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突發事件的新聞直播逐漸成為“常態”。對于主流媒體而言,如何在快且可控的基礎上使報道內容更深入、直播形式更多元,是進一步發揮其傳播優勢的關鍵。從實際看來,電視新聞主播作為演播室的主要駕馭力量,是處理突發事件直播報道的關鍵主體,其能力亟待朝著“全能型”“記者型”方向發展。鑒于此,文章以央視新聞頻道為例,結合理論知識、一線實踐經驗及對相關業務的觀察與分析,總結當前電視新聞直播的新特點、對電視新聞主播的新要求,進而強調電視新聞主播備播意識“再樹立”的重要性,探討突發事件直播中電視新聞主播的備播策略,為主流媒體新聞主播針對突發事件直播報道的備播提供參考。
關鍵詞:突發事件;直播;新聞主播;備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7-0196-03
突發事件的電視新聞直播既要堅守電視媒體權威、準確的傳統優勢,又要兼顧新技術、新樣態帶來的新變化。作為節目播出的關鍵主體,新聞主播不但要安全駕馭整體節目,其話語樣態、提問方式、著裝細節等各方面都要體現其專業性和策略性。
一、突發事件電視新聞直播的發展與再探索
從20世紀70年代到如今媒體深度融合新時代,我國突發事件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經歷了嘗試、探索、調整、再探索的過程。
1973年,中國租用外國衛星對“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進行電視直播,成為中國電視新聞傳播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直播[1]。此后至1997年,我國一直處在直播可預見新聞事件的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央視長達72小時的“香港回歸特別直播”并沒有達到預期中“分秒不差”的效果。一次次議程的意外拖延、環境因素的意外干擾,讓原本的安排計劃連連落空。用孫玉勝的話說,“可控,是直播報道的關鍵,而可控的閥門和手柄就是演播室。這是香港回歸報道留給我們的血的教訓”[2]。由此,以央視為代表的一線媒體人開始了對未知、不可控狀況應對策略的探索。時隔一年,199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成為央視歷史上第一次對突發事件的直播報道。2003年伊拉克戰爭是央視直播國際領域突發事件的第一次嘗試,央視成為報道伊拉克戰爭的首家華語電視媒體。快且可控開始成為突發事件直播的關鍵詞。
2003年,央視新聞頻道成立后,開啟24小時直播態。在突發事件直播的過程中,常常會提到“開窗口”這個術語。“開窗口”是指一種全開放的屏幕狀態,可以具體描述為“窗口一直敞開、主播隨時在線、主編動態組版、新聞實時播發”[3]。遇到十分重大的突發事件時,還可能暫停頻道的常規播出計劃,全時段打通進行報道。這樣的“突發事件直播態”意味著當班主播、主編、導播、編輯隨時待命,以應對未知的每一秒。
近年來,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大環境中,電視媒體的報道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論“快”和“可控”,不等記者趕到現場,正在突發現場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隨時運用新媒體發布最新消息。論傳播效力,近幾年“大小屏”互動等融媒體技術日益發達,電視媒體“如何在快且可控的基礎上更具競爭力”成為突發事件電視新聞直播再探索的重要課題。這種競爭力可以是報道內容上的深入,也可以是直播樣態上的創新,在今天依然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二、電視新聞主播備播意識的再樹立
正如前文中孫玉勝所說,使直播報道可控的關鍵在于演播室。電視新聞主播作為演播室的主要把控人,是整個直播過程的重要駕馭力量。他們的職能也跟隨直播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轉變,這是新聞主播必須面對的發展趨勢。
(一)電視新聞主播職能演變概述
概括來說,播音員、把關人、主導者、是電視新聞主播職能演變的三個階段。播音員職能的體現就是播報,強調零失誤、一字不錯,語速及時長受到節目主編的控制。把關人職能通常出現在突發事件的常規報道中,此時有少量或大量急稿交由主播完成,編輯的撰稿精細程度大大降低,語句不夠通順、錯別字等現象時有發生,因此主播須在直播過程中發揮“校對+編輯”的職能。得益于節目形態的多樣化,電視新聞主播還開始承擔起采訪、編輯、評論等多項主導者的職能,需要擁有整體駕馭新聞事件和直播過程的能力,甚至在關鍵時刻可以不用完全聽從導播的指令,隨機應變。
以上三個階段并不是相互割裂、獨立存在的,而是三者共存、相互轉換的,就像“主”與“播”并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互利雙贏[4]。在職能劇烈變化的今天,主播的職能發揮水平直接決定著突發事件的直播是否成功、是否足夠精彩。
(二)電視新聞直播樣態的新特點
演播室新聞直播成常態。“新聞資訊24小時整點滾動式播出”是目前央視新聞頻道的直播樣態,從新聞導語到新聞成片,整體實現跨越不同欄目的“新聞共享”。筆者認為,一個穩定的直播機制是為了更安全有效地呈現那些突發的、新穎的、臨時的直播樣態。因此電視新聞主播的備播意識不應只停留在自己要播出的那一檔欄目,而應該顧及前后幾檔欄目的播出效果,時刻留意接下來有無最新突發事件的報道,綜合權衡服裝搭配、明確著重準備哪些新聞內容,對整體播出內容有大致把握。
現場實況直播成必然。現場實況直播即直播信號直接切給新聞現場(沒有記者報道),有時會有主播的畫外音解說,有時沒有任何解說,重在呈現某一新聞現場。例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每年的全國兩會等就是采用這種方式。因此電視新聞主播的備播意識不應只停留在“首尾承接”的稿件本身,更應著重聚焦正在實況播出的新聞現場上,時刻保持在線狀態并留意現場信息,做到隨時可以“在聲音突然消失的情況下為畫面解說”,“在信號突然中斷的情況下及時承接”。
連線報道數量猛增、形式多元。在以往電話連線和視頻連線基礎之上,2021年,央視新聞頻道《走進鄉村看小康》《奧運一點通》《兩會你我他》等特別節目都實現了“多向同時連線”“大小屏聯動連線”的創新。連線報道不再只是主播與記者的雙向聯通,而是主播與記者(嘉賓)、記者(嘉賓)與嘉賓(記者)、記者(嘉賓)與主播的多向互動,這也要求主播具備更強、更靈活的現場調動和支配能力,既能“主說”,又能“配合”。
復合型直播成亮點。一檔節目同時出現演播室直播、訪談、實況直播、現場連線、融媒體互動等多種直播形態,是如今電視新聞直播的發展趨勢,在編排上更加頻繁地出現演播室雙播互動、主播與嘉賓互動、站播與坐播互動等新樣態。鑒于此特點,播報、評論、訪談、連線、坐播與站播的結合都在新時代電視新聞主播備播的范疇中。全能型、記者型主持人已經成為電視新聞主播的未來發展方向。
(三)對突發事件報道內容的新要求
直播形態的變革并不是影響電視新聞主播備播策略的唯一因素。當突發事件出現時,如何在報道內容上緊跟時代、盡量避免陷入信息同質化的漩渦,開始成為不同媒體爭取“內容獨家”的競爭點。
1.快:實現報道內容的快速“到達”
今天要求的“快”已經不只停留在報道速度上,而是在力爭速度的基礎上,追求內容上的“準確”“獨家”。“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發生后,央視新聞頻道在《新聞直播間》16:25第一次插播最新消息,16:55插播介紹飛機人數及民航局啟動應急機制;17:29插播三條口播,進一步補充各方救援力量集結情況,18:00《共同關注》梳理事故最新情況,18:15主播首發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李克強總理批示,18:36插播第一批消防救援力量到達相關情況,20:48《東方時空》第一次現場連線報道。此后幾天,央視新聞頻道一直持續“不定時報道”,隨時將最新情況插入直播。突發事件發生初期往往存在一段信息“真空”時光,這時“準確”永遠是第一位的。主播既要做到準確無誤播出消息,又要有效接力此前主播獲得的最新消息,做到準確串聯。
2.深:力爭報道內容“信息有效”與“角度多元”
深,即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對其內容進行深入挖掘。《新聞1+1》《環球視線》分別是央視新聞頻道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領域深度較大的兩個欄目。突發事件直播報道的“深”主要體現在主觀報道走向、節目編排設計兩個層面。仍以“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為例。事發第二天,總臺記者張騰飛在央視新聞直播時捂住乘務人員證件說“不要給特寫了”,令眾多網友感動,登上熱搜。搜救第六天,《新聞1+1》開始連線心理救援專家,著重關注家屬心理狀況等。這些充滿人文關懷的細節和報道角度的選擇,就是突發事件報道信息有效和角度多元的主觀體現。這種情感觀察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也是新聞主播在處理突發報道時應該具備和呈現的。
此外,在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局勢急劇惡化后,從2月25日起,央視新聞頻道持續取消22:00《國際時訊》的播出,并將原來22:30播出的《環球視線》擴充至1小時,周一至周五每天播出“烏克蘭局勢特別節目”,通過最新局勢追蹤、軍事專家評論分析、記者連線觀察等,從不同角度解讀,對烏克蘭局勢的最新走向和解讀真正做到了第一時間傳遞、第一時間分析。這些都對新聞主播的能力和策略提出更高要求。
3.新:尋找“第二條輔助線”
新,即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對其內容報道的獨家創新。這種創新非常難,因為突發事件發生后留給節目主創人員的準備時間極短,導致各媒體掌握到的信息大量同質化,尋找“第二條輔助線”就顯得尤為重要。
2006年田徑世界杯,劉翔舊傷復發,意外在跑道上摔倒,不得不退出比賽。這時距離央視新聞頻道直播節目的播出只有兩個多小時,白巖松隨機應變,將自己一路跟隨劉翔從備賽到比賽再到退出的所有現場報道濃縮成幾段小視頻,并將這些片段串聯起來,同時在直播中融入自己最新感知到的細節,整個報道就成了一個完整的“紀錄片”。論新意,這種報道方式是第一次;論深度,不僅內容全面,還包含一系列采訪,這次直播報道做到了真正的“獨家”。當然,這只是“新”的一種體現方式。作為電視新聞主播,直播突發事件時,語言風格的獨特、點評角度的新穎等都是“新”的體現,而這些都源自新聞主播日常的知識積累和風格塑造,這也是備播的一部分。
三、突發事件直播中電視新聞主播的應對策略
以上提出的備播意識再樹立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電視新聞主播樹立專業自信、激發創作靈感、明晰準備方向,以良好應對突發事件直播。當然,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在遇到具體問題時,電視新聞主播還應講究策略,幫助自己做好突發事件直播工作,進而積累經驗,生成具體、有效的應對方法。
(一)口播:“小邏輯”與“大邏輯”的即時生成
筆者認為,電視新聞主播在應對連續多條突發口播時,一個重要策略是“小邏輯”與“大邏輯”的即時生成。“小邏輯”即每條口播稿件內容的脈絡,“大邏輯”是多條口播形成的整體邏輯線條。這兩者在短暫的準備過程中是同時出現的,也就是說,在瀏覽稿件時,切忌只順嘴皮子,而應快速生成這兩條邏輯。邏輯可以避免電視新聞主播在卡頓或出現意外時“頭腦一片空白”,而表面的見字出聲,只會增強自己內心的慌張感。突發事件直播,意味著不等主播播完,可能有出現新的變化,而電視新聞主播一定要有足夠的自信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實況直播:“不變”與“變”的靈活轉換
實況直播往往具有一定可預見性,“突發”更多體現在實況直播的過程中。實況直播重在呈現,不在講述。因此電視新聞主播在實況直播中應扮演一個“填白”的角色,切忌說得太多太滿。“不變”即針對新聞事件的可預見性而做的提前或臨時準備,“變”指在實況直播過程中偶然出現的意外情況,如信號中斷、信號延遲、新聞現場本身出現異常現象等。這要求電視新聞主播具有極強的反應力和識讀力,即便面對完全陌生的稿件,也不可過于依賴稿件,而應把它當成一種“不變”的參考,把注意力更多放在隨時可能“變”的實時畫面上,時刻準備應對突然出現的新變化。這就是“變”與“不變”的靈活轉換。
(三)前方連線:“有選擇地問”與“填空式地評”
前方連線重在電視新聞主播與前方記者的密切配合,其“突發性”伴隨整個過程——連線對象不確定、連線時間不固定、連線信號不穩定、連線內容變化多。因此電視新聞主播應是“伴隨性的主控”,既要把控整個連線過程,又不能說得比記者還多。主播此時的職責是盡可能全面地引出有效信息,與前方記者相互補充。
“有選擇地問”指在腦海中形成大致的分類——哪些是必須問的,哪些是可以問的,哪些是可問可不問的。同時也切忌拘泥于采訪提綱,要學會靈活提問。“填空式地評”指主播在連線時要避免陷入提問的思維中,還應根據前方記者提供信息的詳略、重要性等進行相應的重復、補充和點評,讓連線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容更加突出。
四、結語
備播不僅是新聞主播基本的職業素質,更是新聞主播應對突發事件直播時的制勝法寶。如今的直播已不允許播音員或主持人的播出準備只停留在稿件層面,而應是全方位、多領域的綜合備播。直播過程涉及工種的多樣性、突發事件內容的多元性直接決定著電視新聞主播的職能必須是復合型的。然而,這樣的全能型主播在今天還較少。文章探討突發事件直播中電視新聞主播的備播策略,希望能引起包括筆者在內的同行們對備播意識、備播方法等的重視,讓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在媒體融合的新時代更鮮明。
參考文獻:
[1] 孫寶國.中國電視新聞節目形態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195.
[2] 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199.
[3] 吳闖.新聞直播常態化的運作策略:以央視新聞頻道為例[J].當代傳播,2009(6):119-121.
[4] 盧靜,任悅,崔璽,等.關于培養電視新聞主播人才的思考[J].電視研究,2005(2):50-51.
作者簡介?王詩楊,碩士,二級播音員,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