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興
摘 要:早在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在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兩個文件中明確規定:“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索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家國情懷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素養,而在青少年時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尤為重要,高中階段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情感態度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教學中加強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不僅符合當今的教學需求,而且對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素養;培養
一、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既有利于造就有理想有擔當的新一代青年,又能夠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學習相關史實時,教師對歷史課程相關詞匯進行解讀,并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學生將來報效祖國的堅實基礎。
(一)有助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課程內容較多,有歷史事件,也有相應的歷史人物,我們可以發現歷史規律,進而分析一些現實中的問題,將歷史中運用的各種方法運用在今天生活的諸多方面,這是中華五千年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瑰寶。家國情懷素養在近些年成為歷史的核心素養之一,我們不難發現,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隨處可見具有家國情懷的人,岳飛、屈原、文天祥等都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除講述仁人志士的愛國故事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天下為己任的理念對于培養高中生的愛國情懷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通過老師講授儒家文化,能夠增加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義深遠。深入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感,并選取有利于中華民族認同感培養的一節課,提出教學實例以供參考。總的來說,高中歷史這門課程比較有利于學生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培養,應該抓住課程優勢,通過學校日常活動和和日常的歷史課程教學來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感,以便培養適合國家現代化發展需要的人才。
(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學習歷史知識能夠培養家國情懷,而家國情懷的培養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家國情懷的培養過程中,能夠使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以自身興趣愛好學習并探索歷史事件,解讀歷史人物,剖析歷史事件背后的真相,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歷史人物愛國、愛家的真情實感,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歷史被賦予了生命。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對高中歷史教學形成良性循環,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也能夠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
(三)有助于培養高中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家國情懷意義豐富,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并內化于心對高中生來說尤為重要。高中階段的學生不僅要學習拼搏,更重要的是培育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國家的使命感,這才是青少年能夠受用一生的財富。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在歷史課堂中出現具有愛國情懷的人物、擔起時代使命的英雄時,成為這一階段學生心中了不起的人物。受到良好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時代青年,一定會在家庭中擔起自己理應承擔的責任,并在將來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千萬萬家庭的幸福美滿,就是國家的繁榮。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家國情懷素養的策略
(一)挖掘有助于家國情懷培養的課程資源
教師可以利用教材,總結歸納出一些歷史課程中富有家國情懷素養的內容,并將其融入歷史課程中。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愛國情懷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連,除此之外,高中歷史書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課程植入了家國情懷內容,對完成歷史課堂教學的課程思政有重要意義。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植入家國情懷內容,完成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思政的目標,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有著較高要求。以下論述的情境教學法,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情境創設是歷史課程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在歷史課堂中使用情境教學法,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創設情境,如妙趣橫生的歷史舞臺劇的編演、使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投放相關歷史片段等,從而使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栩栩如生。情境教學法,能夠提供環境體驗,不僅讓學生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使學生獲得參與感,更能夠讓學生們身臨其境,與歷史融為一體。學生用自身去體會、感知歷史,用心靈感悟,便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法,使學生在生動的場景中,實現知識的升華,使學生在精神上實現與歷史人物的交流。
(三)依托現有的鄉土史資源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如歷史遺跡、博物館和紀念館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鄉土史資源與教材中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導入課程之際,教師可以從鄉土史資源中選取一段故事,這樣就能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能夠更好地導入新課。講授新課時,可以將同學們熟知的歷史事件圖片、史料以及當地家喻戶曉的地區英雄融入課程中,也可以將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融入課程中,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既讓學生學習并了解鄉土史資源,也能夠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最后的練習鞏固的環節中,教師可以從地方志等史料中選取資料,通過對比分析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在課后,老師可以讓學生查閱鄉土史相關資料,了解鄉土史相關故事,在下次的歷史課堂中講給同學們聽。這能夠使學生增強對鄉土史資源的深刻認識,強化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
三、結語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不僅有助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而且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的基礎上,從歷史的角度和眼光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也必須優化歷史教學,從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入手,以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形成崇尚家國的民族信念為宗旨,真正落實推進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小霞.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J].科技資訊,2020,33(35):80-81+84.
[2]王超.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路徑[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19(05):67-70.
[3]王芳儀.家國情懷教育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融入[J].中外企業家,2017,35(06):205-206.
[4]左言琴.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8):13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