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啟迪
摘 要:小學數學學習能夠為學生在整體數學學習生涯中奠定知識基礎與思維基礎。教師教學工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發展方向。各教學環節的優化工作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關鍵,而問題情境對優化教學途徑具有重要意義,具備一定的探究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有效創設
引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能夠根據小學生的發展規律,基于已掌握的基礎知識,激發小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熱情。為提高問題情境創設的高效性,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擴散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問題,營造出優良的學習氛圍。小學生在情境教學方法的應用下,實現了認知結構的完善與綜合能力的增強。
一、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創設生活化有效問題情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基礎知識有限,教師展開數學教學活動需要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出富有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發小學生的思考,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教師要基于教學大綱,制定科學性的教學計劃,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創設生活化有效問題情境能夠拉近學生與抽象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強化數學思維發展。教師可根據學生學過的知識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完成知識遷移,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獲得理想的學習成效。
例如,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做法,創設出一個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聯想,開動腦筋,先用自己的辦法獲得答案,隨后由教師開始授課,告訴學生正確的解題思路,得到問題的答案?;谠兄R的問題情境創設法,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中,能夠提高數學的應用價值,創設生活化的有效問題情境更好地驗證了這一觀點。例如:題目為67+296的接近整百數加減法的簡便運算,學生看到題目便一籌莫展,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如“老師去商場購買了一條連衣裙296元,問該怎么付款比較快?!蓖ㄟ^激烈討論,學生認為先付300元,讓營業員找回4元最快。因此,結合購買東西付款的生活實際,296=300-4,學生運用簡便算法很快得出了答案。將生活中的場景搬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來,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無處不在,結合生活經驗,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實際生活離不開數學知識,掌握基本的數學學習能力有利于小學生應用到今后的現實生活中。
二、提升問題情境趣味性
針對小學階段學生年齡特點與數學特征,教師可以提升問題情境趣味性為導向,從學生實際認知水平與生活經驗出發,合理創設問題情境,以此確保有效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其思維的活躍性。
例如,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時教學中,教師可從學生生活實際中的面積問題入手,構建趣味性情境:“小明與小剛想在共同發現的一塊土地上種植自己喜歡的植物,兩人在商議后將該土地用簡單的籬笆圍成兩部分,一部分可看作長方形,一部分可看作正方形。兩人劃分后不知道自己分配的種植區域是否比對方的小,應如何幫助他們?”在問題情境中,學生通過直觀觀察教師提供的相應信息,可以調動自身原有的幾何知識儲備,在種植區域比較的問題引導下,先行調動之前所學的面積基本概念,明確需要應用面積來闡述種植區域大小比較過程,在比較過程中自主思考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異同,并在具體面積數值求解過程中產生相應認知障礙,從而主動思考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求解方式。此時,教師便可借助教學媒體將表示種植區域的長方形與正方形切割成均等的方塊,進而延伸問題情境:“如果每個小方塊的面積都是1m2,能夠求出小明與小剛劃分后的兩塊種植區域面積嗎?”由此,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先利用單位方塊數量求出整體面積。在問題求解引導下,學生會思考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與邊長的關系,進而逐步推導出“長方形面積=長×寬,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的結論,順利完成由長度測量到面積計算的幾何圖形學習遷移。
三、結合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都是比較熱衷于參與實踐活動的,相較于聽教師講,他們更喜歡自己動手操作。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更自由更隨意,而且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會更長,對于數學學科來講,實踐活動也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夠發現數學現象、感知數學知識,通過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達到優化學習效果的目的。因此,教師可以將問題置于實踐活動之中,用問題促使學生進行實踐探索,在實踐操作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如在學習梯形的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對“什么是梯形”“梯形的形狀特征”以及“如何求梯形的面積”等問題有清晰的認識,教師就可以結合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剪紙操作,剪出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再引導學生拼一拼,看一看哪些圖形可以拼成梯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紛紛開動腦筋,一邊想一邊拼,很快就有學生發現兩個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或者一個長方形)就可以拼成梯形,還有的學生說用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也可以拼出梯形。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追問,讓學生思考梯形的面積應該如何計算。有了剛才的剪紙經驗,學生很快就可以作答。在以上的以實踐活動構建起的問題情境中,學生對“什么是梯形”“梯形的形狀特征”以及“如何求梯形的面積”等問題作出了回答,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再帶領學生一起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就能夠輕松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結束語
隨著教育事業的變革與優化,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其滿足了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具有多元化的教學優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是重視學生的認知背景,滿足數學學習需求;落實以人為本教學理念,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做好數學的問題建構,完善學生知識體系。通過數學教師的正確引導,小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積極與同學溝通交流,掌握更多學習技巧。小學數學教師借助情境教學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強化數學思維,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覃澤道.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C]//.2020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0:1329-1330.
[2]汪會榮.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04):20-21.
[3]楊琪琪.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8(17):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