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富洋子
為實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我國將改革婚姻制度作為重要任務,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它以“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女性和子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為原則,建立新的婚姻制度和家庭關系,為實現男女平等提供了法律保障。1953年3月,我國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規模壯闊的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1]北京市委積極響應號召開展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使婚姻法內容在北京市各階層群眾中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極大提升了女性的社會家庭地位。
1950年5月《婚姻法》正式頒布施行以來,北京市委就立即開始了宣傳和貫徹婚姻法運動的準備工作。1951年11月,北京市委成立了“檢查婚姻法執行情況委員會”,隨即開展有指向性的檢查工作。通過這次檢查工作,北京市一般干部認識和執行婚姻法的政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對群眾中虐待女性和干涉婚姻自由的現象也進行了初步糾正。此后,檢查委員會又進行了基礎調研工作。通過收集整理各方資料,發現一般市民群眾中仍普遍存在包辦婚姻、干涉婚姻自由、虐待女性等婚姻問題。此次檢查婚姻法執行情況的工作,雖然未能形成廣泛的群眾運動,干部對婚姻法精神及其重要性的認識仍然欠缺,傳統意識殘余影響也尚未完全肅清,但卻給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為了加大力度宣傳貫徹《婚姻法》,中共中央確定以1953年3月為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北京市委積極響應中央人民政府“務使婚姻法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發生移風易俗的偉大作用”的指示,于1952年12月17日召開準備工作會議。會議首先明確貫徹婚姻法運動是人民內部的自我教育運動,目的是通過長期耐心的工作,改善家庭中夫婦、婆媳關系,堅持以教育為方針,在干部和群眾中進行普遍的、深入的、廣泛的宣傳婚姻法運動,樹立對婚姻法的正確認識,從而解決群眾中普遍存在的婚姻問題,糾正干部的舊思想,建立起長期貫徹婚姻法的組織。隨后,會議在“檢查婚姻法執行情況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北京市貫徹婚姻法委員會”。委員會由市婦聯、市法院、農委、民政局、市委宣傳部等26家單位共計29人組成,另在各單位抽調了40余名干部參與工作。在17日召開的北京市貫徹婚姻法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成立了專門辦公室。辦公室下設秘書、調查研究、宣傳教育、群眾接待等4個部門,著手組建工礦、學校、機關等3個分會和13個城、郊分會[2],同時成立“貫徹婚姻法委員會黨組”領導委員會工作。
為保證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順利開展,北京市委進一步部署了相關的前期調研、試點建設、物質準備、跨部門協同、人員組織與培訓等工作。首先,分別從北京市商業區、文化區、礦區、學校、機關等處選擇了10個試點單位[3],摸清了不同類型群眾的思想情況和存在的婚姻家庭問題。并通過開展試點單位的婚姻法宣傳工作,綜合研究并總結出大量處理不同類型婚姻家庭問題的工作要點和工作方法。其次,充分調動各部門積極配合宣傳材料準備工作,編印、翻印、購發了20種共計250,850份宣傳材料,將試點中培養的典型人物及事例通過電臺、報紙加以宣傳,還通過文藝工作單位和個人編創了大量有關婚姻法的電影、幻燈、戲劇、連環畫等。[4]最后,從市區各級機關抽調1300人,組成了貫徹婚姻法運動的干部隊伍,又從各區街道和村干部中抽調5000人左右,組成了貫徹婚姻法運動的宣傳人員隊伍,進行了“層層訓練、層層備課”的系統培訓。[5]這些工作為運動開展提供了準備。
基于充分的前期準備和試點工作,北京市于1953年3月21日全面啟動了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并根據不同階層群眾的特點和相應的婚姻問題,開展了頗具針對性的宣傳工作。
城區群眾職業多樣,階層明顯,婚姻問題也相對復雜。在中小工廠工人中,男尊女卑思想較為普遍,歧視家務勞動、打罵妻子者不在少數;行業工人和小手工業者則往往看不起自己的鄉下妻子,對其采取不理不顧的“曬干政策”,有的甚至想離婚找一個城市婦女為妻;資本家中重婚和保持不正當男女關系者眾多;街道內的一些中老年人則有包辦或干涉子女婚姻的行為。面對這些情況,城區采取了與職業相應的宣傳方式。對工廠、機關等有組織生活習慣的干部和工人,以做報告的宣傳形式為主,同時邀請工人和干部的家屬共同參加宣傳活動,增加文藝表演等宣傳形式,以不耽誤勞動生產為前提,集中在下班時間進行宣傳;對資本家和攤販的宣傳工作,則多采用單獨組織開展報告的形式;對青年婦女則在她們參加識字班和夜校的過程中加以宣傳;對已婚女性則通過參與愛國衛生運動、社區辦托兒所等社會活動,直接向她們進行宣傳;在人口集中的街道則采用了廣播、游園大會、展覽會等宣傳方式,其中以圖片解說、故事會等形式最受群眾歡迎。
學校內的廣大師生對婚姻自主雖然已有一定認識,但是在運動開展前教師或學生均未系統學習過婚姻法,對貫徹婚姻法運動也不夠重視。鑒于學校師生教學任務相對繁重,存在的婚姻問題也相對較少,因此學校內的宣傳工作,以“不必大張旗鼓”為原則,在不影響工作和學習的情況下,集中一周左右的時間,利用黨、團組織開展,采用聽報告、看電影或戲劇、學習討論文件等方式,同時進行了感性教育來加強宣傳效果。
郊區群眾中存在的問題則比較明顯。一方面,由于缺乏對婚姻法與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的準確了解,群眾中普遍存在抵觸和恐慌情緒,一些人甚至認為婚姻法會讓人鬧離婚,而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則是搞斗爭、搞懲辦。另一方面,郊區群眾人數眾多,分散居住在各個村莊,難以組織集中且大型的宣傳工作。針對上述問題,郊區群眾的宣傳工作首先組織村干部與積極分子參加學習,安定思想情緒,端正學習態度,使其對婚姻法及此次運動有了全面的認識,然后在各村組成宣傳隊,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展開了分散的、小型的、深入的宣傳工作,再配合做報告和各種活動,同時綜合運用圖片講解、黑板報、屋頂廣播等多種符合生產生活特色、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
1953年4月中旬,北京市各區縣開展的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陸續結束,并轉入“經常貫徹”的常態化階段。[6]通過此次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全市約80%的成年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宣傳教育[7],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基本原則與民主和睦、團結生產的新家庭觀念已在群眾中產生了“移風易俗”的影響,婚姻法的內容也達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程度,女性的社會家庭地位也有了顯著提升。
首先,女性基本掌握了婚姻自主權,未婚女性可以自由戀愛,寡婦再嫁也不再受到批判,父母包辦子女婚姻的現象也日益減少。在以前的舊思想和舊觀念中,子女婚姻理應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戀愛是不被傳統禮俗所允許的。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后,不論城市還是農村,人們的婚姻觀念都發生了明顯的轉變。郊區西八間房村某某氏,曾因女兒搞自由戀愛連頭也抬不起來,但現在卻能在群眾大會上理直氣壯地說出“我女兒的婚姻是自主的,按婚姻法辦事,沒有錯”,周圍群眾也為之稱羨。有些過去給子女包辦婚姻的父母,現在也提出由子女自己來決定了。北京1201印刷廠工會在宣傳婚姻法外,還積極開展舞會、放電影等文藝活動,擴大工人的社交范圍,給未婚工人提供了更多自主擇偶的機會。[8]試點區的三眼井等5條胡同共744戶家庭中,包辦婚姻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64%,經婚姻法運動后降低至13%,自主婚姻則由15%增加至51%。[9]
其次,男女平等觀念已經在群眾中有了較大影響,女性主體意識逐漸被喚醒,開始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積極參加社會生產和政治生活,成為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中的巾幗力量。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大多數女性未接受過文化教育,婚后往往還要承擔絕大部分家務勞動,因此鮮有女性參與社會生產生活。在婚姻法運動月,北京市積極開辦夜校、速成識字班、托兒所等,在宣傳貫徹婚姻法的同時,不僅為女性提供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也讓更多女性得以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加入社會生產建設中來。北京郊區積極發動女性勞動力,實行同勞同酬制度,在制定生產計劃時充分征求女性意見,極大地提高了她們的勞動積極性。在石景山區衙口村互助組,過去組內成員看不起女性,不允許她們參加,但是通過學習婚姻法后,不但吸收了3名女性,組員對女性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有組員說“她們不會,我把著手教,女性不解放,生產搞不好”,真正在生產上實現了男女平等。北京南苑區紅星集體農莊則開辦了托兒所,減輕了女性家務勞動負擔,農莊還積極培養女性干部,鼓勵她們參與政治生活。[10]
最后,新的婚姻制度代替了舊的婚姻制度,新的家庭關系也在逐步建立。過去,由于男尊女卑思想,常造成夫妻間、婆媳間不睦,因家庭糾紛引起的婚姻問題屢有發生。通過宣傳婚姻法運動,群眾思想認識發生轉變,不僅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打罵、虐待妻子是錯誤的行為,還主動制止周邊群眾不當行為的發生,開始從內心慢慢接受男女平等思想。由于思想認識的轉變,以往常見的婚姻問題和家庭糾紛普遍減少,所引發的婚姻相關案件也呈下降趨勢。那些曾經嫌棄甚至想拋棄鄉下妻子的城里工人,在學習婚姻法以后開始以平等的態度主動改善家庭關系,有的人還買了筆記本、鋼筆寄給鄉下的妻子,鼓勵她好好學文化;那些看不起家務勞動的丈夫,也主動幫助妻子分擔家務勞動。試點區被服四廠曾有54個不和睦的家庭,經過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后,也變得和睦起來。北京市前門區法院1953年1至3月所受理的案件中,有13件為虐待案件,經過婚姻法運動后,于4至6月已降至了1件。[11]
《婚姻法》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它以“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女性和子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為原則,給女性婚姻家庭權利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北京市通過全面展開貫徹宣傳婚姻法運動,使婚姻法的內容家喻戶曉,讓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觀念深入人心,將女性從舊的婚姻制度和傳統“夫權”和“父權”社會中解放出來,激發了女性走出家庭投入社會勞動的熱情,使女性群眾成為一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
注釋及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10—1966.5)第10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8.
[2][4][5][7][9]北京市檔案館.北京檔案史料[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42,57,58,88,62.
[3]五三年本市貫徹婚姻法運動情況簡報,檔案號:196-2-479(1),北京市檔案館藏。
[6]李二苓.婚戀觀轉變與基層行政——以1953年北京貫徹婚姻法運動月為中心[J].婚姻·家庭·性別研究,2013(00):8-55.
[8]莊秋菊.1950年《婚姻法》的頒布與北京工人婚姻觀念的變化[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2):42-48.
[10]紅星集體農莊及團總支、女性工作計劃、總結報告,檔案號:36-2-26,北京市檔案館藏。
[11]前門區政府1953年上半年工作總結,檔案號: 39-1-157,北京市檔案館藏。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