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彬彬
摘 要:在初中的化學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的化學知識體系,是初中化學新課標中的一個基礎性要求,也是初中化學課程實施中的一個關鍵性教育任務。以筆者日常的教學課程經驗為例,試從學生善于反思,發現新問題,并整合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勇于探索,通過積極實驗,實踐檢驗化學基本原理;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學以致用,歸納總結完善體系等多層面剖析如何建立結構化知識體系,從而優化初中化學課教學。
關鍵詞:初中化學;結構化;知識體系;教學優化
引言
近年來,由于新課標不斷的深入和落實,導致不少初中教師開始改革傳統的教育方式,并強化對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以提升教學品質,并促進初中綜合性素質教育工作的蓬勃發展。因此構建初中化學思維,一直是新課改實施的重要一環。對于怎樣建構結構化知識體系一方面,也受到了許多化學教師的關心和注意。通過進行化學實驗來訓練學生化學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度和實際創新能力,并通過把在課程中所學到的基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以提高學習體驗,幫助學生構建化學知識體系,并利用化學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
一、善于思考,發現問題,梳理基礎理論知識
建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開展初中化學課程教學,首先要求學生善于思索,發現問題,并對化學知識加以總結與把握。另一方面,在初中的化學教師授課過程中,要主動指導學生發掘實際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并積極思考提問。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化學問題,也要加以反省,善于發現問題、指出提問。人類發展史上的化學重要發展與進步往往就是在遇到難題,首先指出提問,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推動化學這門課程的開發與提高的[1]。學生主動地思索,主動發現問題,在發現疑問的同時也能夠調動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主觀積極性,培養學生興趣才是最好的導師。另外,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和對化學知識的預習,把知識點內容做好總結后才能熟練地理解,這也是形成化學知識體系的根本。而開展化學預習則是指學生在沒有教師的引導下,自己預先完成對課本上化學知識的了解過程,以便于學生自己在預習中找到問題,并作好學習的準備。同時教師在授課后還要指導學生完成復習作業,以整理知識點脈絡,從而更好的把握化學知識點。
因此,在開展教學以前,要讓學生先做好預習,并對知識以及教師所準備授課的內容有準備,讓學生先梳理好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再通過授課解決。例如,學生在預習后的問題大致有:為何蠟燭點燃后質量會減少?為何黃銅受熱后,質量會增加?化學反應后質量是不是也會變化?如果改變了,條件和因素又是什么等。然后學生通過上課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了解知識并加以總結與掌握。
二、勇于探究,積極實驗,實踐驗證基本原理
建立結構化知識體系,提高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一方面必須指導學生勇于探索,主動進行探索,以探索來檢驗化學知識的原理,從而形成結構化的化學知識體系,推動化學教學。另一方面,學生進行實際教學活動時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好實驗設計,安排好實施過程,準備好用具,為化學實驗作好充分的準備。在整個化學實驗中,采用的實驗研究方法通常為:觀察問題—提出設想—實踐證明—得出結果,以科學研究的方式探討化學的原理[2]。實驗中應注意安全,嚴格遵照教師的指示和課本上的方法實施,作好實驗安全準備。另外,實驗應靈活變通,選擇各種實驗方式。
因此,在開展實驗活動之前,應該與學生們一起編寫實驗設計與實驗方法,由學生參加制定有利于增強學生印象。實驗前指導學生注意實驗安全和嚴格遵守有關規定。在實驗后讓學生們收拾好天平、燒碗、酒精燈、白磷與硫酸銅溶液等實驗儀器和物資后,由學生們完成剩余實驗項目,然后通過實驗得到的結果和課本結論進行比較看能否一致,最后檢驗結果。
三、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歸納總結完善體系
學生們如果想良好的掌握化學,則應該先從掌握化學理論知識入手,并在教學的過程中慢慢的建立起化學思想,才能夠良好的掌握化學這門學科。所以,在這階段,化學教師們應該循循善誘,指導學生掌握化學知識,有步驟,有方向的進行化學教育,打好化學知識基礎,如此一來也更加有利于形成化學思維,讓學生們可以運用化學思維來探討化學問題[3]。首先,化學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多地從一些方面來幫助學生掌握化學知識,使他們更能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之中,要學會更仔細的觀察,能在實踐中認識問題,進而利用課堂上學習到的化學知識來解題,并在活動中也能更懂得運用化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從而有利于培養化學思想。
建立結構化知識體系,除了促進初中化學教學外,還必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歸納總結新的化學課程框架。學生能利用掌握的知識和完成的實驗,聯系實際,加以類比,充分開拓認識視角,聯系實際,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類似現象。此外,他們要懂得舉一反三,也要靈活多樣,發揮創造性,使化學知識會變得簡單、趣味和實際。
比如:化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使用暖寶寶中的材料,做鐵的銹蝕實驗,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一旁引導,研究鐵的銹蝕過程,為幫助他們進一步的認識鐵的腐蝕,特別設計課題如“碳粉的作用,食鹽的作用,反應過程中能量的變化等”,讓學生們做好化學筆記,并對材料的宏觀、微觀情況進行比較、研究,這樣也更能訓練學生的化學邏輯思維。這是建構化學知識體系的一種途徑,培養其化學思維、基本知識的能力,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探知欲。
結束語
綜上所述,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應該做好化學原理、基本知識教學,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并精心設置各種化學問題,創造化學教學情境,從而帶動學生們投身到學習之中,在進行化學實驗的過程中應多讓學生們動手實踐,并做好記錄,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把所學知識充分運用于實踐之中,并進行化學認識轉化,把抽象化理解轉化成為理性認識,形成熱愛思考的良好習慣,這樣可以幫助培養知識框架,培養化學問題處理能力,在結構化認識的學習過程中建立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學科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洪芹.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優化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17).
[2]劉勇.淺談優化初中化學教學的方法[J].讀與寫·上旬刊,2017(7).
[3]卡的爾·艾克木.淺談初中化學教學優化對策[J].魅力中國,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