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莉
寫《生態文學與中國當代散文》書稿時,我把周榮池散文放在“人地關系”的空間結構中討論,并提了幾個問題:周榮池“戀地”的本質是戀里下河平原還是戀自我?作為“行為環境”,那個永遠叫作南角墩的地方,與他的理念、他的體驗、他的文化“合一”在何處?這個離家十幾里還念叨鄉愁的人,是如何“跳到地上來,把土氣息泥滋味透過了他的脈搏,表現在文字上”的?他到底是鄉村的“隔岸觀火者”還是“忠實的記錄者”?
從“人地關系”討論周榮池鄉土散文,其實是對周榮池與“環境存在”美學反應的某種追問。作為土生土長的里下河人,周榮池希望“在鄉土中找到寫作的價值與意義”,更希望為里下河文學找到“新的生長點”。這些價值預設,決定了他接受與選擇的文化景觀、體驗與感知的真實環境、因襲或批判的俗成理念。也是因為這種顯在因素,周榮池鄉土散文有了兩個相對明晰的敘述路徑,一個指向“文化地理”,由文獻與地理景觀抵達;一個指向“地方色”,由地方的特色包括風土人情及鄉村細節構成。前者寄予著文化精神的厚重,汪氏遺風較為凸顯,偏于人情人性的復雜與抒情性;后者與茅盾的鄉土寫實相似,像是記錄當代中國村落的物理標本。
具體來說,文化基因上,周榮池受汪曾祺的文化地理影響較大。他在《美文》雜志發表系列長篇散文,從汪曾祺生活的鄉土世界、筆下的鄉土世界、尋訪汪曾祺生活的鄉土景觀、解讀他筆下的鄉土景觀四個維度切入鄉土敘述,把文化與地理兩條線索交織發展,把“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擱在“鄉土氣”里活色生香。周榮池說:“作為汪曾祺的小鄉黨,我在地理和區域文化上對他筆下的鄉土世界的尋找和探索有現實優勢和自然責任……大淖河、上河塘、澄子河、庵趙莊、馬棚灣、子嬰河、泰山廟等這些被文學經典化的名字背后是一個城市的民生、文脈、底蘊、風度和情懷。我虔誠地希望在尋找和表達過程中找到一種現實又有效的精神力量,而不僅僅是同鄉后學的感性深情?!币欢ǔ潭壬希軜s池尋找和表達的過程,也是他主觀性情與里下河地理景觀豐富勾連的過程,更是周榮池凝精神聚文氣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周榮池的“戀土”本質,還是戀自我本質,他與地的“合一”關系,有自然屬性,但最終形成了他的情感性世界觀,“地”在被賦予他的情感、他的價值后,鄉土成了他表達情感世界觀的物理場所。魯樞元將這種社會性的人與環境之間構成的關系性存在,稱作“社會生態系統”,我們也可以將這樣的散文,稱作“社會生態散文”。
關于“地方色”,周榮池的態度有些復雜。其一,身份定位上,他把自己判斷為“隔岸觀火者”。一個日常生活的離鄉者站在鄉村的不遠處眺望鄉村,在過節的日子譬如中秋,忙不迭地“從熟悉的鄉道回到自己的村落”。在他這里,回家是種“頑固的私情”,是回到“根”的來處,即便那里有些幽暗。其二,情緒節奏上,“懷鄉”與“怨鄉”相互糾纏。作為旁觀者,周榮池對村莊中冷漠的人情和蠻橫的運行方式有諸多駁斥;但作為村莊人,他又始終在收集“人的溫暖”,也始終盤旋在“古怪情緒”中,很像錢理群早年編寫《鄉風市聲》散文集時流露的:“當作家們作為關心中國命運的知識分子,對中國歷史發展道路作理性思考與探索時,他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站在現代工業文明這一邊,對傳統農業文明進行著最尖銳的批判……但當他們作為一個作家,聽命于自己本能的內心沖動,欲求,訴諸于‘情,追求著‘美時,……幾乎是情不自禁地對‘風韻猶存、卻面臨著危機的傳統農業文明唱起贊歌與挽歌來……”這種理性歷史與人文精神移步換形的情感,周榮池大概是有的,所以他寫善與美也寫丑與惡,寫溫暖明媚也寫憂郁感傷。其三,時間之流,“忠于地”的鄉村記錄者。從散文集《村莊的真相》到《一個人的平原》再到“向上生長的村莊”系列散文,周榮池把自己浸泡在泥土的氣息與鄉間的死生里,也泡在“鄉土最中國”的過往、現實和未來里。他說,純粹的過去是無能的,孤立的現實是無知的,而回避未來的寫作是無助的。他寫《一個村莊的節日》《土地的權力》這樣的文章,像在鄉村大地上實施人與地的行為藝術,記錄土地的暴躁、人的暴躁包括詭秘的聲音,記錄族親的自然權力、公義的權力、鄉愁的權力等村莊權力意識,記錄節日、儀式、酒、讀書人(無作用的學問)、漁民、養殖、河水、鴨、藕等豐富的存在,“體驗和實驗著自己的糾結、探索甚至打破”。他說,如果面對依舊生生不息的鄉土,我們還是沉湎在過去,歌頌著當下而拒絕向往未來的話,那這種寫作只是重復或者毫無野心和責任可言,這樣的書寫只能是一場游戲。這是智者的聲音。
只是有些憂慮。當村莊新兒女們一撥撥長大一撥撥奔向城市并在城市化中丟棄了村莊的“根”,當資本牽制的“人地關系”漸次破損或是斷裂,生活偏枯了,文學會偏枯嗎?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1世紀中國散文藝術范式研究”(20ZWB004)階段性成果。F618D453-F6AD-4A44-B3E4-0C943731C6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