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華
當前俄烏戰事跌宕起伏,美國政治精英意圖借助混亂局面,拉攏歐洲聯手對付中國,而美歐戰略研究界配合美國,亦步亦趨,離間中歐關系,發起“中國是否已失去歐洲”的討論,給本已波詭云謫的國際社會蒙上更加晦暗的陰影。
4月中旬以來,美國頻繁鼓吹“美歐同氣連枝”的高調,捧掇歐洲與美國聯手應對中國的“威脅”。美國財政部長耶倫4月000日在大西洋理事會發表演說,5月17日又在“布魯塞爾經濟論壇”發表主旨演講,呼吁美歐在技術、產業與供應鏈等領域協調一致,共同排擠中俄。美國副國務卿舍曼4月率團出訪歐洲,與歐盟對外行動署商討如何協調對華政策;6月2日又向歐洲記者強調“中國一直在挑戰歐洲的安全、經濟與價值觀”,呼吁歐洲幫助美國抗衡中國。5月“美歐貿易與技術理事會”在巴黎舉行第二次會議,發出相似論調。
與此同時,美歐某些專家學者,尤其是歐洲智庫的某些專家,遙相呼應,唱衰中歐關系,甚至拋出“中國已失去歐洲”的命題。4月19日“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亞洲項目主任奧特爾發文,認為烏克蘭戰事凸顯中歐的“制度性競爭”。4月22日“墨卡托中國研究所”學者發文,對中俄互動進行發難,認為中國與中東歐已經分道揚鐮。一此后“羅馬尼亞亞太研究所”“日耳曼?馬歇·爾基金會”柏林分部等歐洲智庫都有學者發文,提出相似觀點。6月10日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江憶恩在《外交》雜志網站發文,作出“中國對歐外交已失敗”的判斷。在此輿論風潮影響下,5月底德國“政治與科學基金會”、法國“蒙田研究所”和英國4<歐洲改革中心”三家歐洲頂尖智庫聯合推出研究報告,提出“重啟”歐洲對華戰略的建議。德國也出現是否應重塑對華政策的討論。
毋庸諱言,去年初以來中、嗽關系遭遇重重阻力:《中歐投資協定》被凍結,中歐相互制裁尚未解除,歐洲議會6月7日通過的報告宣稱中國在印太地區對歐盟利益“構成威脅”。但是,中歐關系如同多棱鏡,角度與層次不同,則色彩與內涵迥異,沖突對抗的晦暗一面與良性合作的明亮一面共存。實際上,將中歐聯結在一起的結構性要素依然存在,而且相當N急固。
首先,坍經貿關系依然具有顯著的互亦性,蘊含深厚的合作潛力,這是由中歐資源稟賦的差異決定的,短期內不會改變。從2020年初開始,中國就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2021年雖然中歐不時曲焙,但中歐貿易額全年增速創下27.5%的歷史新高。過去6年,中國始終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疫情暴發后歐洲政治精英就陷入迷思,反復討論如何擺脫歐洲對華“供應鏈依賴”,可中歐經濟的運行卻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在當前物價飛漲的情況下,歐洲更加離不開,中國商品的輸入。歐,洲工商界不會感受到“中國正在客去歐洲”。
其次,歐洲要繼續推行數字轉型、綠色新政、亞太地區合作等一系列與全球治理息息相關的政策架構,就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國龐大的體量決定的。歐盟談到中國時,“接觸”與“對話”。是高頻關鍵詞。歐盟關于“印太戰略”的一系列文件,都表示要對中國進行“多層面的接觸”。4月初中歐領導人峰會后,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不僅提出對華“建設性接觸”的意向,.還表示要在市場準?氣候與環境、數字經濟合祥和人權等領域繼續與'中國開展高級別對話。習近平主席5月9日與德國總理期爾茨舉行視頻會晤,5月10日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時,德法領導人多次使用“對話”“磋商”和“協調”等用語,馬克龍甚至表示法中在烏克蘭問題上存在“共識”。可見,歐洲行政當局仍然重視與中國的溝通和合作。
再次,歐洲在二戰以后形成的戰略文化,決定了歐洲不可能與中國完全翻臉,多半會在中美之間閃轉騰挪,兩面應付,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自身戰略空間。作為現代民族國家體系的起理論源地又具,歐洲既深有強烈的文諳化均勢,自篆心和政治自主意識,絕不愿意接受域外超級大國的全盤.控制。冷戰時期美國為歐洲提供,安全保障,但法國的“戴高樂主義”和西德的“新東方政策”顯示出歐洲獨立于美國的鮮明個性。雖然當前美國智庫鼓吹建立由美國主導的“民主同盟”,拜登政府頻繁秀出的橄欖枝也得到歐洲一定程度的回應,但歐洲政治精英也多次談到歐盟“要做全球競技者,而非全球競技場”,對歐洲在國際社會的邊緣化備感焦慮,不愿被完全綁上美國的戰車。
長期以來,歐盟自視為“規范性”力量,向世界輸出“后現代”規則,然而俄烏沖突粉碎了“后現代”乏夢,迫使歐洲人回歸“現代性”滿滿的地緣戰略競爭。 中國與歐洲,體量相當,相距遙遠,并無戰略利益的直接沖突,卻有經濟合作的巨大潛力,地緣政治的歷史經驗最豐富的歐洲,懂得在中美之間拿捏分寸。所以,“中國正在失去歐洲”是偽命題。▲(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