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飛
摘要: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可進一步完善幼兒園育人體系,并為幼兒普及生命形態、了解生命規律、感知生命內涵提供了保證。而建立在生命科學教育活動基礎上的生活化教學策略融入,則可進一步拓寬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范疇與路徑,為幼兒在生活現象、生活實踐、生活體驗中認識生命之內涵,獲得珍愛生命、關注生命、熱愛科學的意識培育,提供了堅實保證。基于此,為了切實提升幼兒園生命科學教育活動實效,達到讓幼兒在參與、體驗、感知中了解生命科學教育之本真的育人目標。教師在落實幼兒園生命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時,應切實加強對生活資源的開發、生活現象的借助、生活案例的整合,并將其以生活化視覺呈現至學生視域。多為其提供一些在生活中學習、感受、體驗的機會,來優化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的策略與方式,以更好助推幼兒的認知發展需要滿足。
關鍵詞:幼兒園;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生活化;策略;探究
全新《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其不僅為幼兒園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參考,而且為生活化策略的落實指明了方向。而且,建立在生活化策略基礎上的生命科學教育活動實施,不論在教學定位還是育人導向上,均無限契合了幼兒的身心特性與認知規律,其勢必更利于生命科學教育活動實效的強化與路徑的拓展。同時,因為生活素材、現象、資源、案例、活動等的助推,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的趣味性、生命力、開放性必然會得到切實保證,勢必更利于幼兒的興趣激發與潛能開掘,也必然更利于活動實效的全面增強與切實提升。因此,教師應以借助生活化策略來落實幼兒園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為導向,更具基本活動項目,做好對一些輔助性生活化活動項目的設計,生活化活動資源的開掘,并將其以多種方式、多元途徑遷移至具體教育實踐生態,對幼兒的興趣、意識、能力進行培育與激活。使孩子們在生活化策略的驅使下,站在生活的視覺、維度、領域認識生命,了解生命,獲得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素養與意識發展。
一、加強對生活化資源的挖掘,提升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的生命力
作為自然科學的分支,生命科學旨在向幼兒普及生命形態、揭示生命發展規律,來激發其探索生命的興趣。其涵蓋的范疇比較寬泛,既包含了與人體相關的生命科學知識,由涉及了與植物相關的生命科學知識。而通過對大自然、生活中各類資源的挖掘,來開展幼兒生命科學教育,則更易激發起幼兒的探索興趣,也必然更利于生命科學教育生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以深度挖掘各類生活化資源為依托,來加強對生命科學教育活動實施策略的優化與變革。為幼兒提供更多與自然交流、與生活互動的機會,讓其在生活化資源的引領下思考生命科學現象,積累基本生活經驗,為其認識、了解生命科學而注入新鮮血液。而且,幼兒對生活化資源所開展的觀察、體驗、感知等,也必然更易促進生命科學教育活動效能的強化,勢必更利于孩子們生命科學意識的慢慢建立。例如,可以生活區角為鋪墊,組織幼兒在分層種植不同蔬菜的過程中觀察、實踐,來助推生活化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的有效落實。又如,可在動物區角內組織幼兒觀察飼養烏龜、兔子、蝸牛等動物,了解其進食狀態、繁殖現象、睡眠狀態、排泄狀態等。使幼兒在生活化資源的引領下,習得生命科學經驗,獲得熱愛自然情感的培植。
二、做好對生活化媒介的利用,增強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的延展性
為了切實拉近生命科學教育活動與幼兒的距離,使其在更為豐富、多彩、形象的認知體驗中獲得生命意識與科學素養的觸發。教師應切實加強對信息技術、媒介工具、網絡素材等的利用,并結合一些基本的活動內容,來開發微課資源、創設媒介場景,為幼兒近距離了解生命科學而助力。此外,還可利用媒介工具、技術等,對發生在幼兒身邊的一些蘊含著生命科學特性的現象、案例等進行科學整合、適度加工、靈活建構,并將其順勢引入生命科學教育活動視覺,為幼兒開展調研、了解、觀察、探索提供鋪墊,讓其在接觸與感知的過程中,獲得科學方法與技能的逐步內化。例如,在以“孵蛋”為主題的生命科學教育活動中,可將小雞孵化的全過程錄制成生活化微課,組織幼兒在悉心觀察中感知生命的奇跡,了解科學的內涵。又如,在開展與“病毒”有關的生命科學教育活動中,可結合發生在幼兒身邊的疫情,制作以《一個不能溜達的春節》、《我是小戰士》等為主題生命科學教育微視頻、微繪本等,幫助幼兒理解病毒,來強化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的延展性。
三、落實對生活化平臺的搭建,確保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的實效性
幼兒生命意識、科學素養的培育,除了教師的適度指引,以及自己的深度參與外,還離不開必要性教育活動的助推。因此,教師應以切實拓寬生命科學教育路徑為導向,切實加強對與幼兒認知訴求相契合、相關聯的各類教育活動的精設與優化。可通過對家長協助作用的發揮,將與生命科學教育有關的資訊、素材、案例等發布至家園互動網站、自媒體平臺等,讓幼兒在家長的引領下接觸生活、了解自然、感受科學,來喚醒蘊含至其內心深處的生命科學意識。例如,可在以“觀察蘿卜”為主題的生命科學教育活動中,組織幼兒將家中的蘿卜帶入活動區角,觀察其形狀、顏色、大小等特性,并拿起小刀將蘿卜切開,觀察其內部顏色,品嘗其味道,來助推幼兒的生命科學意識培育。又如,在以“果汁顏色豐富多彩”的生命科學教育活動中,可倡導幼兒在家中利用橙子、葡萄、西瓜等和父母一起做果汁,借此來提升生命科學教育活動實效,助推幼兒生命科學知識體系建立與生命科學意識發展。
四、結論
總之,幼兒期孩子顯著的身心特性,使得以生活化策略為引領的生命科學教育活動開展,必然更易促進其感受生命、熱愛科學、關注自然的意識培養,且對于生命科學教育活動方式的優化、效能的強化,更具現實意義。而且,生活素材的挖掘,生活資源的借助,生活實踐的實施,必然更易激發起幼兒的探索、體驗、參與熱情,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的育人功能也自然會得到全面彰顯,勢必更利于幼兒的生命意識、科學素養鑄就。因此,教師在借助生活化策略來落實幼兒園生命科學教育活動指導時,應以預設教育目標、活動方案為鋪墊,結合幼兒認知發展所需,切實加強對輔助性生活資源、素材的開發與整合,生活活動、項目的構建與創設。將幼兒的生活實際與生命科學教育活動有機銜接、緊密融合起來,為幼兒搭建更為寬泛的探究平臺,更為多元的體驗空間,更為鮮活的認知生態,使其在生活中習得經驗,發展能力,塑造素養,為確保新時代的幼兒園生命科學教育高質量、高效能、深層次推進而注入新鮮血液,提供堅實保證。
參考文獻:
[1]高莎莎.巧用植物資源開展幼兒園生命教育的策略探討[J].好家長,2021(93):11-12.
[2]蔣含清.幼兒園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的生活化[J].幸福家庭,2021(11):151-152.
[3]王月娥.幼兒園生命科學教育活動生活化策略探究[J].學苑教育,2020(16):78-79.
[4]劉袆琳.尋生命初始之真,蘊生活趣樂之愛——基于幼兒生活的小班生命科學教育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9(2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