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英
摘 要: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給高中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在新課標背景下,傳統的教學觀念已不能滿足當前課堂教學需求,教師要結合信息技術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將信息技術設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缺陷,可將刻板、枯燥的文字知識轉變成生動具體的形象,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文章從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優勢進行分析,并提出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含義,從而探討信息技術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策略,希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推動高中歷史教學改革工作順利進行。
關鍵詞:高中歷史;信息技術;教學
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教育信息化。伴隨學校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智慧教室的建設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提供了學習認知工具和有效技術支持。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教師教學工具、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工具、學習方式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等方面都發生深刻變革。在教學中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營造新型的教育教學環境。
一、認知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與探究興趣
相比于高中物理、化學等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高中歷史學科理論性較強,加之教材內容承載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和學生實際生活存在較遠距離,這導致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歷史知識講解時,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其從課本文字中真切體會歷史背景、環境與情感。這就需要教師運用科學的手段與方法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激發與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與探究興趣。
(二)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
信息技術在信息資源方面的優勢決定其與高中歷史教學的深度融合能有效豐富高中歷史教學資源,增加高中歷史教學深度與廣度,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拓展思維。與此同時,信息技術能整合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將歷史學習融入學生生活中,讓歷史學習得以常態化發展,提高學生時間利用率。
二、信息技術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課前準課前準備應用信息技術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課前準備環節尤為重要,是確保課堂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前,應要求學生做好預習,結合書本內容初步理解歷史知識點,這樣可以確保教師的歷史教學任務順利進行。同時,教師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利用信息技術,對書本上的歷史內容進行補充,并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將書本上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并制作成短視頻,通過采用短視頻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進一步思考
例如,在中外歷史綱要學習時,對于“開辟新航路”這部分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前,可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分析,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對相關視頻進行綜合,然后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讓學生初步了解當時“新航路開辟”的相關內容,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相關歷史內容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自主深入探究相關歷史知識。應用信息技術可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當他們看完相關視頻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新航路開辟的意義有哪些?”“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發展有什么作用?”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僅預習了“開辟新航路”的相關內容,同時,對世界發展也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
(二)課中講解應用信息技術
目前,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現狀亟待改變,針對歷史教學改革,部分學校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不高,部分學生認為歷史課堂枯燥無味,對于歷史知識點的學習興趣也不高。那么,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去可以明顯改善目前的狀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信息技術與書本教學充分結合,一方面,可以緩解學生因歷史文字和知識的枯燥乏味而產生的厭學心理,通過新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持續保持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另一方面,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教師的束縛較多,教師的教學壓力較大,如果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工作,可有效緩解歷史教師的教學壓力。
例如,在學習“中外歷史綱要”,對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時,教師結合歷史教材初步講解工業革命的相關內容,然后,利用信息技術對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技術進行整理,通過圖片形式展示出來,保證學生可直觀地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發展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可更深層次地對工業革命進行分析。這節課的重點除了讓學生了解工業革命對世界發展的意義之外,還要分清每個國家對工業革命的態度,同時,教師可在課堂上對相關內容進行提問,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發展有著什么樣的意義?”“工業革命有幾次?”針對第二個問題,學生還能對下章節內容進行預習,幫助學生整理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有利于了解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
(三)課后復習應用信息技術
課后復習工作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一方面,通過課后復習可使學生鞏固上節課的內容,從而提升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課后復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中外歷史綱要時,對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這部分內容,在課程結束時,教師可依托多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調查,讓學生根據多媒體設備上的問題進行探討,對“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的開始時間、結束時間、重要意義等方面內容進行解答,同時,教師還可要求學生以兩人為小組進行探討,一方面可以確保答案的準確率;另一方面還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情況,這不僅是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總結,同時,也是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態,使歷史教師初步了解教學效果。通過這節課,讓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意義。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但須記住,信息技術只是手段,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千萬不能陷入“為融合而融合”的陷阱。要知道,教學理念與方法才是根本。教學中,我們要一以貫之堅持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輔以先進的技術手段,才能成就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課堂。
參考文獻:
[1]藏乃措.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0(06):129-130.
[2]詹毅,張旭楊.多媒體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0,34(01):147-149.
[3]韓玉嬌.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融合研究與實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