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姣 戴蔚
摘要:浙江衛視的《王牌對王牌》綜藝節目于2016年開播,迄今已播出七季。節目內容設計新穎,趣味性強,富有喜劇性,幽默風趣,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和好評。節目對主題、游戲內容、參與人員、文藝表演與人員交流等進行精心策劃,并通過多模態話語互動進行意義的表達和建構。同時,融合傳統與新型媒體,創新了傳統電視媒體綜藝節目的發展路徑。在電視綜藝節目傳播中,語言具有獨特的魅力。單純的語言輸出已不能滿足節目語篇進行更有效的意義表達。文章借鑒張德祿多模態話語理論,以《王牌對王牌》第七季為例,用多模態話語分析法對電視綜藝節目語言與非語言模態進行分析,探討各模態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多模態資源整合,建構節目語篇意義,為增強電視綜藝節目傳播效果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話語表達;模態互動;綜藝節目;《王牌對王牌》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6-0032-03
多模態話語指應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聲音、圖像、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話語。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語言學家Harris首次提出話語分析這一理論,多模態話語分析在國外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與探索。但當時國內并未對此予以廣泛關注,直到2015年才逐漸有所涉及,并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張德祿在綜合總結了韓禮德及前人相關研究成果后,對多模態話語分析進行深入探討分析和歸納,提出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王牌對王牌》主要通過語言模態與非語言模態進行意義的表達[1]。
一、《王牌對王牌》的語言模態
語言是人們交際最主要的表達方式,也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語言表達包括話語和文字。幽默風趣的話語是《王牌對王牌》節目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節目常駐嘉賓沈騰和賈玲作為知名喜劇演員,語言幽默詼諧,善于臨場發揮,這是他們個人在表達上最具優勢的特點。節目中,沈騰和賈玲一個說梗、一個接梗,出其不意地制造各種笑點,為觀眾帶來歡笑和輕松愉悅的心情。沈騰和賈玲輕松自如地用語言在主持人、嘉賓之間進行串接,通過個人獨具魅力的語言表達成為縫合節目多個元素、成就節目風格的重要角色,他們是節目不可或缺的元素。
文字在綜藝節目中通常分為話語字幕與特效文字,是指以文字形式顯示在電視、電影、舞臺作品中的對話等非影像內容,通常出現在畫面的最下方。《王牌對王牌》是游戲類真人秀節目,人物對話具有隨機性、隨意性的特點,話語字幕在幫助觀眾理解本期節目相關背景、介紹嘉賓身份及節目嘉賓所表達的話語意義方面具有重要的輔助功能。但這類字幕只具有輔助作用,在畫面中雖然存在,但不太引人注目,所以節目只用白色小號字來切入切出,未用過多的特效包裝。而經過后期包裝的特效文字,在各類綜藝節目被用于情景創造、渲染節目氛圍等,《王牌對王牌》中的特效文字主要運用在片名介紹、人物故事內容擴充、人物心理活動描述、游戲環節重要線索提示、廣告內容傳達以及串接節目進度等方面,從視覺上引發觀眾共鳴,促進節目發展,對節目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二、《王牌對王牌》的非語言模態
隨著綜藝節目制作技術的不斷提升和創新,畫面、音樂、音效、音響等成為電視綜藝節目的重要話語形態,用于烘托節目氛圍、闡釋畫面內在話語,是形成節目風格的重要手段之一。話語研究也從語言學系統向新聞學、廣告學、教育學等學科延伸拓展。《王牌對王牌》節目的非語言表達主要體現在節目內容構成、畫面、聲音(非人聲)、人物動作等方面。
(一)節目內容構成
綜藝節目內容構成決定節目的風格與基調,游戲環節是《王牌對王牌》節目的固定內容,王牌家族成員(沈騰、賈玲、華晨宇、關曉彤、宋亞軒)與每期嘉賓通過傳聲筒、你畫我猜、猜歌接傘等經典王牌游戲進行多輪PK,每輪勝出的一方可獲取相關線索,以此方式逐步推進節目進程。在游戲中,王牌家族成員與嘉賓之間通過詼諧幽默的話語、浮夸的肢體動作表演等方式頻繁互動,制造笑點,營造節目娛樂氛圍。此外,《王牌對王牌》每期主題各異,節目開篇通過播放相關影視資料點明節目主題,在游戲過程中通過名人講解文化知識、表演文藝節目等方式對節目主題進行升華,突出節目抒情的敘事風格,在給觀眾帶來聲笑語的同時也感染著觀眾,是一個將淚點與笑點結合的節目[2],具有獨特的“王牌”風格,深受觀眾喜愛。
(二)節目畫面呈現
畫面是一種視覺模態,電視綜藝節目的畫面一般體現在舞美道具、服裝化妝、燈光、構圖、視頻特效上。《王牌對王牌》對人物服裝、化妝、構圖的設計主要圍繞每期的主題進行,根據每期主題打造不同風格的人物形象。例如,《王牌對王牌》第七季第一期節目,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千里江山圖”為出發點,為搜集“千里江山圖”所用特殊原料,王牌家族成員“穿越”到八百年前燈火通明的上元燈節杭州城,扮演宋代人物角色。他們身著優雅樸素的宋代服飾,以宋代上元燈節的街道樓市為背景,在視覺上呈現出宋韻之美,向觀眾傳播了宋代文化。
(三)節目聲音呈現
聲音是一種聽覺模態,在電視綜藝節目當中,聲音主要包括背景音樂與音效。特殊的語境加上恰當的背景音樂能突出節目效果。《王牌對王牌》中的背景音樂多應用在人物出場、嘉賓拓展文化知識及游戲環節中。人物出場時搭配炫酷的背景音樂突出人物特點;游戲環節播放激昂的背景音樂,烘托游戲緊張的氛圍,增強線下觀眾的參與感;當嘉賓進行個人經歷介紹及對相關文化知識進行拓展時,則用輕音樂作鋪墊,向觀眾普及文化知識,豐富節目文化內涵。音效在《王牌對王牌》中常伴隨特效字幕出現,與特效字幕共同作用于表達人物內心活動、增強節目娛樂性等;背景音樂與音效在節目中相互作用,共同傳達節目語篇意義,能使節目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四)人物動作表現
動作是一種觸覺模態,分為簡單動作和復雜動作,在真人秀類電視綜藝節目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王牌對王牌》中關曉彤、華晨宇在話語表達的同時伴有手勢、點頭等動作,這就是簡單動作的表現。簡單動作是話語表達中常見方式,在特定的語境之下,在簡單動作不能滿足話語意義的全部表達時就有了復雜動作,復雜動作在《王牌對王牌》游戲環節中體現得最明顯,王牌家族成員與嘉賓進行游戲PK時,用浮夸的肢體表演傳達信息內容,吸引觀眾注意,增強節目的感染力與視覺沖擊力。
三、多模態話語互動:電視綜藝節目的語篇意義建構
多模態互動是指當一種模態的話語不能充分表達其意義,或者無法表達其全部意義時,就需要借助另一種模態來補充,這種關系為互補關系,通過不同模態之間的資源整合體現語篇整體意義[3]。在電視綜藝節目中,語篇意義建構主要通過強化關系與非強化關系來實現。
(一)強化關系:增強節目傳播效果?
與電影、電視劇不同,電視綜藝節目不具備劇情連貫性,無法造成懸念,使觀眾產生繼續關注的興趣。因此,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重點在于對節目內容的打造,可通過各種模態的組合,共同構建節目語篇意義,在單位時間內達到最好的節目效果,對觀眾形成強效果。電視綜藝節目中模態與模態之間的強化關系主要表現在突出關系、主次關系與擴充關系三個方面。
第一,突出關系是指人物在傳達信息的過程當中,有主次模態之分。當語言為主要模態時,手勢、身勢就是次要模態,起輔助作用。如果身體是主要模態,那么語言就是次要模態,發揮輔助作用。輔助模態對主要模態起說明、補充和襯托作用,共同完成節目整體意義的建構。《王牌對王牌》節目是以語言為主要模態的電視綜藝節目,語言在節目中起著傳播主要信息、形成主要風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節目中人物的動作、場景構建以及音樂等則為輔助模態。輔助模態對語言模態起著烘托、強化和補充說明的作用。在輔助模態與主要模態的互動中突出節目主題,刻畫人物形象,營造節目氛圍,豐富節目內容和形式。
第二,在《王牌對王牌》節目中,不同的非語言之間也會呈現出一種主次關系。如在《王牌對王牌》第七季第三期“拍案而起”游戲中,為了找出誰真的在練功,王牌家族成員通過肢體動作表演,將信息傳達出去,讓對手根據表演猜出正確答案,這個過程中不能用語言說出正確答案,因此人物動作模態就成為主要模態,而音效等聲音則成為次要模態。觀眾在觀看時,也自然將動作和聲音區分出主次層次,讓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動作這一主要模態上,關注動作的夸張變形和表意的準確與否,以及任務能否完成的懸念上。
第三,擴充關系在電視綜藝節目中通常表現為對某種模態進行意義表達時對其進行擴充。其在《王牌對王牌》中主要體現為對人物生活、時代背景及文化知識的擴充。例如,第七季第一期介紹宋代的上元節時,就通過播放影視資料對宋代文化進行展現。這個過程在互動當中起擴充作用,向觀眾普及了真正的宋代文化知識,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豐富了綜藝節目的文化內涵。
(二)非強化關系:傳播電視綜藝節目主旨
第一,非強化關系指人物在進行交際時,兩種模態缺一不可,互相進行補充說明,起協調作用。視覺模態與聽覺模態在綜藝節目中聯系緊密,人物在進行交際時,伴有動作、微表情等,這些模態結合起來共同傳達節目意義。《王牌對王牌》中沈騰與賈玲在話語表達時,伴有浮夸的動作表演、表情等,帶給觀眾無限的快樂,傳達節目娛樂至上的主旨。
第二,只有一種模態時,不同類型的媒體也可以形成聯合,達到整體意義。例如在聲音模態中,人物一邊說話,另一邊放著與之相關的影視資料等,通過不同聲音的組合來實現意義。例如《王牌對王牌》第七季第三期中,嘉賓趙玉平老師在對《水滸傳》進行學術解讀時,背景音樂為影視作品《水滸傳》主題曲《好漢歌》,人物話語表達與背景音樂完美結合,能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水滸故事,感受武術精神。
四、電視綜藝節目傳播策略
(一)突出語言模態的主導功能
在電視綜藝節目中,語言符號貫穿始終,具有獨特的魅力。語言模態主要包括話語與字幕。字幕對話語起輔助作用。例如在《王牌對王牌》中,從人物介紹、影視資料拓展到游戲比拼環節,話語起著主要作用,字幕幫助觀眾理解話語意義,起輔助作用。沈騰、賈玲等人通過幽默的話語表達吸引觀眾注意,給觀眾帶來歡樂,傳播節目娛樂化主旨。對于傳統電視綜藝來說,優秀的語言表達是節目成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要通過個人語言魅力吸引觀眾,提升節目的整體語言魅力。字幕在電視綜藝中被應用于幫助觀眾從視覺上理解話語意義。特效字幕在綜藝節目中被廣泛使用,具有補充信息、增加笑料、引起觀眾共鳴等作用。在多模態中,要合理利用特效字幕輔助功能,促進節目話語表達,形成以語言模態為主導的傳播優勢,增強節目傳播效果[4]。
(二)探索非語言模態的創新運用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視聽語言的表達方式不斷創新,單純的語言表達已不能滿足當下受眾的視聽需求,從《王牌對王牌》節目可以看到,非語言模態在節目效果的形成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同樣,在近年來河南衛視的中國風系列綜藝中,也可以看到非語言模態的創新應用。非語言模態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呈現節目效果,具有很大的傳播優勢。電視綜藝節目應努力探索非語言模態的表意功能和創新運用,豐富視聽語言,取得更好的節目傳播效果。
(三)立足根本,創新多平臺運營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多模態性越來越突出,從視覺、聽覺等多個模態進行傳播是節目發展的趨勢。目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成為大眾了解社會信息主要方式,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大眾的生活帶來了質的變化,因此電視媒介要扎根傳統媒體平臺,開拓新媒體平臺,與新媒體形成聯合,利用各自優勢,突出節目多模態性,積極與受眾互動,增強觀眾黏性。電視綜藝節目在傳播中彌補傳統媒體單一傳播模式的不足,融入創造性的新元素,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傳播,線上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抖音短視頻等平臺制造熱點,延續節目的話題討論,增強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了解大眾的潛在需求,制作符合大眾需求、促進社會發展的優質作品,并通過優質作品內容吸引用戶,讓用戶自發進行宣傳,同時用戶與用戶之間又可以進行傳播,進一步提升電視綜藝節目知名度。傳統媒體也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在線下做好節目宣傳工作,可在人流量聚集的地方以戲劇性表演、售賣節目衍生產品等方式進行節目內容宣傳,粘貼與節目相關的精彩海報,實現多樣化經營。利用視覺與聽覺等多模態傳播優勢,能強化受眾對電視綜藝節目的印象,拉近與受眾之間距離,增強節目傳播效果。
五、結語
新媒體時代,電視綜藝節目的多模態性越來越突出。電視綜藝節目在傳播中要突出語言模態主導功能,利用話語與文字直觀表達節目主題,展現節目形象;要積極探索非語言模態的創新應用,并通過模態互動建構節目語篇意義,豐富節目文化內涵,促進傳統媒體平臺與新媒體平臺融合發展,拓寬節目傳播途徑,提高節目傳播力度。
參考文獻:
[1] 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2] 朱奕潔.基于《王牌對王牌》節目探究情懷元素在綜藝編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新聞傳播,2021(17):87-88.
[3] 阿依努熱罕·阿卜杜力木,夏迪婭·伊布拉音.綜藝節目意義構建的多模態研究:評《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21):258-259.
[4] 吳上飛.新媒體下綜藝節目《王牌對王牌6》的營銷策略研究[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2(2):19-21.
作者簡介 黃秋姣,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實務。戴蔚,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媒體傳播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