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翔宇

隨著電影《長津湖》的熱映,大量史實和真實人物事跡,被陸續挖掘報道,呈現在人們面前。這些報道中,有一段老英雄李昌言的視頻采訪。長津湖戰役之時,李昌言是“尖刀連”(27軍80師239團2營4連)的連長,也就是電影中伍千里的原型。作為親歷者,他在采訪中詳細講述了戰斗的經過。志愿軍的勇氣令人欽佩,為理想信仰犧牲生命令人動容。李昌言是山東榮成人,轉業后,長期生活在遼寧鞍山。他雖然離開老家多年,但鄉音未改,濃濃的膠東口音讓人倍感親切。
采訪中,有一個片段十分有趣。他說戰斗中,“尖刀連”摧毀美軍“北極熊團”指揮部后,戰士發現了一面北極熊團的團旗,就向他請示如何處置。回憶到這段往事時,李昌言說他當時說了這樣一句話:“什么旗子不旗子,把它lǎi掉!”
“lǎi”是什么意思?即便是不了解膠東方言的朋友,通過語境也能猜出個大概。沒錯,它的含義大致就是撕、扯。因此,把“旗子lǎi掉”的意思就是把旗子撕掉、扯掉。
在膠東方言中,“lǎi”是一個很常用的動詞。比如,過年貼春聯的時候,很多大人都會這樣叮囑小孩:“輕拿輕放,別把對聯lǎi了。”意思是別弄破了。不過,“lǎi”雖然含義清晰且使用頻率高,但它到底對應的是哪個字,卻鮮有介紹。
查詢字典可知,發音為“lai”(聲調不限,因為方言中常有聲調變化)的字有幾十個。根據其含義,大致可以斷定偏旁部首應為“扌”,以此遴選,“攋”這個字應該最為貼切。在新華字典中,并沒有收錄“攋”字,只有《康熙字典》和詞匯量較大的在線字典可以查到。《康熙字典》載:“攋,手披也,或作‘揦’,又《集韻》,賴,上聲,把攋,棄去也。又,音賴,毀裂也。”
按此解釋,這個字還是兩個讀音,既可以讀“la”,也可以讀“lai”,其含義為毀壞、棄去,與膠東方言語境中的意思相仿。綜合讀音和含義,筆者認為,“攋”應該就是膠東方言中常說的“lǎi”。
值得一提的是,“攋”的用法,并非膠東方言所獨有,在其他地區有時也能聽到,結合《康熙字典》的記載看,這多半屬于漢語古音的一種保留現象。只不過,大概是因為寫法相對復雜(攋字一共十九筆),在書面行文時,就逐漸被“扯”等近義字所取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