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鴻,曹 靖,楊 黎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又稱為孤獨癥,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以3歲前發病多見,主要表現為語言障礙、交流障礙和刻板行為,伴有情緒、智力、感知覺等異常表現特征[1]。因此,孤獨癥兒童不僅存在典型的社會發展障礙,還常伴有情緒失控、智力低下、言語遲緩等多種復雜的發展障礙,導致孤獨癥兒童自理能力通常較差,大多數無法獨立學習和生活,難以融入社會。國內外相關報道指出,孤獨癥兒童的發病率逐年增多,2014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布的孤獨癥患病率達到1/68,孤獨癥在我國兒童精神殘疾疾病中的比例也居于首位,約有500萬例,也呈現上升趨勢[2]。孤獨癥預后多不良,臨床一般認為早期診斷和系統干預治療能最大限度地改善預后,尤其在3歲以前,若能得到行之有效的康復訓練,5%左右的孤獨癥兒童能恢復自理能力,回歸社會[3-4]。常規的干預措施通常側重于康復訓練及技能訓練,通過借助器械等鍛煉患兒的語言、感知覺、記憶力、發音等,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病理性干預,效果欠佳。隨著中醫學對孤獨癥的研究深入發現,針刺頭穴能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對孤獨癥患兒言語、行為癥狀方面有顯著效果[5]。同時配合感覺統合訓練效果更加明顯。本研究通過觀察探討頭穴針刺聯合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效果,總結其護理措施?,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湖南省某三級甲等醫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420例孤獨癥兒童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10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臨床癥狀及家長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1.2 病例納入、排除、脫落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診斷標準[6];②年齡3~8歲;③本次試驗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論證批準實施;④患兒家屬皆對本次試驗內容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中樞功能、聽力障礙者;②合并多種神經系統疾病者,如抽動癥、癲癇等;③伴嚴重緘默等行為障礙者;④存在嚴重軀體、腦器質性病變者;⑤養育者不能自主填寫或不能閱讀理解者。
1.2.3 脫落標準 ①依從性差,資料不全無法跟蹤隨訪者;②期間自主更改治療方案退出試驗者;③病情加重需轉院更改治療方案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常規康復訓練?;純杭捌涓改该總€月常規接受1次心理咨詢,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對患兒進行心理疏導,根據每次咨詢結果的建議對家長進行指導培訓,為患兒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由專業護理人員幫助患兒開展定期康復訓練,結合患兒實際病情和其興趣、技能等制訂相應的康復訓練計劃,包括語言、行為、社交、飲食、思維、生活環境等方面,如輔以平衡步道木、腳步器、大陀螺等運動設施,開展社會技能的定期訓練,如語言、感知覺、記憶力訓練等,針對發音困難的患兒,逐步由模仿大幅度身體動作向模仿口型發音過渡,利用文字卡片幫助患兒聽讀認字,并引導患兒復述和回答,每周訓練1次,持續訓練3個月為1個療程。
1.3.2 觀察組 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給予頭穴針刺聯合感覺統合訓練。
1.3.2.1 頭穴針刺治療 穴位選取四神聰、百會、神庭、腦戶、雙本神、腦空。頭針進針采用平刺法,經頭皮刺入患兒的帽狀腱膜下1.0~1.5寸位置,沿皮刺入智三針(神庭、雙本神、百會穴),方向從前向后,針刺四神針(四神聰、腦戶、腦空穴)方法為針尖向外側平刺,刺入25 mm左右,留針30 min,共行針2次,注意加強針感刺激量,采取平補平瀉單式手法,每天1次,每周治療6次,持續治療6個月為1個療程。
1.3.2.2 感覺統合訓練治療 包括彈跳、觸覺、前庭平衡覺訓練。①彈跳訓練:護理人員從旁指導患兒做跳床、跳繩等游戲,進行彈跳訓練,幫助相關肌群神經系統進行調節,其作用是增強患兒大腦對信息的接收和整合能力。②觸覺訓練:護理人員從旁指導患兒玩按摩板、觸覺板等游戲,其作用是增強患兒的觸覺敏感度。③前庭平衡覺訓練:護理人員從旁指導患兒獨自在平衡木上行走和保持站立等姿勢,通過對其平衡感進行訓練,其目的是促進患兒前庭神經發育,增強各神經系統的協調性[6]。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訓練1次,每次訓練1h,1周訓練6d,持續訓練3個月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4.1 感覺統合失調評分 采用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發展評定量表[7]進行評分,此量表最早源自Ayres,1985年經我國臺灣的鄭信雄根據中國文化背景,結合幾種綜合癥狀檢核表編制而成,1994年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將此量表引進我國大陸,在國內10余個地區進行測算顯示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該量表包含58個問題,內容包括前庭失衡14題,觸覺功能不良21題,本體感失調12題,學習能力發展不足8題,大年齡兒童的問題3題,采用5級評分法計分,從不、很少、有時候、常常、總是如此5個等級分別計5分、4分、3分、2分、1分。根據兒童年齡段將原始分換算成標準分,標準分≤20分為重度失調,21~30分為中度失調,31~40分為輕度失調,>40分為無失調。
1.4.2 孤獨癥治療評估表評分 采用中文版自閉癥治療評估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8]對治療后孤獨癥病情嚴重程度的變化進行評價,中文版ATEC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在0.750~0.787,敏感度在0.922~0.987,特異性在0.803~0.887,ROC曲線下面積在0.924~0.972,顯示該量表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7]。該量表適用于2~12歲兒童,包含表達/語言溝通(14項)、社交能力(20項)、感知/認知能力(18項)、健康/生理(25項)4個部分內容,每個子量表得分相加計算總分,總分范圍在0~179分,20~49分為輕度,50~79分為中度,≥80分為重度,得分越高代表病情越嚴重。
1.4.3 孤獨癥行為量表評分 采用自閉癥兒童行為檢查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9]進行評定,該表由Krug等在1978年編制,1989年北京醫科大學楊曉玲引進此量表并進行修訂和試測,測試結果表示適用于我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兒童,通過我國多年臨床應用數據顯示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該量表是由患兒父母(與患兒共同生活大于3周)或教師(與患兒生活大于6個月)作答,共有57個描述孤獨癥兒童情緒、行為、感覺、語言等異常表現的條目,分為感覺、語言、交往、軀體運動、生活自理5個因子?;卮稹笆恰被颉胺瘛?,采取4級評分法,根據每個條目的負荷大小對應計1分、2分、3分、4分,總分≥31分為自閉癥篩查界限分,總分>53分為自閉癥診斷界限分。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感覺統合失調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ATEC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ABC評分比較 單位:分
目前臨床上對于孤獨癥的發病原因尚無一致定論,多認為與遺傳因素和神經內分泌因素有關[10]。孤獨癥患兒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發育遲緩,包括認知、感知覺、智力、語言、社交功能等障礙,導致其無法正常生活自理,對家庭和社會都會造成沉重負擔[11]。目前對于孤獨癥尚無治愈的方法,但認為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及藥物干預,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對于輕度孤獨癥患兒進行有效的針對性的早期康復訓練后,一部分患兒可恢復正常生活,參與正常的學習與社會交往;對重度孤獨癥患兒,給予持續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也能改善其孤獨癥狀,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減輕家庭負擔[12-13]。
感覺統合訓練是一種新型的行為矯正訓練,通過針對性的游戲與運動項目,引導患兒做出合適的反應,從而整理神經系統功能[14]。感覺統合訓練通過將訓練與游戲融合在一起,讓患兒在音樂與游戲的體驗中增加互動,也有助于提高患兒的社交能力,通過視覺、觸覺、前庭等感覺刺激做出適當反應的訓練,可有效改善患兒的平衡力和感覺統合能力,刺激患兒的大腦皮層功能,促進神經系統發育,增強患兒對環境的適應性,逐漸減輕患兒的孤獨癥狀。張潔等[15]研究結果顯示,感覺統合訓練應用在孤獨癥兒童中有助于提高患兒目標動作的協調性,從而幫助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王佳虹[16]研究結果顯示,輔助聽覺統合訓練可協同增強孤獨癥兒童治療效果,有助于刺激腦部相關功能區發育,從而改善患兒孤獨癥狀。
孤獨癥屬于中醫學“童昏”“目無情”“胎弱”等范疇,中醫學認為孤獨癥的發病與腦和心神有密切關系。相關中醫研究指出,針刺頭穴能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對孤獨癥患兒言語、行為癥狀方面有顯著效果[17]。楊超華等[18]研究結果顯示,根據中醫理論選穴四神聰、百會、神庭、腦戶、雙本神、腦空,百會穴歸屬督脈,乃百脈之會,貫達全身,與腦有密切聯系,是調節大腦神經功能的要穴,其余選取的頭穴諸穴皆為安神益智的要穴,采取平補平瀉單式手法,諸穴合用有益智、開竅、醒神的作用。徐長慶[19]研究結果顯示,針刺百會穴、四神聰可填髓健腦、平衡陰陽、調節臟腑精氣,針刺神庭可改善智力、調節神志,另外,通過針刺上述頭穴,刺激大腦頂葉、額葉和顳葉的語言功能區,可調節分泌神經生化因子,加快神經纖維生長,增加腦血流量,從而改善神經功能。頭穴針刺療法是精準康復和醫教相結合的新型康復理念的良好體現,操作性強,效果顯著,簡便又經濟,患兒家長容易接受。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干預后前庭失衡、觸覺功能不良、本體感失調、學習能力發展不足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干預后ATEC各子項目評分及總分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干預后ABC評分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通過感覺統合訓練結合頭穴針刺可以刺激患兒的大腦皮層功能,促進神經系統發育的同時調節大腦神經功能,最終起到改善孤獨癥癥狀的效果。馮士梅等[20]研究結果顯示,頭針聯合感統訓練在減輕孤獨癥相關癥狀,改善語言和交流能力方面,優于常規康復訓練組。朱玲等[21]研究結果顯示,中醫針刺等輔助干預療法結合相關感統訓練在提高患兒治療效果和改善預后方面具有優勢,提升患兒對外部環境適應力,促進其感知均衡,改善認知功能,同時促進肌肉運動,調節陰陽平衡,與本研究的統計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頭穴針刺聯合感覺統合訓練可有效提高孤獨癥兒童的早期感覺統合功能及社會交往能力,減輕孤獨行為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