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李絲絲
摘要:文化傳承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文字使用習慣在不斷改變,媒介的發展依托技術進步也在不斷變革,進而推動現代閱讀習慣的改變。在現代人與手機等電子屏產品的密切聯系下,紙質閱讀何去何從,新興閱讀習慣如何保證文化與思想的傳承?文章根據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所反映的我國現代成人閱讀行為習慣,結合媒介發展的歷程及特點,梳理傳統紙質媒介和新媒體時代數字媒介的傳播特點,剖析成年國民在閱讀需求上的行為與認知間的矛盾,細數當下普遍存在的閱讀行為特點,重點探討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對傳統閱讀習慣產生的影響,新型的閱讀方式是否給文化傳承帶來了危機,同時結合編輯出版工作的立足點,尋找新形勢下文化傳承和閱讀推廣的切合點。
關鍵詞:媒介變遷;文化傳承;閱讀危機;閱讀推廣;融合出版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7-0211-03
一、文化與閱讀傳承之間的關系
從聲音符號到文字語言,從甲骨文片到閃存設備,從結繩記事到網絡通信,人類文明橫跨空間、穿越時間傳承至今,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歷史過程。無論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還是歌曲、舞蹈等藝術表現,甚至瓷器、剪紙等手工制品,都是文化傳承的主體,既揭示了人類的起源,也承載著古老的智慧。
隨著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的提升,傳承文化的手段越來越豐富。從壁畫和雕刻到甲骨文片,從手抄本書籍到活字印刷術,再到19世紀印刷技術的進步使報紙、雜志和書籍在社會范圍內迅速傳播開來,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知識的普及并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20世紀初,電影、廣播和電視的發明開創了大眾傳播時代,人類的傳播能力得到了空前提升。20世紀80年代以來,網絡技術突飛猛進,信息環境下文化傳播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劇烈的沖擊[1]。
在文化傳承的多種方式中,文字是不可或缺的一種。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用語習慣也在不斷改變。現代人當然不需要以絕句、詞曲等形式開展工作生活,而是選擇更適應時代的表達方式。但文化斷層是不可想象的災難。從適齡兒童進入學校之日起,語文就成為其今后融入社會最重要的課程:其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知,并從個體情感的表達跨越到群體智慧的傳遞,這是對語言文字的熟練運用。語文不僅告訴其如何表達,更教會其如何理解,這是文化傳承的根本。
相對于電影、廣播和電視產業,出版業的歷史更為久遠,是人類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我國,圖書的誕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出現的簡書,其有一定的符號、有一定形式的專用載體以及有傳播知識的作用。隨著古代書業的發展,活字印刷逐步取代雕版印刷,圖書編輯工作日趨規范,圖書流通的覆蓋面也日益擴大,進而出現了許多優秀出版物,既促進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傳播和生產力發展,也為當下對古代的文學、技術、歷史等珍貴資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在短時間內,電影、廣播、電視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便超乎了人們的想象,各種信息資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散至全球。媒介的發展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普通人始料未及的,而許多學者卻早已對此作出預言,地球村、媒介即訊息、容器人、信息環境等概念應運而生。在此影響下,有關閱讀和文化傳承的課題有幾個方面值得研究。
二、傳統閱讀之危與融媒閱讀之機
文化傳承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先碼住”等新興閱讀習慣如何保證文化與思想的傳承,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現代閱讀習慣的改變?根據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20年,我國有43.4%的成年國民傾向于紙質閱讀,56.6%傾向于其他媒介,如手機、電子閱讀器、聽書軟件等;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為100.75分鐘,而人均每天讀書時間最長僅為20.04分鐘。
(一)現代人到底愛不愛讀書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21)項目結果顯示,在傳統紙質媒介中,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讀書時間最長,為20.04分鐘,比2019年的19.69分鐘增加了0.35分鐘;人均每天讀報時長為5.71分鐘,少于2019年的6.08分鐘;人均每天閱讀期刊時長為3.25分鐘,少于2019年的3.88分鐘??梢姡Wx書的時間只在一天的24個小時中占到15分鐘,也就是近九十分之一。而與這個數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出自這份調查,我國成年國民對閱讀活動的訴求較高。2020年,有79.1%的成年國民認為當地有關部門應當舉辦讀書活動或讀書節[2]。這樣看來,人們似乎對閱讀的興趣還是很高的,增加讀書時間的愿望也十分強烈。
在不讀書和想讀書之間,人們的思維似乎是矛盾的。在普遍浮躁的社會中,心靈安寧和俗事纏身或許也算是個理想和現實的問題。但讓人欣慰的是,至少人們還有讀書意愿。
從成年國民對各類出版物閱讀量的考察來看,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0本,高于2019年的4.65本。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中,有11.6%的國民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紙質圖書,較2019年的11.1%增長了0.5個百分點
(二)淺閱讀盛行
如今,網絡的出現打破了紙質書所代表的深度和專業性。從博客到微博,從長篇小說到微小說,從幾十萬字的大部頭到幾千字的博文,再到140個字以內的微博,作品的字數不斷被壓減,人們很難再專注于內容艱深、框架系統的書籍,也很難再將一本書、一篇文章反復吃透。這種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甚至囫圇吞棗的閱讀方式被叫作淺閱讀。
淺閱讀遍及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手機新聞、地鐵廣告、網絡短文、名人語錄等等,充斥在我們身邊的,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國外的還是本土的, 似乎沒有什么不可以淺閱讀。從彌爾頓美文到馬克思主義,從《論語》心得到《紅樓夢》新解,從明朝歷史到現代風云,似乎沒有一個平民化的名字就賣不出去。對于這些書,人們也只是匆匆一瞥,只了解字面意思,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歷史上很多名人卻反對這種閱讀方法。清代名臣曾國藩說過,“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鶩”,“但一部未完,不可換他部,此萬萬不易之道”,指的就是讀書要專一,不必求多。雖然淺閱讀比起不閱讀來說,已經是進步,但對于整個社會文化的傳承而言,淺閱讀可能喪失魅力,對文化造成一定的傷害。
(三)功利性閱讀泛濫
隨便調查一下購買圖書的讀者,問他們讀過的書都有什么,相信很多人給出的答案是教科書、培訓教材、四六級考試書等。這的確構成了當代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這種為讀書而讀書,為考試而讀書的書,真的就是他們的全部嗎?事實上,對當代人的人生觀、愛情觀、價值觀造成重大影響的,往往是父母眼中的課外書,老師口中的雜書,與考試完全不相關的小說、散文等等。
除此之外,在新華書店一層最重要的宣傳展柜上,機場、火車站各個顯要的柜臺上,充斥著的是各種成功學、厚黑學、野史、名人軼事,這些快餐式的讀物占據了讀者的眼球。更不用說網絡上的“標題黨”,孜孜不倦地把一些帶有煽動性的圖書信息傳播得更廣,而一些更有意義的圖書卻被湮沒在每年出版的40萬種圖書之中。不可否認,這樣的圖書并非一無是處,而被這種圖書間接沖淡的,是不是需要當代人更加注重和保護呢?
(四)融媒閱讀勢不可擋
“技術賦能提升了用戶的閱讀體驗,促進了不同閱讀方式的融合發展。新技術一旦為廣大公眾普遍接受,其影響必將更加深遠。數字出版物的‘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明顯優于傳統紙質出版物,因而深受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歡迎”[3]。無論時間上的增減,電子媒介在人們閱讀生活當中的比重已經遠遠超過了紙質媒體,這種現象是勢不可擋的,無論樂不樂意。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正裹挾著傳統閱讀方式前進,不論情不情愿。數字化的新方式,迫使當代人對文化傳承的方式作深刻而全新的思考:是在新時代維持傳統的形式,泰山崩于前我自巋然不動?還是附和新興事物隨波逐流?
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i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4%,較2019年的79.3%增長了0.1個百分點。各類數字化閱讀載體的接觸情況主要是手機、網絡在線、電子閱讀器和平板電腦。從人群分布特征看,主力依然是18~49周歲的中青年群體,同時越來越多的50周歲及以上的中老年群體加入數字化閱讀大軍。
同時,成年國民有聲閱讀規模持續擴大,聽書介質日趨多元化,主要有移動有聲APP平臺、微信公眾號或小程序、智能音箱和廣播等。
三、新興閱讀推廣下文化傳承的新機遇
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并不只是發生在個體內部的變化,而是在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軌跡。
一方面,出版業作為大眾閱讀內容的把關人,以遴選優秀作品、傳承人類文化為己任,從而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但另一方面,受到經濟社會的影響,商業活動的趨利性迫使出版行為迎合大眾的娛樂口味。出版市場的繁榮背后是堪憂的文化落差,脫離了文化的閱讀還是能夠進行靈魂溝通的圣地嗎?這不禁令諸多文人學者感受到了沉重的負擔與危機。
全民閱讀推廣不僅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有效途徑,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想要做好閱讀推廣工作,筆者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
(一)如何面對并挑戰紛繁多樣的娛樂休閑方式
無論是在人頭攢動的電影院看電影,還是獨自在家擁抱互聯網世界,新技術的發展培養了新的生活習慣,人們的注意力在聲光電的激烈爭奪下,閱讀時間的一再被壓縮,進而導致閱讀危機。相對于這些聲形結合的演藝形式,書本上的文字看上去的確枯燥許多。但必須認識到的是,很多優秀的影視節目作品是在優秀文字作品的基礎上制作出來的,還有更多精彩的文字作品只能通過閱讀的方式才可以被感知,所以內容制定是閱讀推廣的關鍵。形式花哨、內容干癟的讀物只能讓讀者越來越失望,只有以優秀的作品為根本,讓讀者真正有所收獲,才能做好全民閱讀推廣工作。
(二)如何吸引讀者
圖書不同于服裝等商品,服裝是否合身、美觀,只要試一試就可以看得出來,圖書內容好不好,只有將內容全部看完才能下結論。所以,在確保內容的基礎上,圖書的裝幀和宣傳頗為重要。裝幀優良的圖書,不僅可以帶來美的享受,還易于讀者翻閱,在相似內容的圖書中自然更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因為不同的圖書所面對的讀者對象不同,所以“看人下菜碟”在宣傳這件事上可不是貶義,反倒是在為讀者節省時間和精力,便于讀者了解想要閱讀的圖書的信息。圖書的裝幀設計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帶給讀者的視覺和觸覺感受,這是任何數字產品都無法取代的。
(三)如何適應時代需求
懷抱詩集走在林蔭路上的畫面很美好,翻動書頁暗香浮動的質感很實在,可總是“在路上”的現代生活往往難以承受“書本之重”。當移動終端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不可撼動時,單純將圖書內容以電子書的形式提供給終端用戶似乎成為對時尚生活的一種褻瀆。人們現在通過移動終端看到的電子書似乎存在很多問題,如數字化后的內容如何保護、缺少把關的內容質量如何審定、讀者的閱讀習慣如何適應等等。
圖書數字化的道路任重道遠,需要出版業結合自身特點與科技領域緊密結合、互利共存,開始一個嶄新的篇章。
(四)如何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需要獨立運營的出版社和書店都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盈利,也許某些生活在云端的文人騷客會抱怨“談錢太俗”,可現實世界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經濟來源,圖書的生產活動和文化的傳播活動皆舉步維艱。所以,健康的市場環境中,優秀的銷售團隊在圖書內容優良的前提下,能夠適應市場環境、掌握經濟規律、找準目標群體、制定營銷手段,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同提升的保障。
(五)如何獲取支持
僅憑出版機構制作優秀出版物、發行機構把握市場機會這兩個方面推廣全民閱讀還遠遠不夠,可以助力于此的機構還有很多。政府在文化傳承事業上扮演著支持者的角色,一方面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鼓勵優秀作品的誕生,另一方面要扶持出版發行事業,幫助有價值的作品傳播出去。圖書館是全民閱讀的寶庫,無論是校園圖書館還是社會圖書館,無論其館藏多豐富或多有特色,能否方便讀者借閱都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是培養一個人德智體美的重要陣地,是社會風氣的導向標,鼓勵學生“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
四、結語
無論科技如何推動,時代如何變遷,編輯工作的立足點都不是手中的媒介工具,而是創作的內容本身——文化內核。應把握住優質的思想內容,充分利用好融媒體豐富的傳播特點,通過廣泛傳播的方式博得讀者的關注度,以點帶面地深入閱讀人群,加大深度內容的傳播力度,拉動和引領社會層面的閱讀行為習慣,真正做好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橋梁,化閱讀之危為文化之機。
參考文獻:
[1] 胡正榮,段鵬,張磊.傳播學總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54-62.
[2]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發布[EB/ OL].中國出版網,http://www.chuban.cc/yw/202104/t20210423_16914. html,2021-04-23.
[3] 李文.論出版融合發展的前提、本質與路徑[J].出版科學,2021(3):58-63.
作者簡介?張佳,本科,編輯,研究方向:融媒傳播。李絲絲,碩士,編輯,研究方向:出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