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宇
摘 要:小學生的綜合教育至關重要,所以道德和法治方面的教育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小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在說明了研究背景的,然后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相關的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對小學生的長遠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字: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
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基本的文化知識教育之外,還需要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方面的教育,提前保證學生樹立法的意識。基于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學習的關鍵目標之一,培養并且讓學生掌握核心素養的關鍵,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現在教育的要求,如何開展核心素養的培養并讓其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有所助益,已經成為眾多學校共同考慮的問題。
一、小學道德與法制核心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對道德與法制教育不能夠與其他科目“并駕齊驅”
相比于語文、數學等其他科目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是相對邊緣化的,這是由當前的考試環境造成的。總的來說,可以從以下角度分析:首先,就家長來說,學生的最終的學習成績最重要,所以在幫孩子復習或者報班的時候,傾向于主要的考考試科目。其次,從老師的角度講,《道德與法治》科目相比于其他科目,老師不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這門課程上,所以這門課程相比于其他科目,也就沒那么重要了。
(二)專業的課程教育開設不夠齊全
小學生所學的科目符合當下小學生學習階段,長久以來,道德與法治一直一直被大家邊緣化,教育推進措施不到位。思政類課程,除了上課的時間和作業,其他時間段內很少有學生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需要老師的全力以赴,更為重要的是要國家大力推進相關教育,才能夠實現長遠的發展。
(三)相關的專業課程缺乏
小學生的學習和吸收能力都比較強,學校會按規定開設大量的課程,保證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方面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從多個角度出發,但是縱觀現有的課程設置,除了《思想與品德》一門課程之外,沒有其他的科目作為輔助,加上老師教學方式的影響,使得這門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幾乎成為空談。所以開發新課程,成為其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所在。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
(一)提升《道德與法制》這門課的重要性
小學的課程設置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消化能力,所以在開設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科目的時候只有《思想品德》課程。為了培養學生的課程核心素養,提高學生道德和法治的意識,需要做的就是在現有的條件下,豐富《思想品德》這門課程的相關內容,改變這門課程在人們心中的印象,避免課程別邊緣化[1]。比如學校可以聯合相關的司法部門或者其他高校的思政類或者法治類相關專業老師或者學生,請他們到學校開展講座,讓學生可以多學習一些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知識,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升這門課程在師生心中的位置,還能夠通過實際案例的教育,豐富學生相關的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二)將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結合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相對于法治教育,品德教育是比較重要的,如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道德品質內容的學習遠遠大于法治教育。為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相關教育部門必須將品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放在同樣的位置。小學生是思想觀念的重要形成時期,所以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將法治類教育提上日程,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可以接觸到基本的法律知識,這樣,他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有自己判斷力,這也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最終目的之一[2]。比如,老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除了基本的客觀題目之外,可以布置一些主觀題目,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查閱和總結,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學習的過程就是內化的過程,長此以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將道德與法治和實踐相結合
單純的理論教育只會讓學生將這類學科作為一種考試科目對待,而不會有其他的想法,等考試結束,學習的知識也都拋諸腦后。為了提升《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吸收利用其中的知識,老師可以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的教學,明白學習相關知識的目的所在,學以致用,也可以提升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3]。比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相關的機構實參觀,讓學生親眼看到、親自感受違背法律或者道德可能將要受到的懲罰。
三、結論
綜上所述,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小學階,學生在學科學習尤其是道德與法治學習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式。文章首先說明了相關的背景,然后在現有的基礎上,指出了課程重要性低、課程設置不專業等問題;作者根據的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相關的研究措施,如提高課程的重要性、將道德與法治教育相結合等,希望對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高翔.如何設計小學道德與法制作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9(2).
[2]黎永科.探析小學道德與法制作業核心素養的培養[J].東方文化周刊,2020(5).
[3]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修訂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