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逸君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在其著作《慣于爭鳴的印度人》中,提到印度人充滿自信的交流習慣——爭鳴,通過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生活歷練,成為印度文化的固有成分。
硅谷三巨頭“蘋果、谷歌、微軟”中兩家CEO為印裔,印度媒體曾宣稱“印度向全球出產CEO”。
一個生動案例:總部位于波士頓的某公司Desk Search部門,有項目需中國、印度兩組員工,分別進行數據收集和整合工作。
一周時間,中國組員收集了約30條數據,整理成干凈利索的Excel表格,并在郵件中回復:“Please see attached(請參閱附件)。”這句回復語意正確,但在英文里其口氣較僵硬。
同樣一周時間,總部也收到印度組員的郵件,大致意思是:
感謝您的耐心和寶貴指導!
繼上封郵件之后,在過去兩周里,我們瀏覽了多個數據源,包括Factiva、彭博社、路透社、分析師報告、行業報告和當地新聞媒體,尋找關于此話題的重要更新,研究了很多有趣的方面……
請查看更新后的附件Excel表,其中包含按照您要求收集的所有信息。此外,在隨附的電子表格中,已經包括了每個新聞來源的關鍵字和鏈接,突出顯示了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期間,其新添加記錄的單元格。
請務必讓我知道您對共享Excel表的寶貴建議,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隨時與我聯系。
看后甚為感慨啊,根據多年在職場、外企的經驗,我感覺:中國員工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好了數據的收集、整理工作。但最終,上級可能會對印度員工的工作印象更深,這名印度年輕員工,向職業經理人成長過程中,在細節方面贏了小小一步。
前一份報告,工作量堆積得較多,但僅有數據,缺乏思考、總結、整合、溝通,而且交流方式很生硬。很多年輕同事,會把海量的但邏輯關系不清的數據,堆到主管面前,以顯示自己工作量很大,但卻不考慮整件事的概況如何,自己的工作在整件事情中,是哪個部分,上下環節之間應怎樣溝通、銜接。
而印度組員的報告,在工作總量方面,沒有中國員工做得多,但如其所述:在項目調查方面,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業內相關緣由、外界輿論聲音、關鍵要素提煉等等,都做得更深入。這就使數據收集和整合有利于工作的方向,領導拿到報告,幾分鐘就能基本掌握其要旨,有助于作出決定。
本人親身經歷:在國企做管理時,PPT越寫越長,若少于200頁,領導會懷疑我們工作不細致、不深入。其實,領導也不會把那一指多厚的PPT看完。后來到外企,第一次介紹方案,上層聽了約十分鐘,提出:你的方案能否在20頁左右提出明確想法?后來我改變思考與工作方法,用30頁左右,把方案介紹盡可能簡化,但一定要強化邏輯的緊密、連貫性,提出明確的觀點,把邏輯重點和關鍵詞加大、加粗,遂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美國,華人華裔約530萬,印裔約460萬,而在美國500強大企業的外裔CEO中,印裔數量高居首位,而華裔不到印裔的1/6。硅谷新創企業CEO超過25%為印裔,硅谷三巨頭“蘋果、谷歌、微軟”中兩家CEO為印裔,印度媒體曾宣稱“印度向全球出產CEO”。
除CEO之外,《哈佛商業評論》研究表明:在世界500強企業中,30%管理者是印裔。在美國的科技行業,亞裔員工占比超過30%,主要技術崗位管理者占比約15%,其中絕大部分是印裔。而華裔員工,主要在基層各類技術崗位,鮮有能晉升到管理層的。
為何印裔成為高管的人數那么多,而華裔高管卻屈指可數?
麻省理工下屬的斯隆管理學院提交調研報告指出:印裔在職場上的溝通方式,比華裔更直率、更主動、更有魄力和聲勢,更符合西方文化對“領導者”的認知理念。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在其著作《慣于爭鳴的印度人》中,提到印度人充滿自信的交流習慣——爭鳴,通過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生活歷練,成為印度文化的固有成分。
因此,印裔員工在溝通中能較快掌握領導意圖、把握項目進程、提出自己見解,使上級認識到自己的才能,在職場上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而華裔因受傳統文化影響,推崇“溫良恭儉讓”,父母教導孩子“少說話多做事、禍從口出、沉默是金”等“人生哲學”,普遍較為訥言、不習慣辯論、不太提出不同見解、更善于服從……在職場上,普遍不太善于思考事物的整體進程、難以把握上下游環節銜接、對潛在問題不敏感、即便發現潛在危機也不敢指出來、缺乏溝通技巧。
因此,很多青年往往經過長時間艱苦學習,通過艱難考試、嚴苛篩選淘汰之后,卻被“玻璃天花板”封印在基層技術崗位,較難得到晉升。因為對于上級而言,收到一份羅列大量數據、卻缺乏結論、難以輔佐管理決策的文件,以及那生硬的溝通感,確實會感到心里很堵,易忽視其能力。
而這些小能力,在一名普通員工逐漸成長為職業經理人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聚沙成塔”的效應,與個人“錢途”真是息息相關。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