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莉
摘要:對學生而言,良好的審美能力能讓學生發現不同美術作品的精髓,并透過作品感受美感,從而提高創造美的能力,逐步實現綜合發展。然而,當前的美術教學工作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仍有所欠缺。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一個重要的教學要求。在這里希望與各位教師探討一下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教育理論。
關鍵詞:初中美術;審美教育;理論探究
引言:
在現代化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已逐漸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在初中階段,美術教學中包含諸多與學生審美能力有關的重要內容,從具體情況看,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仍需進一步落實。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欣賞技巧,更要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提升內在的文化修養。為此,教師要綜合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既重視對審美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又應將理論知識同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做到真正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原因與意義分析
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先生說:“美盲,比文盲更可怕。”審美能力,能提高初中生的鑒賞水平與個人素養,促進其綜合發展。在初中階段,學生對外界事物有較大興趣,對各種作品都有了解與學習的欲望,學生能通過良好的審美能力深入發掘美術作品所蘊含的歷史知識。如現階段的學生對日本動漫文化特別喜愛,通過欣賞日本的畫作,學生會發現其中有諸多中國傳統元素,從而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對其的影響。在此情況下,學生能在審美能力的幫助下有效品析作品,學會從不同作品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并發現不一樣的美,長此以往,學生的審美素養及鑒賞水平顯著提高,并逐步實現綜合發展。
二、利用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角色扮演情境,培養審美情趣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藝術是在生活基礎上抽象而來的,具有一定指向性意義的作用。由于初中學生生活閱歷和經驗不豐富,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完善,因此在美術欣賞課中難以對藝術作品的內涵以及藝術手法進行深入的理解和領會。針對這種情況,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創設表演情境,拉近藝術作品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美術作品中的人物等元素進行角色扮演,體驗真實的情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對藝術品的創作意圖以及創作者在其中傾注的思想情感進行全面的認知和領悟。例如,在欣賞秦兵馬俑藝術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經典的士兵動作進行模仿和角色扮演。在具體表演之前,教師先向學生介紹秦兵馬俑的創作歷史背景,或是播放相關的影視作品以及戰爭聲樂等,為學生進行更加深刻的認知提供支持。學生欣賞秦兵馬俑的圖片后,教師可再結合其歷史背景,引導學生對自己印象深刻的圖片進行解讀,描繪士兵的具體形態,嘗試分析士兵的思想活動。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讓兵馬俑走進學生生活,壓縮了歷史時空對藝術欣賞的限制,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知體驗。教師為學生創設表演情境,要重視引導學生用心體會,引發內心共鳴,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欣賞經驗和技能,使學生的思想情感與藝術作品的情感產生碰撞,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融合美學、藝術史、藝術批評教學,構建健康的審美觀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利用各種美術作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欣賞。比如歷史背景、創作者的生平、美術語言等方面,幫助學生尋找作品內部關系和各因素在其中的獨特價值。二是構建學生健康的審美觀。中學生對認知能力已有進一步提高,興趣的更加廣泛,情感的日益豐富,其審美能力和情趣也有新的發展。由于網絡媒體的高速發展,大量各式各樣電影和電視劇、各種奇異的裝扮和拜金行為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這些都是嚴重侵蝕著學生的心靈,導致學生不能辨別美與丑、善與惡,對作品做出情緒和感情上的直觀反映為主,使藝術的價值一點點被踐踏,為了幫助學生真正感受到美術作品中的美感,應結合美學、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的內容,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態審美觀,發展超越感性的、穩定的、具有一定藝術標準和審美感受的能力。例如在講述《格爾尼卡》這一課時,學生看到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作品時,因畫面部分人物和動物的表情表現夸張,第一反應就覺得很好笑,有些同學甚至開始惡搞模仿表情。這時候畢加索的作品應被教師結合美學、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的內容來給學生解讀。例如,當學生覺得畫面的表情搞笑,這時教師結合美學和藝術史對其作品進行解讀講述,即畫面描繪的是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被德國法西斯的飛機轟炸的場景,畢加索知道這件事后心中充滿了憤怒,他用了六周時間將此畫完成。作者把侵略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法西斯的殘暴行為用象征的手法表現出來。學生了解作品歷史背景和創作手法后,便不會再用輕視的眼光看待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甚至提出了對生命、生存價值的思考。通過結合美學、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的內容進行教學,以及教師的解讀和引導,使學生正確認識作品的思想內涵,從而構建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三)適度拓展,提升審美能力
教材受容量限制,雖然能全面涉及美術大類,但更深入的細節分類往往照顧不到。為了拓展和深化學生的美術審美視野,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帶領學生進行適度拓展。比如,教材中展示了梵高的油畫作品《烏鴉群飛的麥田》,并解釋“后印象主義……”僅憑這句簡單解釋,學生就具有對后印象主義畫作進行審美的能力了嗎? 顯然不能。因為沒有直觀比照,學生不可能理解什么是后印象主義。所以,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之后衍生出來的野獸畫派、抽象畫派的代表作品,將之與塞尚、梵高及高更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使學生理解“后印象主義與印象主義的主要區別在于,后者主要是從‘印象’上模仿客觀世界,而前者是更突出表現主觀感受。這樣拓展之后,學生接觸了更多的審美對象,其審美視野就打開了,進而提升審美能力。
(四)掌握理論知識,發展審美修養
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水平,要讓學生在把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實踐活動,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美術審美理念。例如,以往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為審美只需要單純去欣賞就可以了,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厚,顯然這種認知是錯誤的。所以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每節課上專門抽出10-20分鐘的時間講解審美的理論知識,并要求學生做好筆記。在講解審美理論知識后,教師可以拿出一張畫,讓學生根據自己學過的審美理論知識,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和鑒賞,從而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真正地提升自身的欣賞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進行定期的檢查,以此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和水平。在學生充分掌握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審美探究的進一步發展。
結語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既重視利用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方法,又應將理論知識同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水平,真正讓他們感受到一幅優秀美術畫作的美,從而提高發現美、認識美并創造美的能力,逐步實現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雪慶.初中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方法及案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2]胡建軍.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0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