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
5月,竹洞村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一棟棟外立面翻新后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房前屋后綠意盎然、干凈整潔。環湖碧道上游人如織。竹洞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赤坭鎮西北部,是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村,得名于“竹林深處,別有洞天”。全村總面積約7222畝,下轄9個自然村,10個經濟社,戶籍人口約2000余人。
在竹洞村黨總支部書記吳國波的帶領下,竹洞村以盆景種植、鄉村旅游、魚塘養殖為主要產業,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3萬元,比過往翻了幾番。近年來,竹洞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陸續榮獲“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廣東特色產業名村”“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廣東省文明村鎮”“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健康促進示范村”“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廣州最美村莊”“鄉村振興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吳國波是土生土長的竹洞村人。自十一二歲離鄉后,長年在外經商,每年節假日就回來看看。雖然游歷在外,建設家鄉卻是他骨子里情懷。“別看現在村里到處是瀝青路,以前村里的路又狹窄又破舊。每逢刮風下雨,村口的竹子被打落到泥巴路上,整個村的出入口都堵上了,騎著摩托車都無法通行。2012年,35歲的吳國波決定放下外面的事業,競選村主任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貢獻。當選村主任后,他第一時間做了全面的規劃,首先就是要修路,解決村民出行難的問題。他將這一計劃向花都區和赤坭鎮反映,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隨后修路燈、解決飲用水問題、村容村貌整治……一件件事辦下來,竹洞村從一個村舍老舊、衛生堪憂的貧困落后村變成廣州最美村莊之一。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化,竹洞村持續推進黑臭水體治理、污水處理、土壤污染保護和修復、碧道建設等工作,村內環境迎來巨變。
竹洞村修建了一座洪熙官紀念館,主要陳列展示一代武學宗師洪熙官習武創立洪拳的生平事跡。關于洪熙官的籍貫問題,向來眾說紛紜。但據專家學者及不少嶺南武術名家考據確認,洪熙官就是花縣人。《花縣鄉音》《香港功夫電影研究》《粵海武林春秋》《花都文史》等文獻中也有相關著述。吳國波介紹,竹洞村是洪熙官從小長大的地方,村中的一處紀念石碑就是其舊居原址。“佛山致力于發揚和傳承黃飛鴻舞獅文化,我們也應該大力弘揚洪熙官洪拳武術文化,作為我們的文化IP。”

竹洞村黨總支部書記吳國波(左三)帶領村民栽樹,建設美麗鄉村。
為此,吳國波大力挖掘洪熙官故居文化、洪拳文化、弘揚傳承龍獅文化,結合洪拳武術和舞獅文化,創造具有竹洞特色的洪拳舞獅文化;并打造打鼓嶺抗日愛國紅色教育基地,大力傳承紅色文化、發展愛國教育文化;同時依托古村落宗姓祠堂,大力發展祠堂文化。
另一方面,竹洞村的黃花風鈴木尤為出名,每年的3月就能看到一片黃色花海。這都緣于這幾年的美麗鄉村建設。吳國波說,通過大規模種植黃花風鈴樹,使得竹洞村在保持綠水青山的同時,成為廣州最美的村莊。竹洞采石礦坑的整治和修復,讓采石坑變成了美麗的竹洞湖,湖邊修建了漂亮的環湖綠道,優美的環境吸引了眾多的野生水鴨子、白鷺。中心公園的整治與綠化更是讓那里從一片黃土變成綠茵。此外,垃圾分類的大力推行,更是攻克了農村垃圾處理難、垃圾污染嚴重的問題,使得竹洞村的生態更勝一籌。吳國波決定,依托竹洞成規模的黃花風鈴、優美的生態環境、大規模的采摘園、綜合性的商業飲食街以及洪熙官故里文化資源,源源不斷吸引游客,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田園綜合體目標。
盆景產業是竹洞村的傳統特色產業。每年來自佛山順德、中山等城市的企業就來竹洞村購買苗木毛坯,再進行深加工后賣出。但是這一產業在村里并沒有直接帶動村民致富。吳國波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種植苗木毛坯附加值太低,一棵樹只能賣5000元左右,而商家通過盆景大師的藝術加工,使得盆景的價值可上漲8、9倍。于是,吳國波邀請盆景大師來為村民上課,教授他們修剪技藝。村里還專門成立了盆景大師工作坊,培育了大量擁有嫻熟盆景技巧的從業人員。
為了進一步幫助村里發展盆景產業,吳國波決定,依托花都區嶺南盆景特色小鎮戰略機遇,及時引進逸翠園、滿春園、怡翠園等高端盆景園林,完成了從原始樹坯銷售到成品熟樹銷售的產業升級。期間市場價值增加5到10倍。同時努力開辟電商銷售模式,緊跟時代潮流,實行線上和線下的雙線結合銷售。村集體收入也從2012年的23萬元上漲到2021年的103萬元。村民不僅實現了收入翻番,也完成了從傳統農民向技術工人的轉變,并向技藝大師的方向邁進。
吳國波表示,竹洞村將全力延長消費產業鏈,壯大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使村民有獲得感、幸福感,重點打造十個規劃:一是打造國家重點旅游村;二是打造竹洞舊村古村綜合體;三是打造產學研游相結合的四季采摘園;四是打造一批精致、高端的農家樂、房車、露營設施、茶吧等;五是打造一條便民銷售長廊;六是打造一個五星級酒店;七是打造一個黃花風鈴主題美麗鄉村;八是打造一條最美跑道;九是打造一個中華武術之鄉;十是打造一個紅色愛國教育基地。從而打造“風光醉人、花香誘人、服務宜人”的“農業+”鄉村旅游產業,以農帶旅、農旅興商、商旅促農。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