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頻
如果我們的腦袋里常有大問號,是不是很特別呢?學貴有疑,打破砂鍋問到底,敢于質疑,不厘清思路不罷休,甚至從問題中再挖掘新的問題,在漸悟的過程中得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上期雜志我們介紹過《老人與海》這本書,再來解析下面的閱讀題時,腦袋中所藏的一個個問號就是助力解題的金鑰匙。
《老人與海》(節選)
文/海明威
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勞。它們是成群襲來的,朝那魚直撲……他看不清目標,只能感覺到、聽到,就不顧死活地揮棍打去,他感到什么東西攫住了棍子,他就此丟了棍子。
……
他把舵把從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雙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們此刻都在前面船頭邊,一條接一條地躥上來,成群地一起來,咬下一塊塊魚肉,當它們轉身再來時,這些魚肉在水面下發亮。
最后,有條鯊魚朝魚頭撕咬起來,他知道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鯊魚的腦袋掄去,打在它咬住厚實的魚頭的兩顎上,那兒的肉咬不下來。他掄了一次,兩次,又一次。他聽見舵把“啪”地一聲斷了,就把斷了的舵把向鯊魚扎去。他感到它扎了進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進去。鯊魚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這是前來的這群鯊魚中的最后一條,它們再也沒有什么可吃的了。
……
他回到船艄,發現舵把那鋸齒形的斷頭還可以安在舵的狹槽里,讓他用來掌舵。他把麻袋在肩頭圍好,使小船順著航線駛去……老人不去理睬它們,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
他感覺到已經在灣流中行駛,看得見沿岸那些海濱住宅區的燈光了……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他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問題:雖然老人終于戰勝了前來搶他的戰利品的鯊魚,但最終拴在船頭的獵物(大馬林魚)被吃光,只剩下一副殘骸。對這個結局,你認為老人是不是很倒霉,很不幸?
【例文節選原著,有改動,詳見語文要素天天練六年級(下)第二單元測試卷】
看到閱讀題,老師并沒有急著讓大家先回答,而是拋出另一個問題:“哪一句話你覺得最有哲理?”大家很快就找到“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再回答問題時,整個解題的思路似乎都明朗了。
同學們針對“老人是不是倒霉、不幸的?”這個問題展開思考,愛動腦筋的A同學卻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鯊魚的目標是誰?它的目標是吃魚還是老人?”大家跟著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如果只是損失大馬林魚,那么老人是幸運的,至少他能活命。”“瞧,船也完好無損,只損失一個舵把。”“從生存角度來講,能活命已經很了不起了”……
在討論最熱烈的時候,B同學也提出一個新的問題:“老人這一次空手而歸會是怎樣的心情?”同學們很明智地從文中找出“老人不去理睬它們,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C同學認為,“老人拼命與鯊魚搏斗,一是為了活命,二是為了保住他的戰利品。”“對,因為他打魚,是為了生活,為了養家,他寧可用生命去抵擋恐怖的鯊魚,如果沒有戰利品,他的生活一定是艱難的。”隨著討論的逐層加深,C同學總結:“我覺得不倒霉,因為老人的勇氣令人佩服,戰勝了多條鯊魚,不管有無戰利品,都是我們的榜樣。”D同學也認為老人不倒霉,雖然失去了大馬林魚,但從“老人”這個字眼看出了他的年齡大,還能打跑鯊魚,不管是誰知道了這件事,都會十分佩服老人,而不會說老人倒霉。
這樣的討論讓所有同學都深刻理解了“一個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信念。
學會打破砂鍋問到底是一種學習能力,善于提出問題體現了一個人的質疑思維。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能主動提出問題,首先說明他腦子里裝著功課,裝著知識,同時又不滿足于已有的知識,總是對那些未知的領域保持高度的興趣與警覺。相反,缺少質疑思維的人,通常提不出自己的問題。因此,腦袋里隨時裝滿大大的問號,你的思考能力就會隨著一個個有質量問號的破解而逐漸提高哦!4564BCC3-594A-4023-8C5F-32C95387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