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加鵬
【摘要】“雙減”政策下,減負不減質,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提高課堂質量是許多教師所關注的。為此,本文從聽、說、寫三方面探討數學課堂提質增效的策略,聽課堂內容、說所學知識、寫思路脈絡,讓數學課堂高效起來,確保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雙減”;數學課堂;提質增效
為避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負擔過重,國家出臺“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這一政策的出臺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但隨之而來的是家長的擔心。家長擔心,作業減少了,學習的知識是不是也減少了?作業減少了,知識掌握牢固嗎?作業減少了,如何保障學生的學習? 為了減輕家長的焦慮和擔心,國家再次發言:“雙減”減負不減質。這也就導致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在作業量減少、校外培訓減少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學生的在校時間——課堂,所以讓課堂提質增效至關重要。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讓數學課堂提質增效。
一、聲聲入耳,耐心聽數學
在“雙減”政策下,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戰場,只有學生認真、耐心聽講才能將課堂提質增效落到實處。目前數學課堂存在以下幾點常見的聽講問題:
1.學生覺得數學課枯燥,不認真聽講;
2.一些生活經驗豐富、基礎較好的學生覺得數學過于簡單,不屑于聽講;
3.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不耐心傾聽。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來確保學生的聽講,從而落實讓數學課堂提質增效。
(1)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吸引”學生,用學生易接受的語言表達,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到教師平易近人,還可以讓學生感到其實知識并沒那么陌生。其次,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穿插小游戲或者采用游戲化教學,調節課堂氛圍,既能讓學生短暫的放松一下,又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小學階段最常用的游戲活動就是開火車,形式內容都很簡單,但是學生卻樂此不疲,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趣味性環節,調動學生積極性,集中學生注意力,讓聽講效果達到百分百。
(2)當學生不屑于聽講的時候,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多問、追問、深問。其實大部分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當解釋不出來為什么的時候,就會意識到自己知道的并不多,還是要認真聽講才可以。例如二年級乘法單元,在學習之前,部分同學已經熟練背誦乘法表,感覺乘法很簡單,但是當學生被問到“3×4為什么等于12的時候”,學生基本上回答不上來。因為只會背誦口訣,卻完全不了解乘法的意義。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雖然會計算了,但還是要認真聽講,弄懂乘法的意義。
(3)當學生不耐心聽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讓學生養成互相傾聽的習慣。例如課堂中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可以采取“捆綁”的激勵措施,前期可以先進行同桌“捆綁”,同桌之間互相學習、互相監督,表揚那些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同桌。當一位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這位學生的同桌有義務認真聽講,并有權利批評指正。推而廣之,從同桌到小組再到全班同學。每次回答問題,除了表揚回答者,還要表揚傾聽者,從而正面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二、頭頭是道,用心說數學
除了聽講,表達同樣很重要。清晰地將所知所學說出來,不僅能檢驗是否將學習的知識內化吸收,說的過程中還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從簡單的提數學問題到說思考過程再到合作探究,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做到以生為本。這樣不僅可以激勵學生更加投入到課堂,還能引起學生的表現欲、求知欲,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學習知識、表達想法。為此我們要多給學生說的機會。
(一)個人回答
個人回答是課堂中最常見的師生互動方式,也是最方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方式,課堂中多提問,給學生發言回答的機會,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例如課堂引入時可以多找學生提數學問題,而不僅僅是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講到重要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多找同學起來回答,哪怕同學回答的是相同的,而不是有一位同學回答出來就可以了;同樣地,在課堂結束時,更是可以放手給同學分享本節課的收獲與感想,讓同學們的收獲發生碰撞,生成二次收獲,真正地做到分享。
(二)同桌交流
當課堂中需要一定交流、練習的時候,可以開展同桌交流,既便捷又高效。例如學習鐘表時刻的時候,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互相練習,一個同學說8:30,另一個同學在鐘表上撥,并且邊撥邊說自己思考的過程,可以表述為:8:30是半時,分針指向6,時針在8和9的正中間;學習元角分單位換算的時候,1元5分=( )分,同桌之間互相說、互相練習,可以表述為:1元等于100分,再加上5分就是105分。
(三)小組討論
當課堂中需要探索、合作、交流的時候,可以采取小組討論。例如二年級《除法》單元,從平均分
開始學習,課堂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小組之間用實物進行分一分,邊分邊說自己是怎么分?分了幾次?分的結果如何?分和說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及如何平均分,為以后的試商提供寶貴的經驗。在這種學生學和學生說的過程中,非常有利于數學課堂提質增效。
三、“筆筆”皆“識”,精心寫數學
如果說“聽”和“說”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那么動手寫則讓這種思維進一步得到提升,應用到實處。想讓數學課堂提質增效,動手寫數學是不可缺少的。寫數學的過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還可以讓頭腦冷靜下來,有利于吸收所學知識。為此,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我們要培養學生寫的習慣,教會學生怎么寫、寫什么。
(一)寫知識點
為了幫助學生明確課堂學習重點,高效掌握知識,教師在講到關鍵知識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書本上進行標記或者記筆記。例如一年級學習進位加法時,不管是小棒、計數器、拆分還是豎式,都有一個共同點“滿十進1”。講到這里可以讓學生在這些方法旁邊標記“滿十進1”,并在每種方法中標出哪里體現了“滿十進1”,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又能幫助學生內化吸收各種算法。同樣地,三年級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時候,不管是分步、表格還是豎式,其核心思想都是拆分。所以在學習這些方法的時候,可以標記“拆分”,并在每種方法旁邊記錄拆了誰,拆成了什么,加深學生對乘法算理、算法的理解。
(二)寫思路脈絡
為幫助學生有條理、有邏輯地思考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思路寫下來,進而準確分析、解決問題。例如低年級常見的計算題有8+□=10,可以在題目旁邊寫上10-8=□或者10-□=8;又如□×3=12,可以在題目旁邊寫上12÷3=□或者12÷□=3,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準確計算,又能幫助學生理解加減的互逆關系、乘除的互逆關系。
在雙減政策下,減負不減質,我們要更加重視課堂,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從聽數學、說數學、寫數學三方面下手,聽課堂內容、說所學知識、寫思路脈絡,讓學生沉浸課堂、主動學習、高效吸收,從而達到讓數學課堂提質增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饒麗莎.如何利用說理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學苑教育,2021(31):17-18.
[2]劉復興,董昕怡.實施“雙減”政策的關鍵問題與需要處理好的矛盾關系[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43(1):7.
[3]陸裕同.新課改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實踐認識[J].文理導航,2021(30):2.FDE0C64D-BFCE-4514-AD04-9E526F27D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