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蓓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奠基于1950~
1970年。清華大學1950年7月成立的“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是我國第一個對外漢語教學機構。1958年,第一部對外漢語教材《漢語教科書》出版。1961年,高等教育部從北京大學等11所院校的中文系選拔了35名優秀畢業生作為出國儲備師資,進修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他們開拓性地完成了海外漢語教學任務。1978年,把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來研究和教學的觀點已得到明確[1]。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家漢辦”)于1987年設立。2004年,國家漢辦借鑒德國在全球開展德語及德國文化推廣的“歌德學院”、西班牙在全球開展西班牙語及西班牙文化推廣的“塞萬提斯學院”等國外語言及文化推廣機構,開始在海外以中外合作辦學方式創辦“孔子學院”。孔子學院的宗旨為:“致力于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2]21世紀以來,孔子學院系統成為中國教育領域最大規模的漢語教學國際合作及派出機構。截至2018年,全球共154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3]。2020年7月5日,由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等27家高校、企業和社會組織聯合發起的“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正式成立,運行全球孔子學院品牌,支持世界范圍內的中文教育項目,促進人文交流,增進國際理解。“對外漢語教學”正式改稱“國際中文教育”。同時,教育部設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開展除孔子學院運營和管理之外的其他國際中文教育項目,繼續深化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語言教育交流合作[4]。
從本期起,本刊將選刊部分“派出海外教師”口述史,口述傳主均屬于“國家公派出國教師”。他們被派往海外工作,其國家層面與機構層面的緣起均來自中國與相關國家就國際合作或對外援助達成的雙邊協議。
國際合作指國際行為主體之間在相關領域進行的政策協調行為,其基礎是國家間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國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合作與沖突共存,合作是為克服沖突或潛在沖突的一種努力[5]。對外援助是一個主權國家(組織或私人)對其他主權國家(組織或私人)實際或計劃提供資助和幫助的舉動[6]。中國在致力于自身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我國對外援助的主要方式有八種:成套項目、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債務減免[7]。20世紀50年代向朝鮮和越南提供物資援助,揭開了我國對外援助的序幕。1956年,中國開始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由過去單純提供援助,發展為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關注支持受援國能力建設的“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通過多/雙邊渠道為發展中國家舉辦各種形式的政府官員研修、學歷學位教育、專業技術培訓以及其他人員交流項目”[8]。21世紀的“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體現了中國對外援助和國際合作的新特征:基于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對外援助資金也保持快速增長,除傳統雙邊渠道商定援助項目外,中國在國際和地區層面加強與受援國的集體磋商。
本欄目口述傳主參與的國際合作及對外援助類型包括教育、語言及文化交流的雙邊協議,“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和“援外志愿者”。截至2019年,孔子學院累計派出12萬名國際中文教師和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9]。其中,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屬于中國對外援助的類型之一的“援外志愿者”—中國選派志愿人員到其他國家,在教育、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發展領域為當地民眾提供服務。口述傳主皆為對外漢語教學或文化教育領域的專業工作者,他們赴海外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及教育合作。在這些任教于異域的中國教師的講述里,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風貌、學生的特征、文化習俗、教育形態、跨文化工作與生活的挑戰,了解口述傳主對跨文化漢語教學方法的探索,及其對派出海外教師工作勝任力的實踐與思考。
當人們跨越疆域相遇、對話,文化傳遞從來就不是單向的。向異域民眾講述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同時,口述傳主也在向國內的家人、朋友、同事乃至公眾傳遞著對異域文化的感知,每一位口述傳主都可以成為增進國際理解的橋梁。
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促進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的教育以及關于人權與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議》里呼吁:“各級和各類教育應具有國際的內容和全球的視野;理解和尊重各國人民及其文化、文明、社會準則和生活方式及其差異之處。……應充分重視外語、各國文明和文化遺產的教學,把這方面的教學視為促進國際理解和不同文化間理解的一個手段。”我們相信,語言、文化及教育的交互傳遞,對于增進國際理解、維護世界和平至關重要,我們感謝派出海外教師為此作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泉.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七十年[J].語言戰略研究,2019(4):49-59.
[2] 孔子學院章程[EB/OL].(2006-10-01) [2020-09-15].http://www.moe.gov.cn/srcsite/zsdwxxgk/200610/t20061001_62461.html.
[3] 世界各地已有548所孔子學院[N/OL].(2018-12-05)[2020-09-10].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12/05/c_1210009045.htm.
[4] 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教育部設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N/OL].(2020-07-05)[2020-09-12].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07/05/c_1126198982.htm .
[5] 汪曉風.從相互依賴到全球化——國際合作理論的發展[J].國際論壇,2002(2):43-49.
[6] WHITE J.The Politics of Foreign Aid[M].London: Bodley Head,1974:7.
[7]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對外援助(2011)[EB/OL].(2011-04-21)[2020-09-01].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11/Document/896983/896983_3.htm.
[8]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對外援助(2011)[EB/OL].(2011-04-21)[2020-09-01].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11/Document/896983/896983_3.htm.
[9] 謝櫻,蔡瀟瀟.孔子學院十五年:全球“漢語熱”帶來機遇與挑戰[N/OL].(2019-12-10)[2020-09-15].http://www.gov.cn/xinwen/2019-12/10/content_5460063.htm.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