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新技術的運用與融合,短視頻以超越傳統的形態滲透進各行各業,迎來新的發展紅利。面對用戶的可視化需求,短視頻將在場景、生產、互動、形態四個方面迎來新一輪挑戰?;诖?,本文試圖從這四個方面,深入探討短視頻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短視頻;存量競爭;分發;內容消費;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079-03
2022年,短視頻行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新技術的探索與應用,為短視頻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礎,快速迭代的智能終端設備和軟件,拓展了其內容制作的深度和廣度。隨著傳感器數據的收集和可視化的普及,短視頻內容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信息來源。依托技術集成萬物數據,短視頻成為最受大眾歡迎的可視化呈現方式,其借助各種傳感器生成各種網絡數據和視頻,幫助人們感知世界。同時,運用5G和AI技術打造高清慢直播和多視角直播,極大地滿足了用戶的可視化需求,拓寬了短視頻創作在互動方式和場景選擇上的發展空間,助力其超越傳統形態并滲透進各行各業,迎來新的發展紅利。
一、新場景:內容消費走向泛在化
IOT、5G、AI的融合,使網絡視頻消費場景智能化、多樣化的趨勢愈加明顯。在此趨勢下,短視頻的信息采集和播放終端隨之擴大。借助“萬物連接+萬物智能”的泛智能終端體系,推動短視頻的內容消費場景走向多元化,打破屏幕限制,或將給用戶帶來顛覆性的使用體驗。
(一)智能采集:智能眼鏡化身“隱形大腦”
當前,在公共資訊短視頻的傳播中,監控攝像頭的視頻采集已成為重要的信息源頭,全天候在場,實現多數公共場所的覆蓋[1]。
未來,更多設備終端將通過5G網絡和物聯網接入應用,逐步增強短視頻的信息采集力。短視頻的拍攝采集將不再局限于攝像機、相機、手機等傳統設備,而將迎來以智能眼鏡等為代表的新的移動采集終端的出現,拍攝采集將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此前,美國發布了一款能使數字增強現實內容與真實世界物體實現交互的AR眼鏡。通過AR眼鏡,視頻可隨時隨地收集和分享至網絡。可見,智能眼鏡或將成為人類的智能助手,通過一系列微型零件充當“隱形大腦”。
(二)智能家居:融合傳感網絡,搭建萬能場景
未來,通過大數據和終端設備連接人與物,視頻的播放終端可從電腦、手機、平板,拓展到各種智能家居上。5G技術讓智能家居實現了更快的網速、更低的延遲和更多設備的接入,讓智能家居成為新的播放終端,從而實現視頻播放的移動化和場景化。簡單地說,各種電器的屏幕都可能成為短視頻的接收終端。傳統固定屏幕的概念將日漸淡化,短視頻內容甚至可以通過VR、AR等技術飄浮在空間里,或出現在墻壁、桌面、地板等物體上[2]。日本就研發過一款智能投影燈,連接網絡后,可將電視節目、電影、網絡視頻投屏到墻面、玻璃上。
總之,智能家居的發展將給視頻的播放終端提供更多選擇和使用場景,創造更完整的生態鏈群。
(三)智能車載屏:下一個萬物互聯的入口
新的移動終端——智能車載屏,極可能成為下一個萬物互聯的入口。在車與人的信息交互中,方向盤不再是唯一的控制工具。通過車載屏,人可以將更多細微的控制信息傳達給車輛。
目前,已有汽車品牌將游戲和視頻應用安裝至車載娛樂系統中,為車主提供車上聯網游戲、娛樂視頻播放服務,車主甚至可以在車載屏上刷彈幕。在此趨勢下,短視頻承載的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融合,將逐漸在大眾生活中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移動增強現實世界。
二、新生產:智能化生產力增強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日趨成熟,短視頻在生產、分發、審核環節的智能化水平將進一步增強。人工智能具有大數據驅動的知識學習、群體集成、智能自主等優勢,能有效解決高效剪輯、精準分發、智能把關等短視頻行業的痛點。
(一)AI生成,迎接大規模專業化生產時代
語音識別、圖像分析、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有效減少了傳統視頻剪輯中對素材初篩、整理、成片等煩瑣的工序。借力技術對素材進行標簽化、結構化處理,一定程度縮減了剪輯時間,提高了剪輯效率。同時,這一自動化程序降低了視頻制作的技術門檻。
未來,播放器、視頻網站、音像制作企業等基于自身海量的、結構化的素材數據庫,不僅能實現短視頻的自動化、規?;a,還能通過開放版權內容素材庫和自動化創作能力,為上游生產端提供大量數字化資源。
例如,新華社上線的智能系統,根據上傳的新聞稿可自動生成由AI播報的新聞視頻;騰訊新聞的智能系統,可自動進行文本縮略、語音生成和視頻素材生成,3分鐘內合成短視頻,日均效率可達5000~7000條;電影《Morgan》的預告片,正是人工智能技術基于100部經典恐怖電影的深度學習,基于成片制作而成[3]。
隨著智能工具被應用于具體化制作場景,短視頻工具普及化、簡單化、易用化將成為一種趨勢。不僅能突破創作效率和質量的瓶頸,還能改變當前短視頻“頭部效應”明顯的創作者生態格局,迎來大規模的專業化時代。
(二)AI推薦,實現千人千面分發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建立的用戶和內容的匹配機制,能夠將內容更精準地呈現給用戶,實現去中心化的內容推薦,提高內容分發效率。
在短視頻領域,用戶觀看視頻的完成度與平均觀看時長的比較、觀看時是否倍速播放、是否多次觀看等指標,是衡量用戶對視頻的喜好程度的重要參考要素。
AI個性化推薦算法,既能挖掘冷門內容,避免兩極分化的“馬太效應”,為創作者找到屬于自身的長尾用戶,又有助于平臺運營時進行科學分類,精細化管理各類用戶群體。
(三)AI審核,打破人工掣肘
人工智能審核的優勢在于學習速度快、效率高、存儲量大、不會疲倦。足量、多元化、與實證相似的學習樣本,配合合適機器學習的算法,就能在統一標準下,高效完成視頻內容識別、過濾等任務。96F35462-F3BA-4180-9438-17F9414549F5
“智能在前,人工在后”模式,是當前AI審核短視頻的通用方式。通過人工智能模型識別視頻畫面,審核作品是否含有不適宜發布的內容。不過,機器執行的標準相對簡單,并不能過濾掉所有違規視頻,因此在人工審核環節,審核師將抽取視頻的關鍵幀,清查變相包含敏感內容的視頻。
總體來看,計算機的視覺運用、云計算、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等一定程度打破人工掣肘,使短視頻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成為行業新的藍海。
三、新互動:交互深入創制環節
新型互動視頻可讓用戶參與到影視作品的制作中,根據用戶的不同選擇改變劇情的發展方向。相較傳統視頻,其高參與度、沉浸式體驗、新穎性等特點,徹底顛覆了用戶的觀看習慣,為其帶來全新體驗。
如今,在互動視頻和短視頻形態結合下,已經生產出專業化的互動短劇、互動綜藝、UGC互動短視頻等。相較長視頻,短視頻的體量小、時長短,添加互動元素的試錯成本更低,同時也更符合大眾碎片化內容消費習慣,在互動環節的融合程度更高。
(一)從發彈幕到生產互動
在互動視頻中,用戶可根據自身喜好改變故事情節走向。這無疑更貼合個性化時代下受眾參與內容生產的心理需求。并且,這種多視角體驗能夠幫助用戶多角度、全方位加深對視頻內容的理解,顛覆傳統的單向點贊、評論、轉發、發彈幕等內容消費環節的互動體驗,通過劇情參與的沉浸式體驗,重新定義短視頻時代的生產互動形態。
(二)從傳播到轉化
創新的內容營銷方式,是互動短視頻的突出特點。例如,在騰訊推出的《創造營》系列選秀節目中,用戶的助力方式包括利用現成模板,為選手制作互動助力視頻,或通過互動視頻進行交互,增加偶像養成體驗[4]。
此外,商業化也是為互動短視頻的發力點。當前,主流的直播帶貨視頻的時間通常相對固定,且時長很長,而短視頻帶貨缺乏實時的互動性。若能結合二者的優勢,就能打造出體驗感更好的互動型帶貨視頻。
短視頻充分強調互動性,既能提升用戶體驗感,又能為商業營銷的創新提供更多可能。
(三)從娛樂走向專業
互動視頻的敘事方式與游戲敘事天然適配。但值得注意的是,互動視頻與互動游戲的邊界始終存在,即互動視頻的“互動”目的是為視頻內容提供服務。隨著互動短視頻的發展,影視、綜藝、搞笑等泛娛樂的垂類已經落地,知識功能型的藍海垂類有望得到進一步應用。
如中國日報網聯合騰訊推出的《全國兩會,人大代表陳靜建議新增七夕為法定節日,你怎么看?》、人民網聯合微視推出的《預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等互動短視頻,均通過趣味性的互動形式吸引用戶關注,增強用戶體驗,從而達到普法宣傳、知識科普的目的。
四、新形態:沉浸式和超高清的體驗升級
從互聯網發展歷史看,硬件設備和軟件技術的每一次創新迭代,都引發了數字文化產業的變革,推動了短視頻內容體驗升級。
(一)打破虛擬現實邊界
VR與短視頻內容形態的結合,賦予用戶空間交互的全方位體驗,打破虛擬現實邊界,帶來全新的臨場感體驗。目前,VR的呈現方式對終端設備的依賴較強。從VR全景視頻的主要形式看,通過三維建模技術模擬和搭建現實場景,賦予VR全景3D視頻互動功能,這種情況多用于高成本的游戲制作,普及范圍小,且體驗價格不菲。而VR全景2D視頻則是先使用VR攝像機進行拍攝,再利用后期軟件拼接成一個球狀的全景視頻,最后通過專業的設備和播放器展示內容,給用戶提供虛擬體驗[5]。相較而言,VR全景2D視頻的制作成本更低、市場范圍更廣,迎合了短視頻規?;瘧玫内厔荩乾F階段短視頻適宜的發展方向。隨著VR終端普及和5G網絡進一步優化,“VR+短視頻”有望為用戶帶來更加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
(二)超高清視頻和多視角直播,釋放內容消費力
5G具有高速度、低延時等數據傳播特點,且具有主動緩存的功能,可有效地提高網絡在高峰時間容量和內容傳遞延遲方面的性能,為用戶提供超高清視頻(UHD)及超高清直播的觀看體驗,充分釋放內容消費潛力。艾瑞調研報告顯示,“以更高的畫質或音質觀看視頻內容”已成為78.5%的VIP用戶最看重的會員權益。
如今,4K/8K超高清視頻制作技術日趨成熟,終端設備也已開始量產。隨著軟硬件設施不斷完善,未來消費者可通過多種終端觀看或錄制超高清短視頻。并且,在短視頻與直播功能跨界融合的場景下,超高清視頻將更廣泛地應用于大型賽事等直播領域,為用戶帶來超高清、沉浸式的直播體驗。例如,由央視頻推出的無剪輯、無解說、無音樂的“與疫情賽跑”系列慢直播,通過5G信號和4K/8K等技術,全景直擊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過程,“云監工”引爆網絡,成為現象級傳播案例。
此外,目前大多數視頻終端都已推出個性化的直播視角,在演唱會、選秀、樂隊表演等節目中,用戶可自由選擇觀看自己感興趣的偶像的“單人直拍”,滿足用戶個性化的娛樂需求。
(三)從分發一切到內容即入口
在5G等技術支持下,視頻將成為未來主流的內容形態,游戲將憑借自身娛樂特性,打破終端下載限制,以“短視頻語言”的方式呈現,將短視頻內容變為網絡游戲入口,使“即看即玩”成為可能。
也就是說,5G等技術的加持將給游戲產業帶來新的變革,未來將實現任何終端、任何地點都可以操作任何游戲的愿景。游戲不再需要單獨的應用與終端設備,而是成為如微信小程序一樣的生態運營方式。
五、結語
技術的進步往往帶來兩面性影響,新興技術在推動短視頻行業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爭議和思考。
5G網絡環境下,短視頻產品劇增,假冒低質、侵犯版權的違規視頻屢見不鮮,給相關審核監管帶來巨大挑戰和壓力,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監管成本。并且,伴隨新技術應用的快速迭代,借助人工智能深度合成視頻、音頻的AI合成媒體(Deepfake)引發諸多爭議。這其中,惡意的虛假信息形式多元且逼真,在碎片化時間里很難被理性思辨和認真求證,沖擊著人們“眼見為實”的慣有認知,挑戰互聯網的真實性邊界。隨著信息采集入口越來越多元,用戶隱私暴露的風險也將越來越高。
針對上述問題,既要借助技術對視頻內容進行智能信息檢測,幫助審核違法違規內容,又要加強源頭治理,即視頻內容發布者應對視頻內容的合成性質做好標記。此外,還要通過安全算法對視頻數據進行加密,實現安全訪問控制,減少網絡隱私攻擊行為的發生,盡可能確保視頻內容隱私安全。
總之,作為短視頻產品的開發者,企業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無論是產品開發還是企業理念,都應樹立“科技向善”的產品理念和發展理念,以技術為工具,協同各方營造向上向善的內容生態環境,推動技術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 彭蘭.短視頻:視頻生產力的“轉基因”與再培育[J].新聞界,2019(1):34-43.
[2] 彭蘭.萬物皆媒:新一輪技術驅動的泛媒化趨勢[J].編輯之友,2016(3):5-10.
[3] 佚名. Watson要進軍好萊塢了?!它為《Morgan》制作了第一部認知電影預告片!|推廣[EB/OL].搜狐,https://www.sohu.com/ a/121865183_320672,2016-12-17.
[4] 微視推新版加碼互動視頻為《創造營2019》助力[EB/OL].騰訊科技,https://tech.qq.com/a/20190411/005111.htm,2019-04-11.
[5] 劉暢.低成本VR全景視頻的制作與應用[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0,36(1):74-78.
作者簡介?楊笑,碩士,主任記者,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96F35462-F3BA-4180-9438-17F9414549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