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碧芬
【摘? 要】新課標要求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對開放式教學模式進行積極探索,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借助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搭建良好的平臺。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優化和更新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教師應注重的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圍繞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拓展,啟發學生學習思維的同時促使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和良好數學思維得以有效形成,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及學生學習模式的有效優化。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數的運算;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突出“數的運算”這一教學內容。數的運算在日常生活當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教師開展這一教學活動,應當加深學生對數的運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教師應當將小學數學的“數的運算”提上新的臺階,使學生不僅會“算”,更要會“用”,只有“算”與“用”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運算技巧。
一、小學數學課程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提出的,是基于學生的核心素養來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教師應該深刻研究深度學習理論,結合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相應培養內涵要求,基于邏輯思維培養的主線,對“深學”的學習方式、體系等進行全面革新,讓學生能夠將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數學理論,讓學生能夠從“淺學”向“深學”的狀態順利轉變,最終完成整個數學學習任務。在“深學”指導下,數學知識的導入以帶領學生對運算本質進行理解,以邏輯思維鍛煉及發展為核心主線,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根本目標。在整個深度學習實踐活動中要注意對學生自身學習規律、智力發展特征等進行密切關注,尤其是在主張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關注他們的個性,保證可以使數學運算知識的傳授以更為有趣的形式進行,讓他們可以主動接受知識并創新數學教學內容,將零散的數學知識串聯起來組成知識體系。
二、小學數學“數的運算”教學目標
開展小學數學“數的運算”教學活動,教師創新這一教學模式,不僅應當培養學生對數的運算能力,還應當根據題目來鍛煉學生的實際運算能力,讓他們在“用”的實踐中促進問題發現及求解能力的全面發展。在信息技術持續發展的今天,我國的新課標提出,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都應該服務于學生學力和核心素養提升,包括運算能力等。這就需要以此為教學的指導依據,對教學模式進行大膽創新,保證運用情境創設等一些有效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數學教學情境下,能夠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教師開展小學數學數的運算教學活動時,應當注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特點。教師開展這一教學活動時,應當注重教學活動的層次性和過程性,教學目標應當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從學生的多項技能出發,從簡單到復雜,根據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水平循序漸進地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針對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來提高教學內容的質量,凸顯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自身的推理、運算能力等數學關鍵學力。
三、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數的運算”教學實踐
(一)加強數的運算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總結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應當尊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特點,開展層次性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當中學會總結自己的錯題,并且將其整理成錯題本。學生根據自己錯題本當中的錯題知識點以及錯題當中的題型進行分類和梳理,提高學生的數學總結能力,讓學生能夠根據錯題本當中的錯題開展“二次鞏固性”或“查漏性”學習,以此對他們的計算能力進行更好的強化。
例如,在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教學內容授課時,由于學生在數學計算過程當中很容易出錯,不僅在抄題的過程當中,而且在列豎式這一過程當中也有很多的錯誤。教師應當從填空題出發來開展這一教學活動,如正方形的邊長是12厘米,將它的邊長擴大3倍,那么它的周長是(),面積是()。小學生普遍會根據自己的固定思維來開展相應的計算,算出周長為12×3×4等于144厘米,由此小學生列出面積的計算公式為12×12×3等于432平方厘米,這一計算過程是不對的。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找出其中的錯誤,然后讓學生進行再次驗算。
教師開展這一教學活動,首先應當讓學生端正思想,讓其根據自身對該題的理解開展計算,從而使他們對計算中涉及的算理知識與思維等內容形成深刻認知,最終可以對他們的計算能力進行有效鍛煉,讓他們在良好的情境下提高推算能力和邏輯思維。學生在計算某一道題時出現了錯誤,教師應當讓學生進行總結和提高,從而加深對這一類題型的認知,真正發揮“教”與“導”的有效性,在提高運算教學實效性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加強數的運算教學,整理零散數學知識
由于數學知識是零散的,為了幫助學生在自己頭腦中構建一個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或框架,幫助他們很好地強化這些碎片化或零散數學知識的聯系,教師就必須注意在授課時有計劃地幫助學生對相關零散知識彼此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強化,保證最終可以借助整理出來的完善知識體系來服務于數的運算教學,使學生對其中涵蓋的運算知識形成深刻認知。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不應當具有功利性,而應當注重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構建,讓學生能夠將零散的數學知識串聯起來構成數學知識體系。學生在這一教學模式下,能夠立足數學思維視角來開展問題剖析,或者調用正確的運算技巧與規律等完成整個實踐性任務。
例如,在教學“分數”這一內容時,由于學生對分數的概念理解不清,導致學生在數學計算方面出現較大錯誤。如,異分母分數相加減,教師應當結合“最小公倍數”這一章內容組織學生開展運算方面的活動,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強化相關運算知識之間的聯系,不僅可以促進他們算力的提升,也可以助力他們邏輯思維的發展。
由于小學生對最小公倍數這一章知識出現了模糊的印象,教師應當在教學這章知識時,對前部分的知識進行回憶和應用,讓學生能夠根據最小公倍數對異分母分數進行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數來進行加減運算。例如1/3+1/2=()。在求解這一道題時,將1/3和1/2化成同分母的分數,由于分母3和分母2的最小公倍數是6,所以通分成分母為6的分數,1/3=2/6,1/2=3/6,然后相加即可得出結果:2/6+3/6=5/6。教師應當加強培養學生的知識梳理能力,讓學生能夠重拾以前所學的知識,并進行歸納和整理,再將其應用在數學計算當中,讓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和再次應用,溫故而知新。
(三)加強數的運算教學,合理創設數學問題情境
以往數學課堂中可能將教學重點放在了指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積累上,而很少關注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的教學模式只是將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不在乎學生是否能夠理解。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應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增進師生之間的情義,從而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為學生創設問題教學情境,從而將學生引入教師創設的情境當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接受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讓學生可以在良好情境下主動開展學和思等一系列“深學”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乘法”方面的知識時,首先可以聯系學生喜歡動物的愛好來創設如下情境: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到動物園游玩過嗎?看動物園里面有許多的小動物,還有獅子、老虎、熊貓、大象等大型動物(課件上展示動物園的圖片,并且板書觀看老虎的有3+3+3人,觀看熊貓的有4+4+4人,觀看大象的有5+5+5人)。其次,教師應當指著黑板上的數字,讓學生進行計算,并提問觀看老虎的有多少人?觀看熊貓的有多少人?觀看大象的有多少人?通過學生的加法運算很快就能夠求解出觀看大象、熊貓、老虎的是多少人?再次,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將乘法運用到這一計算當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問道:“這幾個數字相加都有什么特點?!崩?+3+3這是幾和幾相加,學生便會回答:“這是三個三相加?!弊詈螅處熢诤诎迳蠈懗?×3的算式,并且告訴學生3×3=3+3+3,也就是三個三相加,這種計算方式也就是乘法計算。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數學教學情境下,加深了對乘法運算的理解,從而掌握了這一計算能力。
(四)加強數的運算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在“深學”視域下,運算能力發展必須建立在“用”的基礎上,不能空談其用而不指導學生結合具體的問題來開展實用性運算及分析,否則是無法幫助學生真正提高自身的運算素養與能力的。只有將數學運算方面的技巧很好地和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才能持續性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培養學生的審題和解題的習慣,只有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習慣,才能避免學生因為自身的計算錯誤而導致失分。教師應當讓學生將良好的數學習慣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運算能力。
例如,在進行“混合運算”教學時,有一道例題:小明想要為福利院的小朋友購買40支鋼筆和30個筆記本,其中每支鋼筆8元,每個筆記本4元,請問小明一共要花多少錢?列出算式是8×40+4×30,教師應要求學生規范書寫步驟,并且根據題目要求,正確書寫式子,避免學生在書寫過程當中因為抄錯式子,導致計算出錯的問題。教師讓學生對這一求解過程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重視起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規范書寫,避免書寫不規范導致的計算問題。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培養學生嚴謹的計算思維,讓學生將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于計算當中,從而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教師要規范學生的操作步驟,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實效性,讓他們可以在實用性訓練過程中逐步養成正確的運算習慣和態度,從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數學運算能力。
四、結束語
總之,“深學”講究以生為本的學,即在數學運算方面的“教”要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不僅要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更要服務于更深層次的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教師在運算教學中對教學模式進行適當的創新,保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善于科學地設計一些有關運算能力運用及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此來促進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發展,同時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從而保障課堂教學質量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孫秀娟.小學數學“數的運算”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36):27-28.
[2]伍淑英.轉化思想在小學“數的運算”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5):231-232.
(基金項目:本文系古田縣基礎教育科研課題“基于深度學習的數的運算教學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TJYKT20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