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蓉子
摘? 要:在全國上下重視學前教育的今天,學前教育越來越強調社區、家庭、幼兒園形成合力。走家園教育一體化之路,已成為當前幼兒園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和幼兒園自身健康發展的趨勢。如何進行家園互動,筆者從通、引、動、享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更好地做好家園共育。
關鍵詞:學前教育;家園互動;共育策略
家園互動是指幼兒園與家庭的互動,具體來說是幼兒園園長、保教人員及其他工作人員與家長的互動,或者在教師的引領下家長與家長的互動等。怎樣有效實現家園互動,具體可以從通、引、動、享四個方面上下功夫。
一、“通”——溝通、交流,增進了解
1. 提高教師素養,贏得家長信任
教師要有良好的師德修養,用愛心和耐心去教育、關心幼兒。具體表現為教師對幼兒的關愛,對工作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以及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等方面,通過教師的一言一行贏得家長的信任、理解與支持。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鳳翔幼兒園(以下簡稱“鳳翔幼兒園”)在辦園章程中明確提出了教師文明誠信的職業要求,通過物化的環境和相關互動來強化教師的服務意識和育人意識,把“一切為了幼兒”的辦園思想延伸成了“雙服務”,即全心全意為家長和幼兒服務,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及家長的支持與信任。
2. 平等對話交流,增進家園聯系
在日常交往中,家長即使有建議或者意見也不愿意在教師面前直言,這樣就會影響到幼兒教育的效果。根據這種情況,鳳翔幼兒園努力改進家園溝通方式,將家長會變為家長無話不說的茶話會,拉近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讓家長和教師暢所欲言、平等對話,從而消除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隔閡,有效解決了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達到家園合作教育的目標,鳳翔幼兒園定期開展各個教育時段不同形式的家長意見調查,即時分析問題并積極整改。為保證每月家長開放日的實效性,每次開放日都讓家長在參與完幼兒活動后,及時填寫“家長開放日回應表”。一方面,引領家長學會善于觀察幼兒的表現,正確評價幼兒的發展;另一方面,廣泛聽取家長對本次活動的意見和建議,并對每次的內容調查進行分析,改進工作,贏得家長的信任。
二、“引”——傳播、引導,達成共識
1. 家長走進幼兒園課程,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幼兒園應該充分利用現有人力、物力資源,向家長傳播先進的育人思想和理念,引導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為家長提高教育水平、獲得豐富的教育經驗提供學習的機會,從而使家長的教育思想、行為與幼兒園統一,形成教育合力。鳳翔幼兒園各班每周的主題課程方案都在“家園聯系欄”里向家長展示,一是讓家長了解方案的目標、內容、安排,以及家長配合的要求等;二是征求家長意見,讓家長提出修改意見,使家長在參與的過程中受益。
2. 利用各種方式、方法,做好育兒經驗的宣傳
幼兒園班級教育環境的創建蘊含豐富的教育指導因素,能指導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鳳翔幼兒園的公共場所,以啟示牌、宣傳欄、班級環境的布置等向家長傳遞著新思想和新信息。另外,鳳翔幼兒園還通過家長會、《家園報》、家長開放日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傳播先進的育兒經驗,引導、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創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三、“動”——參與、行動,滿足需要
1. 發揮不同行業優勢,整合豐富教育資源
根據家長職業及個體素質的教育資源,發揮家長的獨特優勢,讓家長共建課程。家長的不同職業、不同文化背景為幼兒園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課程建構與實施中,開展親子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家長參與的主動性。例如,鳳翔幼兒園開展的主題活動“我愛我家鄉”,在其中的一個活動“我家與我家附近”中,家長帶幼兒到居住的社區拍照、畫路線圖等。
2. 共建家園教育環境,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鳳翔幼兒園開設的“新聞傳遞”活動,由家長和幼兒共同關注最近幼兒園內外發生的事情,并將相關資料圖文并茂地在幼兒園中進行展示,共享教育資源。
四、“享”——分享、體驗,獲得滿足
家長最大的幸福和快樂,莫過于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長和進步。為使其獲得滿足,讓家長了解孩子成長發展的情況,鳳翔幼兒園成立了親子俱樂部,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家長的需要,定期開展幼兒學習成果展、親子運動會、親子實踐活動,讓家長感受孩子的進步。每學期期末鳳翔幼兒園還會召開家園共育總結大會,表彰與幼兒園積極合作的家庭,并請家長代表進行育兒經驗分享。鳳翔幼兒園每學期都有很多活動,這些活動都邀請家長參與,通過各種活動的參與,使家長更加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以及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讓家長知道以后的教育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同時,家長通過參與活動和互動游戲,與教師接觸的機會增加,這樣家長和教師之間越來越熟悉,可以隨時交流育兒經驗,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鳳翔幼兒園將繼續在“開放辦園、合作辦園、創新辦園”思想的指導下,不斷開發與創新家園互動策略,努力實現全體教職工共同追求的辦園理念——讓幼兒園成為幼兒幸福成長的樂園,家庭親密合作的家園,為社區服務指導的校園。
參考文獻:
[1]張建珍. 家園共育袋[J]. 早期教育,2002(10).
[2]康建婷. 淺談如何做好家園共育[J]. 科技信息,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