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助推自媒體這一新興平臺的誕生,在自媒體中創作文藝內容是當下互聯網創作的重點,在創作自媒體文藝內容時需要注意創作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內容,創作與歷史文化、新時代發展相關的內容,并注重對專業領域的深層次挖掘;在自媒體創作內容的傳播方面主要包括單一平臺內容創作、多平臺內容創作,并要注意創作內容的精準投放,在全體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自媒體背景下的文藝內容創作與傳播得到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自媒體;文藝內容;創作;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03
1 網絡自媒體發展現狀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中的新興事物接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Web2.0時代的到來是網絡技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過去的Web1.0時代,以門戶網站為主的網絡內容提供者是網絡內容的主流。顯然,在Web1.0時代,用戶還不能決定在網絡中發布的內容,網絡內容的供給是由網絡內容提供商決定的,使得網絡中的內容不至于過于泛濫,但這一時期采取這樣一種模式并非完全是為了保障網站發布內容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當時網站技術與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與人們對互聯網的認知不斷發展,Web2.0時代為人們打開了大門。在這一時期,網絡內容創作開始由門戶網站向個人用戶轉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轉變并非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的,信息技術的革新下,個人創作者的內容創作經歷了一定的階段,從最初簡單的文字創作到最新的視頻內容的創作,技術在這一過程中始終發揮著絕對的推動作用。
自媒體的迅速發展除了與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有直接關系,還和互聯網的普及有至關重要的關系。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較2020年12月提升2.6個百分點。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為自媒體提供了得以發展的用戶基數,也為自媒體背景下文藝內容創作與傳播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2 文藝內容創作形式
2.1 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內容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傳統傳播時代包括混沌傳播和模糊傳播兩個階段。混沌傳播時代為大眾媒介前傳播,指的是個體頭腦中的單一智慧通過體態及符號進行單向的、自發的、無意識的傳播[1]。網絡的發展使網絡空間中存在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內容,這一方面是由開放的網絡環境導致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用戶的內容創作缺乏正確的引導。在過去,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讓人們在網絡空間中很難找到真正有深度的能夠代表時代、引領未來的內容。網絡中種種內容表示,現如今的網絡環境亟須得到有關部門的深入管理,網絡中充斥著道德失范行為甚至違法行為,這些行為的產生一方面是個人因素導致的,另一方面是整個大環境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環境中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第一個層面來說,在互聯網中創作文藝內容需要注意的是要發布文明、和諧的內容,這就要求在創作內容時對創作內容有更深層次的把握。互聯網環境復雜多樣,用戶存在受教育程度不一的問題,存在思想文化的地域性差異。面對這種差異,很多時候并不能及時改善,這會造成網絡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因此在內容創作時更加注重文明、和諧,對網絡環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幫助。
從第二個層面來說,創作內容還應遵從法律法規。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網絡空間中泛道德化批判現象日益加劇,如果僅從表面上來看,所謂的泛道德化批判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網絡行為,但究其根本,泛道德化批判是一種違法行為。泛道德化批判不僅滋生了消極的道德觀,還破壞了整個互聯網的輿論環境,導致互聯網輿論環境出現消極化傾向,這種消極化傾向往往是具有破壞性的。網絡輿情只是表象,其背后反映的是每個人思想的轉變,長此以往將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如果要對泛道德化批判作概念化的解釋,可以將其理解為對網絡中不適用道德領域的種種行為加以道德批評,從而使網絡中的道德標準被異化,導致人們很難在網絡中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這對以內容創作者為主的網絡環境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在創作內容的過程中應當注意遵循法律法規,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第三個層面來說,創作愛國、誠信、友善的互聯網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愛國是每個國人的本分,但互聯網這一環境中存在各個國家不同的個體,如何保持愛國的精神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創作誠信、友善的互聯網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在互聯網中站穩腳跟,更好更快地發展。正如在2014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作家王愿堅講述柳青蹲點農村14年創作《創業史》的故事,感慨地說:“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立足人民需要,才能使現狀有所改善,這表明創作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內容是最根本的。
2.2 歷史文化內容的新時代發展
創作者在為自媒體內容選材時,很多時候無法意識到何種內容是符合當代互聯網用戶需求的,這就要求創作者在創作內容時,要深入分析國人的習慣。在堅持正確價值導向的同時,創新主題與多維度表達方式,做到主題創新、敘事創新、形式創新,把握時代精神,在歷史和未來的交織中呈現話語精神[2]。創作一些快娛樂、快時尚內容可以在短期內迅速吸引許多用戶的關注,但這種關注往往是暫時的、不可持續的。當熱度降低,創作的內容將會迅速失去活力。
對民族的文化內容進行新時代的創新可能是新時代互聯網內容創作的新出路。考察互聯網自媒體內容,發現在互聯網內容中強調歷史文化的具有顯著優勢。我國的歷史文化內容包含多種多樣的形式,如漢字本身就是一種歷史文化內容。對漢字的新時代推廣有許多種新形式,如在網絡中發布說文解字類的視頻、文字內容等,或者講解漢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過程,可以迅速獲得一定的瀏覽量,這就提醒創作者,內容本身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才能在泛娛樂化的今天收獲流量。所謂泛娛樂化,指的是在互聯網中遵循娛樂至死的原則,一切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但只要能使人們在訪問的瞬間獲得快樂,就會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很顯然,在這樣一種互聯網環境中,內容創作者很容易陷入娛樂至死的陷阱中,但是分析流量大咖發布的內容時不難發現,娛樂至死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次的內容是必要的。
2.3 專業領域的深層次挖掘
除了上述諸多層次的不同內容,在創作內容時,內容創作者還應結合個人實際,靈活選擇創作內容,這里的靈活使用不是隨意的,個人專業領域的內容應當被視作創作的重點。好的作品內容與形式應該是統一的。同理,文學藝術作為一種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的精神文化產品,不具備較強的思想性就相當于失去其“源”,丟掉藝術性又會使作品丟掉其“本”,優秀文藝作品的藝術性與思想性必然是有機統一的[3]。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專業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目前,網絡自媒體的內容形式主要包括文字內容與視頻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寫作技巧和視頻拍攝技巧是不可或缺的。
當前主流的視頻內容創作者大多數會選擇相機拍攝,這主要是因為相機相較于手機,有更大尺寸的傳感器,對畫面的把控是手機拍攝所不能達到的,有更大的光圈從而可獲得更好的背景虛化效果。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傳統單反相機已經逐漸走向發展的末期,重量更輕、拍攝效果更好的微單相機(或稱無反相機)已經成為視頻創作者的主流設備,這就要求視頻創作者在選用視頻創作工具時能夠根據工具的發展與時俱進。視頻創作除了對拍攝設備有較高的要求之外,還對燈光的布置與后期調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專業創作者只有根據實際創作需求,選定合適的創作內容與創作手法,才能夠收獲讓自己滿意、讓觀眾滿意的作品。除此之外,內容創作專業領域的深層次挖掘還要求內容創作者不能只局限于固有的領域之中,要求內容創作者能夠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并將學習到的新知識運用到內容創作中,這對日益“內卷”的網絡文藝內容創作者來說也是很有必要的。專業領域的深層次挖掘絕不僅是簡單地開辟新領域,這一過程需要創作者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創作內容的準確把握是推動內容創作者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
3 文藝內容傳播方式
3.1 單一平臺內容創作
當前,網絡中存在各式各樣的自媒體平臺,自媒體文藝內容創作者在完成內容創作之后面臨的是怎樣才能讓一定的用戶接收到自己創作的內容。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文藝內容的傳播方式分為單一平臺內容創作與多平臺內容創作兩種。有些創作者更偏向于多平臺內容創作,這是因為多平臺內容創作可以獲得多個平臺的多份收益。內容創作必須有一定的收益才能激勵創作者源源不斷地創作出優質內容,但這并不意味著多平臺內容創作就一定有更高的收益。
簡單來說,在不同網絡自媒體平臺中,其對內容創作的時間與主題有不同的要求。以B站與抖音這兩個自媒體平臺為例,B站在內容創作上更偏向于有深度的內容,并且B站的平均創作時長要遠遠高于抖音。B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集學習與娛樂功能于一體的自媒體平臺,而抖音不論是從作品的平均時間還是作品的屬性來看則更偏向于娛樂性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將同一個作品投入不同的平臺,則會面臨在一個平臺擁有較高的流量而在其他平臺無人問津的情況,這種情況出現的直接原因是內容創作者沒有弄清平臺固有的屬性,這就要求內容創作者先了解、再創作,這樣既能收獲一定的專業知識,又能收獲較高的流量。
3.2 多平臺內容創作
既然單一平臺內容創作在創作形式上有著顯著優勢,為何網絡自媒體中許多內容創作者仍然選擇多平臺內容創作形式呢?這是因為相較于單一平臺內容創作損失的流量,對創作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改善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現狀。內容創作不是死水一潭,要靈活運用創作技巧,在傳播內容時,要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結合自己的優勢,這樣才能收獲更多的關注量。在互聯網產生之前的時代,人與人的溝通都停留在面對面交流這種傳統的物理溝通層面。溝通效率極其低下,且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人們無法與相距遙遠的人溝通。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升,人們發現可以借助信鴿實現遠距離信息的傳輸,這種傳輸方式相對高效,但卻依賴鴿子強大的磁場感知能力。后來,人們逐漸主動創造出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載體,比如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的誕生,實際上就是人們對信息傳播方式的一種創新嘗試。互聯網的普及是時代賦予每個人的機遇,運用好互聯網這一工具,內容創作者可從中收獲益處。
3.3 創作內容精準投放
內容創作者要對自己創作的內容有深層次的了解,這主要體現在創作內容前要對自己的創作目的有初步的界定,如在創作說文解字的內容時,創作的淺層目的是讓用戶了解某一個漢字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并且對該漢字的運用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是在創作之前一般會形成的一種通用意識,但如果僅抱著這樣一種想法創作,創作出的內容很難抓住用戶的眼球。在創作之前要意識到,創作不僅是要用戶了解某一個點,而是要讓用戶從這一個點拓展到全局。對漢字進行說文解字的解讀,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讓用戶了解某一個漢字的變化過程,而是讓用戶知道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不斷發揮著作用。創作者在創作之初就要為了以后的進一步傳播建立聯系,在創作內容時,將相關的思想注入內容中,從而收獲更多流量。
4 結語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來了許多益處,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種種事物。這一方面要歸功于互聯網,另一方面也要歸功于互聯網中的內容創作者,畢竟不論互聯網有多便利,不論互聯網有多普及,互聯網中的內容是不會憑空產生的,內容創作者是背后的工作者,他們為互聯網的建設貢獻了穩定的力量,當然,他們也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屬于自己的回報。未來,在尋求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不妨對互聯網文藝內容的創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互聯網的文藝內容創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文藝內容創作者還須進一步努力。
參考文獻:
[1] 陳積銀.智慧傳播時代的網絡文藝傳播機制[J].甘肅社會科學,2016(6):100-104.
[2] 雷純梅,郝琦.謳歌黨的豐功偉績 實現內容形式創新:評文藝晚會《百年正青春》[J].當代電視,2021(9):47-49.
[3] 李曉燕.新時代我國文藝創新的實踐路徑[J].人民論壇,2019(28):134-135.
作者簡介:袁晗(1997—),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