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雁


[摘 要]想象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倡導學生主體地位的支架式教學日益受到關注。將“支架式教學”引入小學想象習作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開發學生的寫作潛能,為學生想象習作能力向上攀爬提供一個支點。教師可從合理性、主體性、豐富性、暫時性四個方面為學生搭建想象習作的支架。
[關鍵詞]想象習作;支架式教學;搭建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0-0082-03
支架式教學是在維果茨基的建構主義思想和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基礎上,逐漸衍生出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支架”原指建筑行業的腳手架,在支架式教學中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而提供的框架、支撐、扶手和借力點。小學想象習作的復雜性和困難性無法回避,支架的存在是進行想象習作教學的應然要求。如果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給學生搭建想象習作的支架,就能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于如何搭建想象習作中的支架,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合理性:增一分則嫌長,減一分則嫌短
搭建支架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夠到、摘下果子”。那么,如何合理地搭建支架呢?首先要知道“果子”的位置,即教學目標。在搭建支架時要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明確這一學段的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不能要求過高或過低。其次要清楚地知道學生目前處在什么樣的位置,即要研究學情。研究學生目前的想象習作水平處于什么階段,進行想象習作還存在哪些問題。找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才能搭建出合理的、高效的習作支架。
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習作“這樣想象真有趣”時,筆者先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進行研究。將第一、第二、第三學段中對于想象習作的規定進行對比,找到學生學習想象習作的階段目標。
上表可以看出第二學段對于想象習作的要求是學生能從簡單地寫想象的事物過渡到寫想象的事情,能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能把想象的內容寫清楚、寫具體,即立足于觀察周圍世界的前提下,將習作寫清楚。
三年級的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已經能適應從一、二年級的寫話到習作的過渡,習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訓練,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習作技巧。但是三年級的學生缺乏系統的想象訓練,想象習作技巧不夠,還未能將想象到的內容有條理地、清楚地表達出來。
筆者在認真研究了語文課程標準和三年級學生的習作現狀之后,將“這樣想象真有趣”這篇習作教學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結合習作例文,開拓思路選擇一種動物作為主角,大膽想象它的特征變化所帶來的生活變化,編寫一個童話故事。
2.能將自己想象的內容寫清楚。
3.能把新奇有趣和最有意思的部分寫具體。
4.能用學過的修改符號修改自己的習作。
基于恰當的教學目標確立的習作支架才是合理的支架,增一分則嫌長,減一分則嫌短。
二、主體性: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學生要從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成知識的主要建構者。支架式教學同樣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灌輸,教師為學生搭建支架的功能是幫助而不是代替。
(一)樂之者不如好之者
在進行“這樣想象真有趣”教學時,筆者認為這篇習作的題眼在于“趣”。那么,如何做到“趣”呢?在導入環節,筆者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參考學生的興趣愛好,播放了想象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學生興致很高,這激發了他們進行想象習作的興趣和信心。
(二)孤雁南飛,孤掌難鳴
支架式教學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進行“這樣想象真有趣”教學時,筆者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引導學生充分觀察插圖并大膽想象;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的想象說給小組成員聽,小組成員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各個小組按一定的任務分工匯報交流討論的結果,將想象內容說出來。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想象更加豐富,思路更加清楚,同時那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也紛紛參與討論,表達自我。
(三)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全面發展觀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應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筆者在進行本次想象習作教學前,提前給學生布置了一些小任務,如用摘抄本來積累一些詞匯,或在正式習作前利用周記或小作文的形式進行片段練習。只有經歷平時的積累與練習,學生在習作中才能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語言文字功底比較薄弱的學生能從平時的積累與練習中獲得寫作的靈感和寫作的技巧,從而更樂于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表達想法的過程中也更容易獲得成就感。
三、豐富性:千樹萬樹梨花開
在習作教學中可搭建的支架種類繁多,有范例支架、問題支架、情境支架、建議支架、向導支架和圖表支架等,此外,支架還有一些隨機的表現形式,如解釋、對話、合作等。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選擇合適的支架。在教學“這樣想象真有趣”想象習作時,教師可通過搭建以下支架來指導學生習作。
(一)巧設問題支架
問題支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達到推進教學進度的目的。在教學“這樣想象真有趣”時,筆者結合教材內容,設置了一些梯度思維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
問題一:同學們,螞蟻有什么特點?
問題二:你有沒有“欺負”過螞蟻?
問題三:你覺得有哪些動物會“欺負”螞蟻?
問題四:如果螞蟻的個頭比樹還大,會發什么什么事呢?
筆者設置的四個問題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封閉到開放,逐漸增加難度的。學生在積極回憶、思考、回答前三個問題的時候,喚醒了他們對于螞蟻的認知。他們會去想象螞蟻因為體型可能面對哪些問題,為之后開放性地想象如果螞蟻的個頭比樹還要大時會發生哪些事做了鋪墊。學生在問題支架的引導下,加深了對想象習作要求的理解,明確了習作的思路。
(二)借助范例支架
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是想象單元,在進行單元教學時要將本單元的內容看成一個整體,將課文看成習作教學的范例。《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中用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裁縫慢條斯理,顧客急于求成,故事結局出人意料。《方帽子店》中,方帽子店主固執、愚蠢,在面對孩子的質疑時墨守成規、不思變通。這兩篇課文都用了很精彩的對比手法,教學想象習作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手法,將故事的趣味性寫出來。《棗核》和《漏》都是民間故事,教師可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自做旁批,聯系插圖了解作者的想象思路,想想課文中哪些內容最有意思,并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覺得有意思,引導學生發現本次想象習作的重點是要突出“趣”。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將想象到的故事情節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寫清楚。
(三)創設情境支架
創設情境支架,可以將學生輕松帶入角色。創設情境支架就是在習作內容與學生內部心理活動之間搭建“橋梁”,將學生領入故事情境中去。學生在具體的故事情境中,可以將自己內部積累的語言再次調整后進行復述,這樣能優化故事的情節和語言,創編出更有趣的故事。
在想象習作練習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寫出情節,但是沒能抓住情節的有趣之處來寫。例如,有學生在課堂上寫出這樣的片段:
他做夢了,他變得像巨人一樣,比樹大,這時候老鷹出現了,老鷹想捉螞蟻的好朋友吃。老鷹想吃的時候,螞蟻出現了,螞蟻變大了,他把老鷹嚇跑了。
這個片段雖然寫出了故事的情節,但是情節比較枯燥,不夠生動有趣。于是,筆者創設了以下情境。螞蟻變大后,有沒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它的心理會發生什么變化?螞蟻和老鷹之間有沒有什么對話呢?根據筆者創設的情境,該學生修改了自己的習作片段:
螞蟻奇奇做夢了,他變得像巨人一樣,打了個噴嚏居然把大樹都連根拔起了。奇奇得意極了,他心想:我有了這么龐大的身軀,這般神力,我看誰還敢欺負我。這時候老鷹出現了,老鷹想捉螞蟻的好朋友妙妙,妙妙說:“老鷹,我現在可不怕你,我要找我的朋友奇奇來幫助我。”老鷹不屑一顧地說:“太好笑了,你的朋友不就是一只小螞蟻,有什么可怕的。”這時候,天突然黑了下來,風都變小了,原來巨蟻奇奇來了。老鷹看到了這架勢,嚇得屁滾尿流,腳底抹油般溜走了。
為了更好地將學生帶入具體情境中,筆者還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寫的故事表演出來,在具體的角色扮演中優化自己的內部語言。
(四)繪制圖表支架
圖表是習作教學的思維可視化工具,圖表可以讓學生將學習內容進行結構性思維加工和形象化、個性化呈現,以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和想象習作水平的提高。
圖表包括圖示和表格,常用的有概念地圖、流程圖、思維導圖等。在“這樣想象真有趣”習作教學中,筆者主要采用繪制故事地圖的方法。在教學《漏》時,引導學生根據起因、經過、結果將故事內容繪制成圖,幫助學生理清習作思路;結合課后思考題,引導學生根據地點的轉換,將故事的具體經過想清楚,將故事地圖繪制完整。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觸類旁通,參照圖表支架的方法繪制了以下的故事地圖:
通過學生繪制的故事地圖,我們可以看出,一只行動緩慢的蝸牛在喝了神奇藥水之后,身體和速度都發生了驚人的變化。這只蝸牛還利用自己獲得的超能力來做一些好事,助人為樂。通過這一方法,學生將習作中所要描繪的重要情節串聯起來,習作思路更加清晰,下筆也更加得心應手了。
四、暫時性:一現奇芳韻久長
支架式教學中,支架只是暫時性的,當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撤出支架,給予學生獨立的空間進行想象習作。
如在教學“這樣想象真有趣”時,筆者會隨著教學進度的推進而及時調整支架類型。當學生在問題支架的引導下回憶出螞蟻的樣子時,螞蟻變得比樹還要大后的樣子便不用再多說,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象了。當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知道要將故事情節寫得有趣時,筆者便可以給學生提供獨立的思考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如何個性化地將故事內容寫得更有趣味性。在學生已經掌握寫“螞蟻的個頭比樹還大”的寫作技巧,具備了一定的寫作能力時,“老鷹膽小如鼠”“蝸牛健步如飛”“母雞能在天上飛”等主題就不需要再一一講解了。
在搭建支架和撤出支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在教師的引導、支架的幫助以及自己與同伴的合作探究中,掌握了新知識,習得了進行想象習作的能力。當支架撤出后,學生并沒有感到手足無措,而是學習的主動性更強了,能夠運用剛學的知識自主解決問題。
支架的種類很多,如果教師能在課前精心設計每個支架,一定對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學習能力很有幫助。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