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柱

如果有人問我:你的教育初心是什么?我可能一下子答不上來。做老師已28年,從“初出茅廬”到“站穩講臺”再到“長成名師”,說實在的,教育初心并不是“一錘定音”、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環境、學識、教藝、閱歷等因素的變化,有一個日漸清晰、持續發展、逐步成型的過程。這次,我剛好借《教師博覽》專題征稿的契機,做些梳理,與讀者分享。
教育初心1.0版:
讓學生有“好成績”
說實在的,我初為人師時,教育初心并不清晰。像很多農家子弟一樣,當時報考、就讀師范,就是奔著“農村戶變城鎮戶”“工作包分配”的“紅利”去的,對“教書育人”這件事尚未深度了解,更別說熱切向往。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踏上了工作崗位,來到一所農村完小任教。那時,課程培訓、校本研訓還遠沒有現在這么普及與優質,應試教育的氛圍還比較濃郁,各級部門評價教師的工作成效時,也習以為常地重點關注“其所帶班級學科成績的位次”。在這種外部環境的影響下,老師們大多通過“多做”“多練”“多講”等方式,千方百計地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成績)。而我的教育初心,也自然與這種價值取向“合流”了。
教育初心2.0版:
讓學生有“高素養”
此后,我曾調到另外兩所學校任教。在日常工作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有的班級考試分數總體“搶眼”,但學生普遍不喜歡學習,甚至瀕臨“厭學”;有的班級測試成績雖然并不優秀,但每次公開課孩子們總是互動踴躍、妙語連珠,其活躍的思維、寬廣的視野、向上的狀態讓人印象深刻;有的班級教學質量看似普通,但學生們動手實踐的熱情高漲,把知識應用于生活的能力也不俗……由此,我陷入沉思:分數的“高”與“低”,是否直接等同于學習品質的“優”與“劣”?
那幾年,我先后擔任了學校教研組長、教科室主任、教導主任,隨著崗位歷練的日漸深入,我越來越覺得:學科素養的提升,比考試分數的提高更重要。于是,我不再迷信“教師講授”的作用,轉而堅信“學生體驗”的力量。課堂上,我試著“無為而教”,在努力提供結構化、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的基礎上,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嘗試、實踐、操作、說理、質疑、爭辯等主體活動充盈其中,發展孩子的探究實證意識、語言表達能力及數學思維品質,同步培育其親近數學、熱愛數學的美好情感,讓素養的生長“看得見”。作為教師,我只是在學生“瓶頸處”有所發力,為學生打通數學學習的“任督二脈”給予必要的支持……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沒有問題,既能順利應對考試,又促進了“學科氣質”的積蓄。
在“發展學科素養”這一教育初心的支撐下,我業務水平有了長足進步,先后榮獲紹興市、浙江省、華東六省一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我“自然、自主、自得”的生本教學風格,逐步在省內外小數界產生了一些影響。工作的第十六年,經過公開競聘,我走上了區級教研員的崗位,繼續將“優化課堂過程、發展學科素養”作為教研引領的著力點,獲得了理想效果。33周歲前夕,我有幸被評為“浙江省第十批特級教師”,成為這一屆最年輕的獲評者。
教育初心3.0版:
培養“完整兒童”
在教研室工作期間,我曾任分管小學段的副主任,對各學科的教學研究都有接觸。回到學校做校長后,我很自然地“跳”出了具體學科,從相對宏觀的視角來看待教育問題。我經常在想,知識教學由不同的老師分學科進行,但接納知識的“主人公”卻是同一個學生。一個長期處在“分學科教學”場景中的學生,以“課間10分鐘”為界限,“匆匆地”穿梭于各門課程之間“忙并成長著”,最終會成為怎樣的人?我希望,他們不會成為“被分裂”的主體。我始終在思考,不同學科的教學中,有沒有一些共通的、穩定的、持久的“營養”貫穿始終,幫助學生逐漸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完整、健全且始終具有能動發展力的生命體?
2021年暑期,我赴北京參加“校長培養班”,有幸與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成尚榮先生有過交流。在成先生的新作《做中國立德樹人好教師》里,有一句話很觸動我,“培養和發展完整兒童”。短短九個字,讓我對前面所思考的問題有了答案。什么是“完整兒童”?成先生說,“完整兒童”應該是三種特質永遠存活的兒童。所謂“三種特質”,是指“自然性”(順應身心發展規律的生長)、“天性”(獨特而個性化的認知方式)、“創造性”(與想象力密切有關)。什么叫“三種特質永遠存活”?就是說,兒童的“自然性”“天性”“創造性”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應該幫助兒童保持這些特質。如果教著教著,這些特質都消失了,就是學校及老師的失職。
由此我想到,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自然性”“天性”“創造性”可以看作共通的、穩定的、持久的“營養”貫穿始終。順應發展規律而教,尊重獨特個性而教,呵護想象創意而教,支持、引領、保障“三種特質永遠存活”,致力于“培養和發展完整兒童”,這理應成為新時代小學教師的教育初心。試想,如果提高考試成績、發展學科素養,是以“消亡三種特質”為前提、以“犧牲完整兒童”為代價,那是一種本末倒置,最終必然得不償失。
以上便是我的教育初心“三部曲”。我最深切的體會是,一名教師探尋教育初心的過程,也是他讀懂學生、感悟教學、構建教師職業意義的過程,因而也是專業成長、學術精進的過程。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上德實驗小學)
(插圖:譚小青)12594973-637A-4385-89E4-A805B4CFF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