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著領帶的男人從高跟鞋鞋面上狼狽滑落,他攜帶的印章有著與高跟鞋同樣的鮮艷紅色,也被拋向空中……漫畫作品《滑》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空間。在上述漫畫作者、河北省邯鄲市邱縣的中學美術教師王秋玉看來,腐敗的形式有很多種,“權色交易”就是其中一種。
“專吃害蟲”的青蛙漫畫組
? 除了美術教師外,王秋玉還有一個身份——河北邱縣青蛙漫畫協會的骨干成員。該協會由漫畫家陳跛子、李青艾夫婦(合用名“陳與李”)創辦。據了解,“陳與李”在1950年代就組織成立了“邱縣農民漫畫組”,1983年更名為“邱縣青蛙漫畫組”(以下簡稱“青蛙漫畫組”)。2021年,根據社團登記要求,原邱縣青蛙漫畫組更名為“邱縣青蛙漫畫協會”。
近日,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攜手邱縣青蛙漫畫協會聯合推出了《小漫畫大時代》系列圖書。4本圖書分為“小康”“環保”“廉政”和“新風尚”4個主題,精選了1957年以來邱縣農民漫畫愛好者創作的近千幅漫畫佳作。這些作品從農民視角講述了中國農村和農民生活70余年發生的巨變。
其中,《小漫畫大時代:廉政》收錄了338幅以廉政為主題的漫畫,《滑》就收錄在內。漫畫組以青蛙命名,因為青蛙“吃害蟲”。作家陳四益在該書序文中寫道:“‘青蛙漫畫組’是農民自己成立,以漫畫為武器,揭示并啄食他們看到的各種‘蟲害’的。”“他們奮力啄食的那些‘害蟲’,記錄在這本畫冊中。”
83歲的“前衛”創始人
幾十年來,“青蛙漫畫組”名聲在外,獲獎無數。創始人之一李青艾至今仍活躍在她所熱愛的漫畫事業上。
在一些組員眼中,李青艾“思想前衛”。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微信等社交軟件對于李青艾來說都不陌生。今年83歲的她還是“青蛙漫畫組”微信群的群主。在群里,她不時給大家發工作通知,討論漫畫作品。“每天一睜眼就開始琢磨漫畫,連做夢都是漫畫。可以說,漫畫也是我們的生命。”
4月14日,在接到記者的采訪電話前,李青艾已經完成了三項工作:與一家美術館談參展的漫畫作品;接聽一位宣傳部門工作人員的來電,對方預定20幅公益廣告漫畫;此外,漫畫組之前出過的一本畫冊,由于原來的負責人調走了,李青艾聯系他們落實稿費。
數十年來,“青蛙漫畫組”先后有組員3000多人,創作過漫畫6萬余幅。提起這支農民隊伍對于漫畫的熱情,李青艾表示,很多政府部門都請我們這個農民漫畫組畫過畫,內容廣泛,法制宣傳的、稅務宣傳的、體育知識的等。農民們從畫畫中學習到了各方面知識,開闊了視野。此外,有的農民把畫漫畫當成了終身愛好,有的也能把畫畫當職業,用畫畫掙錢,所以熱情就上來了。
諷刺漫畫差點引來“官司”
“陳與李”在《小漫畫大時代:廉政》的自序中寫道:“我們用漫畫藝術形式把黨的各項政策、方針畫出來,搞畫展、辦櫥窗、出畫冊、印掛歷……其中大部分內容是關于廉政建設、警示教育、法制宣傳、預防職務犯罪、案例專題等,不少是結合本地、本村、本單位所發生的事實而創作的。”
“陳與李”認為,這些畫很容易讓群眾看懂并感興趣,效果遠強過干巴巴地念文件、開大會。后來發展到把這些漫畫畫到各村的墻壁上,更受群眾歡迎。
李青艾介紹,有漫畫創作出來以后,曾有人對號入座。比如,陳跛子畫的《棉鈴蟲》在《諷刺與幽默》發表后,有人拿著這張報紙去找某個地方官員,說這是畫他的。還有個組員畫了幅諷刺電力局值班室收受禮物才送電的漫畫。發表后,有個值班室的人員來電話再三說他們沒接受禮物,并且要“找領導、打官司”。在李青艾看來,這正是漫畫的力量所在,“沒白畫”。
今年50歲的張愛學,從1985年開始跟隨“陳與李”兩位老師學習畫漫畫。他感恩自己遇到了“青蛙漫畫組”,“是‘陳與李’老師給我們的心靈打開了一個出口,讓我們的世界有了遠方”。
《某村官的“腰包”》是張愛學的作品,畫面中的“田”字平白無故缺了一塊,缺失的部分極像一個腰包,移位到了某村官的腰部。據張愛學解釋,這幅漫畫背后的意思是,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高度重視,但在有些地方,違規買賣土地事件頻頻發生。這些年里,張愛學的漫畫得過大大小小的獎。如今,他開起了自己的畫室,將田地交給家里人打理。
李青艾分享了一位漫畫家的來信:“在漫畫創作中,構思是最重要的。構思就是找到生活中帶有時代意義的典型事物,或者說富有詩意的形象。詩意的形象假如是糖,它藏在生活中,我們把它找出來畫到畫里,讓看畫的人嘗到甜頭,這就是詩意形象。”
(摘自《法治周末》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