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強勢崛起,出版融合發展成為傳統出版轉型的重要趨勢。近年來,全國各類出版機構日益認識到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從數字技術應用,到數字傳播體系構建,再到融合出版品牌打造,不斷推動出版融合發展走深走實。文章從政策支持力度、融合規模和先進技術應用三方面分析出版融合發展的現狀。研究發現,學術期刊作為傳播學術研究成果、提供知識服務的重要共享平臺,推動出版融合發展也是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重點任務。但在推動進程中,學術期刊仍然面臨著運營、技術、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戰。在此基礎上,文章從堅持內容導向為主、堅持技術引領為要、堅持創新管理為本三方面,提出學術期刊更好推動出版融合發展的應對思路。旨在加強學術期刊建設,推動主力軍進入主戰場,鞏固數字時代出版發展主陣地。
關鍵詞:出版融合;學術期刊;數字化;挑戰;思路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239-03
出版融合發展是出版業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隨著數字技術的更新迭代,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出版融合發展也成為傳統出版轉型的重要趨勢。自《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以來,全國各類出版機構日益認識到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從數字技術應用,到數字傳播體系構建,再到融合出版品牌打造,不斷推動出版融合發展走深走實。
一、出版融合發展現狀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第一,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是出版融合發展的強大動力。自2014年中央部署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以來,在考察新聞單位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就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媒體融合、出版融合成為媒體界、出版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第二,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推動出版融合向縱深發展?!笆奈濉币巹澨岢觥巴七M媒體深度融合”。為落實規劃要求,2021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啟動實施了“出版融合發展工程”,旨在引導出版業大力實施數字化戰略,推進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深度融合發展。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分別印發了《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系統性提出了“出版融合發展工程”“出版融合發展重點工程項目”,相互形成支撐,對進一步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作出了全面安排和重點布局。此外,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國家出版基金、文化金融扶持計劃、新聞出版業轉型升級重大項目等,均加大了對出版融合發展項目的支持力度。
(二)出版融合規模持續擴大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高速進步,加速了數字經濟的發展。新興出版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傳統媒體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出版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快了融合發展的步伐,整體收入規模持續擴大。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歷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2016—2020年,數字出版產業收入由5720.85億元增長至11781.67億元,年平均增長約19.8%。其中,電子書、互聯網期刊、數字報紙整體收入由78.5億元增長至94.03億元,年平均增長約4.6%,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由此可見,融合發展穩步推進,但增速相對其他新興出版領域較為緩慢。
各大型出版機構將融合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在出版融合的理念、內容、技術、模式、機制、產品與品牌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實踐。積極構建適應融合發展的管理體制和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出版內容質量,豐富出版產品形態,提升移動傳播效率,擴大主流媒體影響力,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開拓融合發展路徑,致力于打造具有競爭力和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三)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
隨著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蓬勃發展,許多傳統媒體早已認識到技術驅動的意義,不斷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網絡及新興媒體的新技術新應用引領和推動出版融合發展。無論是在“策、采、編、發”的生產流程中,還是在“報、刊、網、端、微、屏”的分發過程中,融合發展都更加緊密、更加深入。通過對新技術新平臺的綜合運用,實現了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聽、可視,滿足用戶在內容獲取上多元化、細分化的需求。2019年11月,科技部批準建設媒體融合與傳播、傳播內容認知、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等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強化科技支撐。
2022年4月,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媒體研究院與新浪AI媒體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智能媒體發展報告(2021—2022)》,認為我國已步入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2.0時期,邁向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于一體的全周期升級。智能媒體被廣泛應用,推動“智媒+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和“智媒+千行萬業”服務創新。智能媒體前沿技術集中亮相北京冬奧會,云轉播、AI手語主播、數字分身等應用彰顯了智能媒體的無限潛能[1]。
二、出版融合發展下學術期刊面臨的挑戰
《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錨定出版強國建設目標,到“十四五”時期末,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在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中,也提出加快融合發展是學術期刊出版重點任務之一[2]。但綜合分析,學術期刊在推動融合發展的進程中,仍然面臨著運營、資金、技術及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戰。
(一)運營模式轉變的挑戰
學術期刊是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不擅長新媒體運營,在其運營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穩定而成熟的投稿、審稿、編輯、印刷和出版流程,以及嚴謹的審校制度。這種傳統的運營模式保證了學術期刊的質量,但相較于新媒體的運營和傳播,存在周期長、效率低、受眾少等問題。同時,由于數字閱讀的快速普及,傳統傳播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大眾數字化、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學術期刊在出版融合建設中受到的關注度較低,影響力因受新媒體沖擊而有所下降。雖然學術期刊在轉型過程中對新媒體平臺、新傳播模式進行了探索,但能夠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全面融合發展的非常少,大部分依然流于形式或處于初級階段,實際上的使用率不高,并未實現真正的融合,其運營模式和傳播方式的轉變依然面臨較大挑戰。
(二)技術應用不足的挑戰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AR、VR等技術在出版中的深化應用和逐步推廣,無論是出版流程、內容產品、傳播方式,還是出版單位對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和運用能力,都得到了拓展或提高,并且加快發展了移動閱讀、在線教育、知識服務、按需印刷、電子商務等新業態。
然而,總體上來說,學術期刊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對網絡技術、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相對不足。大部分學術期刊尚未建立數字化采編系統,仍然采用傳統的投稿、審稿、編輯和出版流程,有時可能存在溝通不暢、效率不高等問題。很多學術期刊也缺少作者庫、讀者庫等數據庫,無法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各種數據進行需求分析和資源管理。雖然有很多學術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啟用了微博、微信等新的傳播媒介,與各種數字資源平臺合作,但在內容上更多是將紙質期刊電子化,經常還存在滯后性,創新內容較少,無法滿足廣大讀者、用戶的需求。學術期刊普遍對數字技術和新媒體運用不足,導致其在融合發展中表現滯后。
(三)缺乏資金支持的挑戰
學術期刊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主管/主辦單位撥款、基金資助、訂閱費、數字出版費、版面費和其他經營收入。其中,很多學術期刊的主要資金來源依然是撥款,依靠全額撥款或差額撥款維持期刊日常運營。基金資助主要是政府部門、相關機構或企業對期刊的支持資金,一般需要滿足相應條件,通過申請、評審等程序,帶有獎勵性質,能獲得基金資助的期刊數量占比較小。期刊訂閱費是傳統期刊發行的主要收入,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和新媒體興起,紙質期刊訂閱量持續萎縮。數字出版是學術期刊探索數字化轉型、拓展傳播方式的重要手段,大部分學術期刊與數字資源平臺合作獲得數字版權轉讓費,但在這種合作模式中學術期刊缺乏定價權,獲得的收入十分有限。還有一些學術期刊為了彌補辦刊經費不足,收取版面費、開展廣告、組織會議及培訓等多樣化經營活動。綜合而言,學術期刊資金來源較少,整體盈利能力較弱。同時,不管是網站、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還是采編系統、數據庫的搭建與運營維護,都需要一定經費。這對本就資金不充裕的學術期刊來說,是較大的挑戰,拖慢了融合發展進程。
(四)缺失復合型人才的挑戰
出版融合發展要求學術期刊編輯具備良好的選題策劃和文字處理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互聯網、移動傳媒技術,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能夠運用數字技術對選題、作者、讀者、期刊評價指標等進行數據分析。目前,具備這些融合素養的學術期刊編輯較少。大部分編輯具有傳統編輯能力,但對新媒體技術、新媒體平臺、新媒體業務并不熟悉,無法滿足融合出版的要求。也有很多學術期刊引進了技術人才、新媒體人才,但他們往往又缺乏學術研究的專業性。復合型人才既要在相關專業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基礎,熟悉學術期刊的運行,又要具備新媒體建設和運營能力。目前極度缺乏復合型人才,嚴重影響了學術期刊的融合發展。
三、學術期刊如何更好推動出版融合發展
學術期刊是傳播學術研究成果、提供知識服務的重要共享平臺。加強學術期刊建設,推動出版融合發展,有利于推動主力軍進入主戰場,鞏固數字時代出版發展主陣地。
(一)堅持內容導向為主
首先,要從思想理念上正確認識出版融合發展。要從黨和人民事業全局的戰略高度深化對出版融合發展的認識,把握出版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明確學術期刊在出版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位置。加強學術期刊融合發展建設,用主流價值引領網上出版輿論,對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充分發揮學術期刊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內容為王”始終是學術期刊辦刊的內在要求,須立足于期刊定位和辦刊方向,圍繞出版融合發展重點工程,策劃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專業性的選題,突出期刊特色,提高學術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
最后,提高傳播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加強學術期刊編輯隊伍對網絡傳播風險的敏感性,避免意識形態領域出版事故。
(二)堅持技術引領為要
首先,搭建數字化采編系統,或利用數字資源平臺采編系統,加強數字化編審技術、印刷技術、出版技術的應用。提高投稿、審稿、印刷、出版以及互動的效率和便利度,縮短編輯、發行流程和周期,實現編輯與作者、審稿專家、讀者之間的及時溝通和無障礙交流。
其次,將期刊建設成為內容生產、傳播、交流和服務的共享平臺。在依托多樣化自媒體平臺、數字資源平臺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從最大限度方便用戶查找和使用期刊資源角度出發,形成學術產品的多元化推送模式,加強自媒體精準推送和互動。除期刊內容外,豐富自媒體發布內容,滿足用戶體驗感和參與感。
最后,優化出版人才培養,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學術期刊應根據出版融合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參考新興媒體的人才引進、考評、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復合型出版人才,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參加出版融合發展相關培訓,著力培養自身的編輯隊伍,優化編輯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
(三)堅持創新管理為本
首先,構建集約化期刊群。可發揮大型主管主辦單位資源優勢,組建期刊群,建設數字化采編平臺,有效整合專家、作者、編輯、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和讀者用戶等資源,突破期刊之間的溝通壁壘,降低融合發展成本,促進學術期刊轉型升級。
其次,加強全媒體融合發展。出版內容數字化是目前學術期刊推動融合發展的主要手段,但這只是初級階段全媒體融合、一體化發展需要堅持的發展方向。學術期刊同樣要在內容、渠道、傳播和管理方面進行全方位融合,提升學術期刊的知識傳播力和學術影響力,增強期刊與讀者用戶的黏合度,實現學術期刊的知識服務功能[3]。
最后,建立適應出版融合發展的運營機制。學術期刊應研究分析學習新興媒體、新興出版的市場化運營機制,以創新為導向,不斷拓展融合發展新模式,在保證擴大優質內容供給的基礎上,提高盈利能力。
四、結語
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出版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學術期刊必須把握新時代賦予的新方向,積極應對各種挑戰,主動適應時代創新要求,實現全方位、一體化融合發展,建成有特色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高質量知識服務共享平臺,努力打造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期刊品牌。
參考文獻:
[1] 梁宇.《中國智能媒體發展報告(2021-2022)》重磅發布 聚焦中國智能媒體創新亮點[EB/OL].中國傳媒大學白楊網,http:// www.cuc.edu.cn/2022/0408/c1761a192255/page.htm,2022-04-08.
[2] 史競男.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EB/OL].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 xinwen/2021-06/25/content_5620876.htm,2021-06-25.
[3] 艾嵐,李金霞.媒體融合視域下學術期刊全媒體出版傳播體系的構建[J].中國編輯,2021(1):62-66.
作者簡介?李蕊,碩士,編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全球化》編輯部副主任,研究方向: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