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爾俊 邵學新
摘要:新聞創優一直是各級新聞媒體競爭的關鍵載體和提高日常新聞質量的有效途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就新聞創優來說,縣級融媒體受到題材局限、形式單一、人才匱乏等影響,資源稟賦相對薄弱,精品意識稍顯欠缺,同時,還受到中央媒體、省及地市媒體和各類新媒體、自媒體的強勢擠壓。在夾縫中生存的縣級融媒體,究竟該如何立足區域實際,在激烈的競爭中沖出重圍,讓作品“出圈”呢?文章從踐行新聞“四力”思想的角度,結合近年來作者在上海市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創新創優的具體實踐,深入剖析如何更好地深耕本土化的特有資源、挖掘接地氣的特色文化、導入內容生產創作,并生動地講好故事。旨在探索思考縣級融媒體新聞節目創優的應對之策,讓新聞作品更富時代性、更有實效性。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新聞創優;“四力”;深耕本土化;彰顯特色;首創案例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103-04
一、縣級融媒體新聞創優策略的探索價值
(一)可以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作為引導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是黨的政策上傳下達的重要通道,是黨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同時也是加強網絡風險防范的重要陣地。新聞創優工作,在筑牢思想輿論工作底盤層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二)可以提升縣級融媒體中心傳播質量
新聞創優是新聞單位出精品、提素質、強隊伍的重要抓手,是推進新聞采編人員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增強節目競爭軟實力的強大引擎,不但可以激發新聞工作者互相“比學趕超、創先爭優”,還能促進團隊綜合業務水平提升,在各級各類新聞創優評獎中獲得“一席之地”,為新聞作品“破圈”,抵達人心,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提供強大的支撐。
(三)可以強化“四力”,提升政治素養
“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求。這句話內涵十分豐富,落腳點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夯實基礎、提升能力、以結果為導向,而出發點、路徑則具體可操作,可以說,這是新形勢下新聞工作者打造精品節目的工作指南。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落實‘四向四做’,踐行‘四力’要求”[2],這是中國記協在總結多年評獎經驗時提出的第一條總體導向和標準。因此,要想在新聞創優大比拼中脫穎而出,必須將增強“四力”作為創新創優的重要抓手,作為能打勝仗的方法路徑,自覺主動地在差距中找不足、在短板中強弱項,力爭在融合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突破,推動新聞創優工作不斷強起來,更好地適應和跟上時代的變化、實踐的發展、人民的期待。
二、錘煉扎實“腳力”,深入基層一線“接地氣”“抓活魚”
(一)好腳力使人走得正、走得實、走得穩。
“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在哪里?只有用“腳力”才能找到。在抵達現場的路上,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才能與時代同頻共振,腳下沾泥土,筆下方現真情。腳力到位,才有源源不斷的靈感迸發。這是新聞實踐的“硬核”方法、“硬核”路徑。
以問題為導向,走進基層一線、田間地頭、新聞現場,獲取一手信息,才能更好地摸清底數,把握形勢,生動反映各領域、各行業、各部門的實際情況,發現許多有價值的新情況、新問題、新事物,從而找準工作坐標和目標定位,助力發展,推動工作。
(二)以足踐之,讓報道更扎實
舉例來說,2020年8月28日,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創作的廣播長消息《從“特斯拉速度”到“長三角速度”,看浦東的示范效應》獲得上海新聞獎,并被報送推薦中國新聞獎。
這篇新聞以江浙兩地企業復制浦東新區特斯拉公司快速拿到開工許可,迅速落地浦東的經驗為由頭,采用倒敘的方法,先從“特斯拉速度”的制度創新方法和效果說起,再以實際案例展現其逐步常態化成為“浦東速度”“上海速度”,進而復制推廣到長三角地區,成為“長三角速度”。
根據相關評委的評語介紹,這篇報道首先體現出了記者的“腳力”。新聞發生后,記者第一時間驅車近兩小時,在臨港新片區獨家采訪到了特斯拉公司全球副總裁,這也得益于記者未雨綢繆的長期保持溝通、聯絡。采訪完特斯拉公司,記者又馬不停蹄,趕往江浙兩省采訪相關企業,并采訪到了江蘇省發改委負責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工作的相關官員,總行程超過1000公里,使采訪扎實豐富,既有最先受益企業的聲音,又有兄弟省市受益企業的同氣相連,還有制度創新等職能部門的相關官員的進一步詮釋,生動反映了改革部門和企業百姓的心聲,為“浦東經驗”復制推廣的顯著成效由衷點贊。
而從更深層次、更高層面來說,“腳力”另有一種含義,即你站在哪里,方位就在哪里,你的方位就代表你的觀點立場乃至政治立場。該作品的整體脈絡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浦東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更好發揮龍頭輻射作用”[3]。這正是旗幟鮮明,保持政治立場的體現。報道播出后,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得到了三省一市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充分肯定。
三、練就敏銳“眼力”,勇當時代船頭的“瞭望者”
(一)好眼力,使人看得見、看得準、看得遠
復雜多變的新聞場、輿論場中,眾聲喧嘩,眾說紛紜,如何發揮主流媒體舉旗定向、引領時代的作用,彰顯專業與理性的力量?有一副好的“眼力”至關重要,這個“眼力”不是生活中簡單的待人接物的“眼力見”,而是通過現場采訪、傾聽多方聲音對新聞事實的發現力和辨別力,迅速找準切入點、細節點。
記者2016年11月21日采寫的電視長消息《總理點贊“雙隨機”監管模式,明年將全國推廣》,先后榮獲上海新聞獎等市級以上獎項。
作為縣級融媒體記者,報道這一類型題材本身并無優勢,但記者發現一個細節:當天,李克強總理為上海自貿區啟動了一次“雙隨機”抽查,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記者通過李克強總理的現場聲,被抽查的企業相關負責人及市場監管局執法干部的采訪,道出了這一創新監管模式背后的大意義——營造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減輕企業負擔,減少權力尋租,倒逼政府職能由重審批向重監管轉變。在總理隨機抽取被檢查企業后,記者還跟著執法干部去這些食品生產企業,現場了解“雙隨機”抽查流程、企業感受等,以具體的案例彰顯這項改革的新時代意義。
(二)以眼辨之,可以明是非、知得失、尋規律、看本質
表面現象,人人可見,關鍵是要從表象看到本質;一般問題,人人可見,關鍵是要從一般中發現規律。見人之所見是基礎,見人之所未見或不能見則是更強的本領。練就這樣的“眼力”,需要新聞工作者首先高度關注身邊亮點、社會熱點、制度堵點、民生焦點等,多維度、多角度探究問題背后的根源所在;其次要結合實際,觀察細節;最后要提高識見,從上帝視角去俯瞰,從大局角度去分析,從歷史維度去比較,突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障礙,使新聞報道既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又能夠達到立足本土、觀照中國的大格局。正如古人所說:“不謀萬事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四、激發豐富“腦力”,練就長于深刻分析的“新聞腦”
(一)好腦力,使人想得全、想得細、想得透
激發豐富“腦力”,只有“多想”才能激活“腦力”,寫出好的文章。很多新聞工作者在談到自己寫作思路時會提到自己在睡覺前、吃飯甚至散步都在想、在構思。好的文章,正是在經過這樣的反復推敲和打磨之后,搭建起了文章的框架,充實了內容,構建起了聯系,才能引發受眾共鳴,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精品之作。
(二)以點帶面,由表入里
2018年4月11日,在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播出的電視長消息《一張施工許可證辦理的“自貿區速度”》,榮獲第28屆上海新聞獎,這篇新聞就是兼具思想深度和價值密度的實踐案例。
施工許可證辦理,看起來點很小,但卻是國際上衡量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重要指標之一。中國的平均辦理時間需247天,被世界銀行列為中國排名最靠后的營商指標。但因為涉及安全、土地等敏感因素,過去,沒有哪個地方政府敢于在這方面有所突破。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在全國率先推行企業投資建設項目審批改革。改革后的首張施工許可證辦理時間,比原先縮短了近半年。
記者沒有僅僅報道表面所看到的“開工速度”的變化,而是挖掘變化背后的故事和系統集成的改革路徑、方法。通過實地走訪率先“嘗鮮”改革的企業,了解企業的真實感受,反映出企業以往在申辦施工許可證過程中時間成本大、辦證繁、負擔重等相對集中的問題,立體展現了這一改革在及時解決企業難點、痛點問題上所起到的作用。
而改革的背后,凸顯的是政府“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和系統集成的改革突破。記者在整篇報道中,用三個小標題分段展開論證,分別是《一網通辦:“互聯網+政務服務”促進高效互聯》《網上督辦:監管者也有人監督》《改革目標:對標國際最高標準 最好水平》,使自貿區的“開工速度”超過英、美等發達國家水平。每一段落都通過首個案例加采訪的創新形式,串聯式、遞進式、系統性挖掘其內涵,體現出一定的新聞前瞻意識。
五、匯聚奮進“筆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受眾
(一)好筆力,使人寫得好、拍得美、傳得開
無論是“腳力”“眼力”,還是“腦力”,最終還得通過“筆力”來表達和呈現,采訪時走過的天南地北、鏡頭下的千山萬水、日積月累的素材搜集乃至靈感尋覓,如何化作一幅疏密得當、濃淡相宜的“富春山居圖”呢?這考驗的還是“筆力”,它是新聞工作者的一項基本功,也是一種聚“四力”于一體的綜合實踐能力。
例如,2017年3月14日,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報道的電視短消息《全國首張“一企一證”今天在上海自貿區誕生》先后榮獲上海新聞獎二等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提名獎。
這篇報道僅有492字,上海新聞獎的評委們在評審時注意到,在短短1分27秒的新聞報道中,囊括了頒證現場畫面、不同行業的受益企業實地采訪以及國家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的印證。評委在點評時認為,該篇報道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結構精巧,通俗曉暢地詮釋出全國首張“一企一證”在上海自貿區誕生帶來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體現出了記者的“筆力”。有評委指出,當天滬上各大中央級媒體和市級媒體都報道了這一新聞,但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局限于頒證儀式現場進行報道,沒有前往受益企業,挖掘這一首創性改革背后的新時代內涵。
(二)善于“群眾化表達”,善用“年輕態語言”
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在“互聯網+”的發展環境下,主流媒體應對主動積極“觸網”,學會易于傳播、帶有“網感”的語言,深入了解市民、居民的所思所盼,用換位思考的“群眾化表達”,用朝氣蓬勃的“年輕態語言”,充分運用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現場視頻等元素進行表達,讓新聞報道更接地氣、聚人氣,更有情感、有溫度?!肮P力”的溫度取決于作者心中的熱度,作者創作沒有感情,自然無法感染讀者,只有傾注情感寫群眾所喜所盼,才能凝聚起奮進的正能量。
練就“筆力”是一個漫長煎熬的過程,要求我們沉心靜氣,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六、找準自身坐標定位,本土元素彰顯特色
(一)找準自身坐標定位,差異化找選題
作為縣級融媒體記者,應當明晰自身所在區域的獨特優勢。記者所在的浦東新區,是上海16個區之一。地區生產總值從1990年的60.24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45萬億元,以占上海市1/5的面積、1/4的人口,貢獻了1/3的GDP,同時,浦東是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承載地,因此也成為許多首創改革的誕生地、創新發展的排頭兵。30多年來,浦東創造了許多個“全國第一”,特別是2013年9月29日成立全國首個自貿區以來,“第一”的產出頻率進一步提高,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證照分離等眾多首創的制度創新措施在這里生根發芽,并復制推廣到全國各地。
無疑,“首創”這一詞已成為浦東新區打造制度創新策源地過程中的關鍵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以首創精神啃硬骨頭、涉險灘,將當代中國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方位。無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思想,還是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的行動;無論是堅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還是確?!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無不展現出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首創精神。
(二)聚焦本土首創性改革,及時、精準,深入報道首創案例
以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報送,榮獲中國廣播電視大獎的電視長消息《全國首創 ,上海自貿區企業一證“闖天下”》為例[4],記者在標題、主持人導語、解說詞中充分體現了“本土首創”元素。
首先,在標題中直接標明這項改革是“全國首創”;其次,在主持人導語中說明這是改革后浦東發出的“全國首批‘行業綜合許可證’”;最后在新聞解說詞中進一步體現的同時,又闡明這項改革看似簡單,其實困難重重。首要的就是突破現有法律,其所涉及的審批流程在上海市及全國層面還沒有法律依據,為此,浦東新區運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授權,通過了關于“一業一證”改革的決定,為改革保駕護航,體現了法治政府的思維,這也是“全國人大系統首個”。
聚焦一個地區的首創性改革,不是為了說明“風景這邊獨好”,而是為全國各地的改革攻堅提供新鮮經驗和實踐樣本,從國際傳播的角度講,也是為了讓意識形態領域的主流媒體講好當地創新故事,更好地傳遞“中國聲音”,讓世界看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展的“中國速度”,彰顯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中國決心”。
七、找準新聞切入點,“一粒沙里見世界”
(一)“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重大題材的報道,要避免面面俱到,什么都要,往往什么都抓不住,說不好,應當學會從大局著眼、小處著手。因此,找準了一個切入點,就是抓住了一條“活魚”。小中見大,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小切口,大主題。一個宏大的主題,往往使我們顯得無力用鏡頭和筆來表現,看上去無從下手,實踐中,我們無法表現它的全盤,但可以通過其中的一角、一點來體現整體的狀況和精神面貌。
第二,小人物,大境界。小人物可以是助人為樂不留姓名的張三李四,可以是身殘志堅開拓創新的小王小黃,也可以是艱苦創業,帶動村民致富的養殖大戶。他們的事跡,不一定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點點滴滴的小事;他們的話語,不一定有豪言壯語的誓言,只有樸素踏實的行動。但小人物往往是最基層的實干家,是百姓心中的好人,也是最可參照的身邊典型。從平凡人物的生活與故事中,找到閃光點與不凡之處加以褒揚,并與社會大主題和時代大背景相連接,折射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這將使新聞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親和力。
第三,小數字,大變化。要善于在共性題材中尋找獨特個性,在司空見慣中看出問題癥結,要讓“老樹開新花”,就要舊中見新、獨辟蹊徑,巧妙地“穿針引線”,把過去的狀況和今天的現實聯系起來,在新與舊的對比中發現新聞點。
(二)擁抱新技術,轉變舊思維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強化媒體與受眾的連接”[5]。這表明,在全媒體時代,在堅持守正創新、角度新穎的同時,還要善于把技術、內容、形態有機結合起來,創作出體現融合發展的高水平作品,以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努力形成與新媒體時代相適應的新聞品格和新聞力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為過度追求制作的精致、技術的創新,而忽略了新聞作品本身應有的時效性和思想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6]。
因此,只有切實踐行“四力”,認清內容為王與手段創新之間的辯證關系,讓內容、技術、形態渾然一體,才能創作出受眾認可的精品力作。
八、結語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必然要求。在“萬物皆媒”的新媒體時代,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創優作品要在信息海洋中成為一朵朵跳躍在潮頭之上的浪花,要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理念之基,把做好輿論導向、圍繞中心工作、體現區域特色、講好百姓故事、反映時代變化作為新聞創優的使命與價值所在,與此同時,在傳播及時度、新聞角度、內容豐富度、觀點深刻度這四個維度上,創新方式,把握“時度效”,巧用光與影,記錄聲和色,不負晨與昏,力爭在各種新聞評優活動中突圍而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001)
[2] 何運平.踏著脫貧攻堅戰的鼓點:第26屆至29屆中國新聞獎獲獎扶貧新聞作品選題及構思分析[J].新聞戰線,2019(22):48-50.
[3] (受權發布)習近平: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EB/OL].上海:新華社,http://www.xinhuanet.com/2020-11/12/ c_1126732554.htm,2020-11-12.
[4]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中國廣播電視大獎2019—2020年度廣播電視節目獎評選結果的通知[EB/OL].國家廣播電視總局,http://www.nrta.gov.cn/art/2021/11/29/art_113_58724.html,2021-11-29.
[5]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EB/OL].新華網,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 content_5547310.htm,2020-09-26.
[6] 曹智,欒建強,李宣良.習近平視察解放軍報社[EB/OL].北京: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6/c_1117588434. htm,2015-12-26.
作者簡介?嚴爾俊,本科,記者,上海市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采訪部主任,研究方向:新聞學。?邵學新,本科,高級編輯,上海市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黨委書記,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