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君,王秋婷,何軍明,周春姣
近年來,原發性肝癌成為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我國肝癌病人發病數占全球病例的46.7%[1]。有研究表明我國肝癌確診后病人5年生存率不足15%[2]。目前,肝癌在我國常見惡性腫瘤排名第四位,腫瘤致死病因排名第二位[3],我國每年新發肝癌約40萬例[4]。研究表明,我國肝癌的主要病因是肝硬化和未進行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5]。要從總體上降低我國肝癌發病率和提高我國肝癌的5年生存率,需提高公眾對肝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抓住最佳治療時間。有研究指出,中西醫防治肝癌能夠發揮中西醫優勢互補作用,減輕病人術后或癌變并發癥,提高其生活質量[6]。目前相關科普宣教內容缺乏系統性,公眾對其認知局限,存在誤區。有學者表示,我國醫學科普網絡建設存在科普活動形式不足、人力資源匱乏等問題,應該利用新媒體創新科普形式、建立醫學科普資源整合與共享機制等提高我國醫學科普水平和科普效果[7]。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德爾菲法構建中西醫互補防治肝癌科普宣教指標體系,為肝癌科普宣教欄目的制定提供理論框架,利用“互聯網+”創新科普模式,使肝癌病人及家屬正確認識相關疾病的預防治療,同時引導公眾系統認識和重視肝癌的防治。
1.1 成立課題小組 課題小組共包含7名成員,其中包括省級三級甲等中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1人,中西醫結合護理學研究生導師1人,副主任護師1人,研究生2人,小組成員學歷均為本科及以上。課題小組負責的主要任務包括文獻研究、構建指標條目、遴選咨詢專家、編制咨詢問卷、實施專家咨詢、統計分析專家意見,最終形成中西醫結合防治肝癌科普宣教指標體系。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1.2 編制專家咨詢問卷
1.2.1 構建指標條目 運用文獻研究法及參考《原發性肝癌的分層篩查與檢測指南(2020年版)》[5]、《肝癌肝切除圍手術期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1年版)》[8]、《原發性肝癌二級預防共識(2021年版)》[9]等指南或共識,初步擬訂中西醫互補防治肝癌科普宣教指標,包括5項一級指標、22項二級指標、49項三級指標。
1.2.2 擬定專家咨詢表 ①課題研究目的及方法、填表說明及課題組的聯系方式等。②問卷主體包含2個部分。第一部分由指標條目判定表和中西醫互補防治肝癌科普宣教指標條目咨詢表組成;指標條目判定表的重要程度評分按照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賦值,分為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重要及很重要5個等級,分別賦予1分、2分、3分、4分、5分;咨詢表中每個指標條目包括備選指標、重要性評分、刪除及專家修改意見。第二部分為專家情況調查表,包括專家基本資料及權威程度調查。專家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職務、職稱、工齡、學歷、工作性質等。專家權威程度調查表由內容熟悉程度自評表和判斷依據自評表構成。內容熟悉程度自評表包括不熟悉、不太熟悉、一般熟悉、熟悉、很熟悉。判斷依據自評表包括理論分析、實踐經驗、參考文獻及直觀感覺4個維度。
1.3 實施德爾菲法[10]
1.3.1 遴選咨詢專家 為了保證所咨詢專家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經文獻研究和課題小組討論,決定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來自全國15所三級甲等醫院的16名肝膽外科專家,專家工作領域涉及護理管理、臨床護理、臨床醫學等。專家遴選標準:①學歷為本科及以上;②職稱為中級職稱及以上;③肝膽外科專科工作年限10年以上;④專家參與積極性高,自愿配合完成本研究。
1.3.2 實施德爾菲法 2021年3月—2021年5月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和回收咨詢問卷,共進行兩輪咨詢。第一輪咨詢結束后,針對專家提出的意見進行匯總、修改與反饋,經課題小組討論分析,完善問卷內容,形成第二輪專家咨詢問卷,同樣方法直至專家意見基本趨于一致,則結束咨詢。兩輪專家咨詢的指標篩選標準為:重要性賦值均數≥3.5,變異系數≤0.25的指標入選[11]。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14.1.0軟件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描述性分析用頻數、滿分比、均數、標準差表示,專家積極程度用有效應答率表示,專家權威程度用權威系數(Cr)表示,Cr為熟悉程度系數(Cs)和判斷系數(Ca)的算術均數表示,專家意見集中程度用均數和標準差表示,專家意見協調程度采用變異系數(CV)和Kendall協調系數(W)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專家基本情況 本研究邀請的16名專家來自廣東省、上海市、四川省等省市的三級甲等醫院,專家年齡在(43.33±5.86)歲,工作時間(20.2±8.5)年。專家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專家基本資料(n=16)
2.2 專家積極性 第一輪專家函詢問卷發放16份問卷,回收問卷1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第二輪專家函詢問卷發放16份問卷,回收問卷15份,有效回收率為93.75%。第一輪專家函詢中有8名專家提出建設性意見,占比50.00%;第二輪函詢有5名專家提出建設性意見,占33.33 %;兩輪函詢中,有13名專家提出修改意見。表明專家參與的積極性較高。
2.3 專家權威性程度 本研究采用權威系數表示專家權威程度,權威系數用判斷系數及熟悉程度系數表示,兩輪專家權威系數分別為0.934和0.927,兩輪專家函詢的權威系數均>0.70[12],表明參與本研究的專家權威性較高,函詢結果可靠。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專家權威程度結果
2.4 專家意見集中程度 兩輪專家函詢各級指標的重要性賦值均數分別為3.63~4.94和3.67~4.80,標準差分別為0.25~0.89和0.08~1.02。均數越大說明指標越重要,重要性賦值均數均≥3.5,說明專家意見集中程度較高。
2.5 專家意見協調程度 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由變異系數與Kendall協調系數表示。第一輪中的一級、二級、三級指標的Kendall協調系數分別為0.157,0.220,0.162。第二輪中的一級、二級、三級指標的Kendall協調系數分別為0.054,0.263,0.201。兩輪整體指標的Kendall協調系數分別為0.191和0.215(P<0.001)。Kendall協調系數越大,表明專家對指標的認同度越好。兩輪咨詢的變異系數分別為0.05~0.24和0.08~0.25。變異系數越小說明專家間的協調程度越高。兩輪函詢專家意見結果一致性較高,專家評估結果可信可取。
2.6 專家咨詢結果 第一輪函詢結束后,專家提出修改意見共有39條;根據指標篩選標準,文獻研究和課題研究小組討論,對二級、三級指標進行意見采納的條目分別為2條、21條。第一輪函詢結果顯示,一級指標重要性賦值均數為4.31~4.94,變異系數為0.05~0.18;二級指標重要性賦值均數為3.69~4.75,變異系數為0.10~0.23。二級指標予以采納的專家意見有2條,包括將“肝癌流行病學”分為2項二級指標,分別為“肝癌病因與誘因”“肝癌流行病學”;一級指標“基礎知識”下增加二級指標“肝癌的病理分型”。三級指標重要性賦值均數為3.63~4.75,變異系數為0.13~0.24。三級指標予以采納的專家意見有21條,包括二級指標“肝癌流行病學”下的三級指標增加“流行病學的地域分布特征”;把三級指標“早期篩查:B超、肝功能、甲胎蛋白(AFP)、乙型肝炎兩對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修改為“早期篩查:B超、肝功能、AFP、乙型肝炎兩對半/HBV-DNA定量”及“專科檢查:CT,MRI,PET-CT等”;三級指標“專科檢查”中增加血清AFU(巖藻糖苷酶)單列測量;三級指標“就診指導:肝膽外科、肝病內科、腫瘤內科”修改為“初次就診可至肝膽門診,如需完善相關檢查可至肝膽外科就診,如腫瘤已轉移可至肝病內科/腫瘤內科/介入科/感染科/康復科/中醫科進行會診”。
第二輪咨詢結果顯示,一級指標重要性賦值均數為4.53~4.80,變異系數為0.08~0.16;二級指標重要性賦值均數為3.67~4.80,變異系數為0.10~0.24;三級指標重要性賦值均數為3.93~4.80,變異系數為0.08~0.25。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無刪除、無修改,專家意見趨于一致;專家提出修改意見共有7條,予以采納的意見有5條,“專科檢查”中增加“超聲造影檢查”;“就診指導”中增加“肝癌早篩門診”;刪除“肝癌病理類型”中涉及的治療方案。兩輪咨詢結束后對指標進行整理,最終形成包含5項一級指標、23項二級指標、49項三級指標的中西醫結合防治肝癌科普宣教指標體系。見表3。

表3 第二輪咨詢結果

(續表)
3.1 中西醫互補防治肝癌科普宣教指標體系具有較好的系統性、科學性、實用性 本研究嚴格按照德爾菲法的標準實施專家咨詢,邀請的專家在肝癌專科領域內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豐富的經驗,工作經驗均在10年以上,56.25%的專家具有2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專家均是來自三級甲等醫院肝膽外科及肝病專科的護理管理專家、臨床護理專家和臨床醫師、臨床中醫師。目前,尚未有系統的中西醫互補防治肝癌科普相關的研究發表,病人及家屬對于肝癌的認識與了解途徑較少,網上相關科普內容良莠不齊,部分內容缺乏科學證據,導致部分肝癌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受錯誤引導盲目服用含有肝臟毒性的“偏方”導致肝臟損傷加重。系統、科學地將有關肝癌的中西醫互補防治相關知識以通俗易懂的宣教形式科普給大眾意義重大。本研究后期擬將中西醫結合防治肝癌科普宣教指標體系運用于臨床科普欄目建設,一方面可通過改變公眾的觀念,使其改善生活方式,預防肝癌的發生,可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減輕家庭負擔;一方面,可引導病人正確積極配合治療,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念。
3.2 中西醫互補防治肝癌科普宣教指標體系中中醫特色突出 中西醫結合防治肝癌科普宣教指標體系參考中國抗癌協會制定的《原發性肝癌病人指南(2021年版)》,以基礎知識、預防措施、就診指南、治療方式和康復調養為切入點,為中西醫防治肝癌科普欄目提供理論依據和內容框架。其中一級指標“康復調養”由“全程管理”“心理療法”“飲食調養”“用藥調養”“運動療法”和“中醫調養”等構成,“飲食調養”“運動療法”和“中醫調養”指標重點闡述關于肝癌病人術前、術后或康復期間的中醫飲食調護,運動方式主要是具有中醫特色的八段錦、太極拳等,中醫藥調護主要根據疾病的證型給予中藥方劑服用指導及常見并發癥的中醫適宜技術療法運用。
目前,依托互聯網平臺開展醫學科普宣傳方便民眾樹立健康生活理念,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科普內容的良莠不齊[13]。因此,本研究通過專家咨詢法構建中西醫結合防治肝癌科普宣教內容,以保證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可靠性與實用性;未來的研究將會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創建多種科普形式,將該指標體系轉化成科普內容,打造系列高水平的肝癌防治科普宣教作品,運用于臨床并推廣至社區,普及公眾肝癌中西醫互補防治知識。
本研究通過兩輪專家咨詢構建的中西醫結合防治肝癌科普宣教指標體系具有較高的科學性、權威性,臨床應用價值大,可為臨床科室、病房或門診的相關肝癌科普欄目提供理論指導。但也由于遴選專家的領域、數量及時間限制等原因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課題小組在未來的研究將會進一步對該指標體系進行科普成果轉化,加強與媒體溝通合作,創新科普內容與科普形式,以更好地在臨床及社區加以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