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木斯革命烈士紀念館暨劉英俊紀念館始建于1967年,位于佳木斯市郊區友誼路402號劉英俊烈士陵園內。該館建筑面積1243平方米,設有“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劉英俊烈士事跡展”6個展廳,全方位展示了佳木斯的紅色歷史。
第一展廳: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此展廳共展出10位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英烈(包括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第一個地下黨小組成員李恩舉,較早在佳木斯成立黨組織的姚新一,以及姚新一在佳木斯發展的黨員張耕野,張耕野的妹妹張宗蘭、妻子金鳳英等)的事跡。
第二展廳:抗日戰爭時期。佳木斯曾是東北抗日聯軍多個軍的發祥地,也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點燃抗日烽火較早的地區之一。此展廳共展出了28位抗日英烈(包括趙尚志、李延平、冷云、夏云杰、陳榮久、祁致中等)的事跡。
第三展廳:解放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佳木斯一度成為東北地區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此展廳展出了孫西林烈士和國際主義戰士綠川英子的部分遺物及照片、文藝家們當年在佳木斯工作期間創作的部分文藝作品和當時的文化類刊物。其中,作家馬加在參加土改運動后創作的著名小說《江山村十日》,故事原型就在如今的佳木斯市東風區松江鄉江山村;傳唱至今的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是著名作曲家馬可在佳木斯發電廠體驗生活時創作的。
第四展廳:抗美援朝時期。1951年6月,為響應全國抗美援朝總會號召,佳木斯市發動群眾開展了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全市共捐獻30多億元(東北幣),可購買飛機兩架。此展廳展出了抗美援朝戰爭中一些志愿軍烈士的遺物、照片,以及此時期佳木斯市捐獻的飛機、大炮等照片。
第五展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此展廳集中展出了以身殉職的戰地記者邵云環、“人民的好列車員”任鳳英以及革命烈士崔榮利、丁大成等人的事跡。
第六展廳:劉英俊烈士事跡展。1966年3月15日清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劉英俊和戰友們駕馭炮車外出訓練,行至佳木斯市郊紡織廠附近時,轅馬被汽車鳴笛所驚,沖向人群。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劉英俊奮不顧身、挽住烈馬,救出六名少年兒童,自己卻英勇獻身,年僅21歲。劉英俊犧牲后,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號召全軍官兵向他學習,并追記一等功。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人民的好兒子》的社論,在全國掀起了學習劉英俊的高潮。為紀念這位英雄,佳木斯人民為劉英俊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和安葬儀式,并在他犧牲的地方修建了烈士墓和紀念館。
目前,佳木斯革命烈士紀念館暨劉英俊紀念館已成為集宣傳烈士事跡、開展國防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近年來,該館持續舉辦“紅色記憶”專題展,并根據佳木斯歷史資料編撰《衛士篇》《巾幗篇》等課件,開展進學校、到部隊、下社區、進各機關單位巡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作者系佳木斯市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本文圖片由羅鵬提供)
1.? 佳木斯革命烈士紀念館
暨劉英俊紀念館外景
2.?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展廳
3.? “抗日戰爭時期”展廳
4.? “解放戰爭時期”展廳
5.? “抗美援朝時期”展廳
6.?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展廳
7.? “劉英俊烈士事跡展”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