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柯


寂寞是一種心態,孤獨則是一種狀態。寂寞是被動的,是需要治療的一種短暫的心理疾病;孤獨則是主動的,是有意擺脫外在干擾想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寂寞需要走向人群來治療,孤獨則是希望擺脫人群來實現。
孤獨的人不一定寂寞,寂寞的人一定孤獨。
表面上看,所有人好像都很寂寞。事實上,每一個人也都有自己排遣寂寞的方法,只是各種活動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熱鬧過后,生命依然會陷入寂寞之中。寂寞是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在孤獨中,只有兩個靈魂相似的人,才有傾訴的要求和深入的交流,才能托付心靈的懂得與被懂得。除此之外,即使再孤獨,也不必傾訴。尤其和不思考的人、價值觀不對路的人,不要分享,更不要爭論。夏蟲不可語冰,把見識和情懷說給不懂的人聽,是自取其辱。
生命的本質是靈魂,而靈魂是一個游子,它總在找家,猶如失散的孩子總在找媽媽。
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無論出生、成長,在生活中成功或失敗,抑或找到信仰,直到生命的終點,孤獨總是如影隨形。
最深的愛里才有最深的孤獨。
我們在李白、杜甫、李商隱、拜倫、普希金、雪萊等光照千秋的詩人那里看到了生命的孤獨,我們從托爾斯泰、雨果、馬爾克斯、莫言、陳忠實、路遙等古今中外卓越的作家的作品中讀出了靈魂的孤獨,我們從貝多芬、李斯特、巴赫等作曲家的音樂中聽到了靈魂的寂寞。
世界許多宗教的創立都和孤獨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如釋迦牟尼的成佛,是出家以后離開林中的那些苦修者,在菩提樹下冥想頓悟而成的。
只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才能發現一個獨立的世界,并和宇宙有深層次的對視和交流,進而會發現,宇宙的秘密原來潛藏在每一個人的內心。
對心靈來說,沒有比孤獨更好的養料。孤獨讓我們對世界保持靜默,讓我們和自己親密擁抱。每個人的到來都毫無憑據和理由,每個人都是孤獨地面對這個世界,而孤獨也給了我們自由。如果一個人不熱愛孤獨,那么他就不熱愛自由。
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
如果一個人只要獨處一隅就尋找朋友,尋找精神依托,就說明他在精神上還沒有真正長大。
頻繁生活在社交場合的人其實要犧牲許多自我,為了迎合他人,需要經常遷就和忍讓,這是對自我完整性的出賣。而且長期社交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富人喜歡過花天酒地的生活,是因為他們企圖把精神貧乏的悲慘生命變成物質的盛宴。這種炫耀性的消費過后,帶來的可能是更大的空虛和幻滅。
叔本華說,我們承受的所有不幸,皆源于我們無法忍受獨處。如果我們的所有快樂都要從他人那里獲得,那么說明我們只是活在他人的世界里,也說明我們的自我并不牢固,以至于要靠他人肯定才能確定自己。
易卜生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個最孤獨的人。因為他不需要外在的支撐,就像一個腿腳好的人不需要拐杖一樣。其實,不管什么時候,真正的力量只能從內心深處獲得,外界僅僅是一種背景。
精神人格最完美的人往往也是孤獨的,因為他本身已經非常豐富、非常完備,不用外求。陳寅恪說,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這是一種壯美的孤獨。尼采說,你飛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里越是渺小。老鷹不會與麻雀一起飛翔,這就決定了真正的優秀者是孤獨的,而這種孤獨是一種奢侈的精神狂歡。
當然,承受孤獨可能要承受痛苦,但從自然界來看,生物在自然界中所處的位置越高,他就越孤獨。那些弱小的動物,比如羊、斑馬等,喜歡群居;而兇猛的野獸比如老虎、獵豹則喜歡獨處,因為他們自身足夠有力,可以獨自謀食、生存。
孤獨、寂寞,甚至痛苦也是高級動物的特性。
在人類社會中,偉人常常孤獨,而庸人就不會孤獨,他們打麻將、下象棋、玩網游、跳廣場舞……正如叔本華所說:“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孤獨的人會痛苦,要化解痛苦就需要朋友分擔,需要外界安慰,需要通過娛樂轉移注意力,需要閱讀來整理和平復自己的內心……因為人是社會動物,真正能夠長期忍受孤獨的人不是野獸就是天才。但普通人不可能長期過孤獨的日子,也不可能頻繁聚會,所以獨處與合群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此看來,人不僅要學會合群,更要學會獨處,因為一個人最終面對的是自己,也只有自己是自我須臾不可分離的朋友。人的自我完成都要靠自身的內心修煉,如何處理好與自我的關系,是一門終生需要學習的功課。ED400CED-DE76-46A3-A044-125BE3EBE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