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莘捷

日本德島縣上勝町,是一座四面環山的小鎮。居民們靠種植售賣德島縣特產酸橘和柚子,以及采伐木材維持生活。但隨著日本木材進口量增加,小鎮木材產業走向衰敗。之后又經歷了一次罕見的寒流沖擊,果樹種植也受到巨大影響。兩大主要產業的不景氣,讓小鎮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生機。
為了尋求生路,許多居民遷走了,小鎮人口銳減。2000年,小鎮居民只剩兩千余人,大部分還是60多歲的老人;與此同時,垃圾處理不當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2003年,上勝町提出“零垃圾宣言”,小鎮一改從前“臟亂差”面貌,竟一躍成為“日本最環保小鎮”“日本最美鄉村”,人口回流,老齡化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二十世紀的日本,垃圾的處理往往是焚燒或拉進山里填埋。那時,整個日本每天有1900多個焚燒爐在工作,就連上勝町這樣的小鎮,也有兩個焚燒爐在日夜不停地運行。然而,焚燒會產生許多有害氣體,不僅污染空氣,也容易誘發疾病,威脅人們的健康。
日本政府1997年出臺《包裝廢棄物回收法》,規定禁止野外焚燒垃圾。上勝町也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隨其后出臺了地方政策。政策規定:19類不適合直接焚燒的垃圾,需要分揀出來單獨回收,剩余的垃圾再通過鎮上的兩個小型焚化爐進行焚燒處理。
2000年,為了小鎮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上勝町政府決定將僅有的兩個焚燒爐關閉,以更嚴格的垃圾分類來替代垃圾焚燒。2003年,上勝町因發表“零垃圾宣言”聲名鵲起。從此,小鎮居民開啟了他們認知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任何東西都必須進行回收利用。

廢物全回收的設想很美好,但因為垃圾分類太精細,實施過程讓小鎮居民抓耳撓腮。
人們的生活中,垃圾大致分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廚余垃圾三類。但在上勝町,垃圾分類尤其細致,目前為止竟已多達45種,稍不注意,針對某個物品的分類就會出錯。像生活中常見的口紅,膏體部分屬于“可燃物”,口紅管屬于“小金屬類”;一只襪子算是“可燃物”,兩只襪子屬于“舊衣料”;一個玻璃瓶,首先要按照顏色,被歸為透明瓶類,茶色瓶類,其他顏色瓶類或可回收瓶類,然后,瓶子的瓶身和瓶蓋部分需要拆開來分,瓶身上的標簽又屬于另一類……如此繁雜的分類,光是聽起來就已經很令人頭痛了,小鎮居民卻要將此付諸行動,必定是難上加難。


小鎮上一些年長的居民想不明白,他們一生都在做的行為——扔垃圾、焚燒垃圾怎么如今就不對了呢?餐廳老板更是十分困擾,后廚每天制造的垃圾都需要進行回收,得耗費大量時間去處理。但為了讓上勝町重現美景,讓生活環境更加美好,也為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大家一咬牙,下定決心共同努力。他們每天自我監督的同時,也和鄰居們彼此監督,如果有人鬧情緒了,還會互相鼓勵,如此去完成一件對于他們來說困難無比的事。
曾有人做過實驗:按照上勝町的分類方式去處理1908個垃圾,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答案是1小時44分鐘。的確,小鎮居民每天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來處理垃圾,而且據相關數據統計,上勝町的垃圾循環利用率近80%,每人日均垃圾排放量不足500g,僅為日本平均垃圾排放量的1/3。
當地居民曾說:“每個人都得做點什么,這樣我們的子孫們才能擁有更加平靜的生活。”因此,他們也努力做到了“沒有廢物,只有被放錯的垃圾”。


為了推進“零垃圾”運動,上勝町政府實施了很多舉措。對那些購買廚余垃圾處理器的居民,以資金補助的形式發放獎勵;2005年,設立了以上勝町政府為主的特定公益活動組織——“零浪費學會”。該組織管理當地垃圾集散地“垃圾station”的同時,還負責組織各種活動來普及和宣傳零垃圾概念。2006年,還在集散地隔壁開出了一家“轉轉商店”,這是一家專門回收衣服、家庭用品、家具的二手循環商店。2007年又開出了“轉轉工房”用來修理那些不要的東西,很受村民的歡迎。
從2003年發表聲明至今,上勝町的居民們已經堅持分類處理垃圾18年。從最初讓居民痛苦不已的規章制度,到現在已然成為日常生活方式的垃圾分類,小鎮居民們在處理垃圾的過程中學會了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的家園也重新煥發生機。2018年6月,上勝町被聯合國評選為“可持續發展未來城鎮”之一,成為了日本最美小鎮。
起初,上勝町的居民靠種植果樹和伐木為生,但因木材行業的不景氣,和罕見寒流的巨大沖擊,人們失去了經濟來源。為了養家糊口,鎮里大部分青壯年都去了外地,留下的人有半數以上都超過了60歲,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嚴重。
后來,當地農協的職員——橫石知二,在去大阪出差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有利小鎮長遠發展的新商機。當時,他在一家高級料理店用餐,發現這家店菜品上的裝飾都是塑料花、葉和樹枝。這頓時給了橫石靈感,他認為“上勝町自然資源豐富,真花真樹要多少有多少,說不定能成為賣點”。于是,1986年,品牌“彩”誕生。“彩”一字代表各種樹葉及季節花,如楓樹、椿樹、柿樹的樹葉,以及梅花、櫻花、桃花等。“彩”的創立,使得小鎮“樹葉經濟”這一新產業也應運而生。


“樹葉經濟”與日本料理息息相關。日本料理,又稱和食,講究色自然、味鮮美、形多樣、器精良。菜品按季節和菜式選擇不同的容器。盛器上的花紋、點綴菜品所用的裝飾也因季節而異。和食中,刺身、天婦羅常常伴有樹葉、花朵的點綴,這些樹葉和花朵被稱之為“妻物”。盡管“妻物”本身不能食用,只用于為菜品增添季節感,使視覺美更上一層樓,但如若菜品中沒有它,便會黯淡許多。因此,日本高級料理對“妻物”也有嚴苛要求,廚師會根據菜品本身的特點,在“妻物”的形狀、大小、色澤、季節感等方面加以選擇。上勝町則是“妻物”的最佳出產地。
上勝町原本就是傳統花木產地,鎮里有許多簡易花棚,可以培植花卉,使其早于花期盛開;當地的森林覆蓋率本達80%以上,樹有300多種,采摘也十分方便。這樣優厚的自然條件,使上勝町的“樹葉經濟”逐漸發展起來。
“樹葉經濟”的生產線路,大致分為采摘、洗凈、篩選和銷售4個部分。而這條生產線路中的前三步,并不需要高超的技術和繁重的勞動量,是老人也能輕松完成的操作。因此,小鎮的老人們加入“樹葉經濟”,有了經濟來源。

光有經濟來源還不行,橫石希望小鎮居民們在這條路上可以走得更遠,收獲更多。他拜訪了許多料理店,根據人們四季飲食習慣和市場需求規律,總結出了一套采葉法則。上勝町的居民們按照法則,根據時令,進行不同樹葉的采摘,并對出品樹葉的形狀、大小及顏色深淺進行區分、篩選。這樣完美的樹葉,自然能受到日本各大城市高級料理店的青睞,居民的收入也更多。
小鎮“樹葉經濟”的發展雖早于垃圾分類,但環保小鎮卻為“樹葉經濟”錦上添花。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之后,上勝町的自然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已經成為了日本最美的鄉村。在這樣的鄉村中種植出的花卉和采摘的樹葉,必定是綠色健康、無污染的。所以,全國料理店紛紛與上勝町開展合作,訂單像乘風的雪片一樣飛來。這些訂單光靠人力去完成是相當難辦的一件事。為了更高效地接收并完成訂單,小鎮面向老人們開展電腦培訓,使其跟進時代腳步,也促進了“樹葉經濟”的良性發展。

在“樹葉經濟”之下,小鎮重煥生機:曾經退休后便無所事事的老人們,如今三兩相約,采摘樹葉,有了不錯的收入,其中甚至還有月收入200萬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0萬元),年收入高達1000萬日元(折合人民幣約50萬元)的居民。
在小鎮居民的不斷努力之下,上勝町的生態環境再上一層樓,居民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更多人開始了解這個德島縣的最美小鎮。
在上勝町,一年四季都有美麗風景。春天,半山腰一列列梯田與山上樹林一同組成綠色的海洋,櫻花在道路兩旁搖曳生姿;夏天,雨水漸多,山林中清涼怡人,白色綢緞般的瀑布從青灰色大石上瀉下,濺起一層層水花;秋天,滿山楓葉紅似火,梯田里稻谷燦爛如金,果園里柑橘壓彎了枝頭;冬天,寧靜祥和,雪花溫柔鋪滿山頭、樹梢和屋檐……
草木葳蕤,風景優美,這樣一個被群山環繞的小鎮,無人愿意破壞它的生態美感,所以在上勝町的建筑設計上,人們也下了不小功夫,讓建筑與環保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并行。
小鎮有一座名為“公共屋”的建筑,由著名建筑設計師中村拓志完成,是雜貨店、食品店、酒吧、釀酒廠等的結合體。建筑坦誠地展示出“零垃圾”理念:交錯搭制的廢棄窗戶構成落地窗墻;二次利用的雪松木制成紅色墻面;用回收的磚石廢料鋪過道;將空玻璃瓶和破碎的杯子處理后變成吊燈;舊報紙搖身變為墻紙;屋內瓷磚地面也是從廢棄房屋中收集的……并且,這里銷售的商品都是散裝稱重,居民需要自帶口袋前來購買。
無獨有偶,“不砍樹先生”中村拓志還在上勝町留下了一個“ ?”——問號酒店(Hotel Why),這家酒店是全球首個“零廢棄”酒店。整個酒店仍是采用廢棄物品,二次利用并加以改造而成,從空中俯瞰,它呈一個巨大的紅色問號,仿佛在不斷提醒和反問世界:我們能否堅持可持續發展呢?

上勝町當地有一處“月之谷溫泉”,許多外國游客都為溫泉而來。這里的溫泉酒店也沿用“零垃圾”的想法,靠的是生物燃料取暖。當然,吸引游客的不僅有舒適宜人的溫泉,還有與高級料理截然不同的樸素美食。在如此仙境,語言并不能成為阻擋友誼的壁壘,不同國家人們也可以為某一個有趣的畫面共同開懷大笑。
此外,上勝町還有一些特別的地方:位于慈眼寺的大師修行洞穴——“穴禪讓”,寧靜肅穆;連接人與森林對話的“千年之森交流館”,里面還提供眾多體驗項目;獨具特色的日式小店,售賣著上勝町的特色手信……
上勝町的居民們,用日復一日的行動創造了一個傳奇。這樣環保又美麗的小鎮,所呈現出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對全世界的垃圾處理和回收來說都極具參考價值,可遇而不可求。
(編輯 陳珂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