當地村民不乏好的種植經驗,不過以前大家各干各的,不愿意向外推廣,“成立合作社之后,我說服大家要注重資源共享,交流經驗,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發展”。
展望持續共富之路
枇杷好吃,但運輸難。村民多次向代表聯絡站反映枇杷運輸困境。
為此,周宗方積極奔走,為村集體爭取資金,推動在枇杷園區修建道路7.2公里;主動聯系快遞公司在河岙設點,定向合作,現摘現發,確保第一時間將鮮果運出去。如今,最遠在西藏也能品嘗到“河岙紅”枇杷。
枇杷產業漸入佳境,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回老家幫忙銷售枇杷。周宗方說:“年輕人的想法和老一輩不同,他們的種植模式更加現代化,在品種選擇、種植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創新,這或許會讓傳統農業煥發新的活力。”
代表生涯20年,周宗方提出《關于要求對山區農業特色產業開展政策性保險的建議》《關于提升相對經濟薄弱村造血功能,推進村級環境整治力度建議》《關于加快推進溫嶺西部地區文化旅游開發的建議》等,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視,有力推動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我有個‘枇杷生態觀光園’的想法,將河岙白巖下一帶打造成一個集枇杷采摘、觀光、生產于一體的休閑景點,接入旅游線路。”周宗方滿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