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 ?要:“十三五”以來,德州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先后有12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2種產品獲評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5家企業獲評山東省綠色工廠。德州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不俗成績,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與省內先進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如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與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建設推進工作不均衡,所屬縣市區推進工作不平衡。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德州市經濟實力和企業實力不強,企業重視程度不高,政府支持力度不大。因此,為了加快推進德州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必須不斷提高德州市綜合實力和企業實力,堅持綠色發展協調推進,建立綠色制造體系梯次培育機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不斷提升服務能力。
關鍵詞: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現狀;德州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7-0047-03
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是以促進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為目的,以企業為建設主體,以公開透明的第三方評價機制和標準體系為基礎,以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為主要內容。綠色工廠是制造業的生產單元,是綠色制造的實施主體,屬于綠色制造體系的核心支撐單元,側重于生產過程的綠色化。綠色設計產品是以綠色制造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體現,側重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綠色園區是突出綠色理念和要求的生產企業和基礎設施集聚的平臺,側重于園區內工廠之間的統籌管理和協同鏈接。綠色供應鏈是綠色制造理論與供應鏈管理技術結合的產物,側重于供應鏈節點上企業的協調與協作。
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載體,對于德州市加快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和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德州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現狀
“十三五”以來,根據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統一部署,德州市扎實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建設,不斷提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德州市先后有12家企業榮獲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分別是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批)、山東亞明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批)、德州興豪皮業有限公司(第三批)、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批)、山東禹王生態食業有限公司(第三批)、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第四批)、德州興隆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第四批)、山東萊鋼永鋒鋼鐵有限公司(第四批)、索通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第五批)、山東金麒麟股份有限公司(第五批)。
2021年,德州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進工作成效明顯。其中山東百龍創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六批)、德州中聯大壩水泥有限公司(第六批)2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全省(不包括青島市)15個地市25家企業獲評綠色工廠,其中德州市2家,與濟南等城市并列第一。山東星光糖業有限公司的白砂糖和山東萊鋼永鋒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的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2種產品獲評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實現綠色設計產品零的突破。德州市5家企業獲評省級綠色工廠(第一批),分別是德州市樂華陶瓷潔具有限公司、山東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州中聯大壩水泥有限公司、山東百龍創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星光糖業有限公司。
二、德州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德州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不俗成績,特別是2021年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還實現零的突破,但是仍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一)綠色制造體系建設與省內先進地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綠色制造體系是以省和計劃單列市為單位統一申報,與省內各地市比較更有現實意義。山東省先后有6批223企業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313種產品入選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13個園區入選國家級綠色園區,18家企業入選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德州市國家級綠色工廠以總數12家,排在全省第10位,基本與經濟規模在全省的位次相匹配。但相比青島(30家)、泰安(20家)、濰坊(19家)、淄博(19家)等先進地市存在不小差距。綠色設計產品雖然實現重大突破,2021年一次性有2種產品獲評綠色設計產品。但相比青島(181種)、淄博(33種)等先進地市差距巨大;綠色園區與淄博、棗莊等地市一樣仍未實現零的突破;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與棗莊、東營等地市仍未實現零的突破。
(二)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與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建設推進不均衡
德州市綠色工廠建設推進工作成效較好,已先后組織6次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申報工作和1次省級綠色工廠申報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但在其他方面,除了2021年綠色設計產品實現歷史性突破之外,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推進工作相對滯后,而且短時間內也難以實現大的突破。
(三)所屬各縣市區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不平衡
整體看,禹城市和齊河縣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屬于第一梯隊;陵城區、樂陵市、臨邑縣、德城區、平原縣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成效較好,屬于第二梯隊;寧津縣、武城縣、夏津縣、慶云縣、運河經濟開發區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成效一般,屬于第三梯隊。德州市12家國家級綠色工廠,禹城市4家,陵城區2家,齊河縣2家,臨邑縣2家,德城區1家,樂陵市1家;其他7個縣市區尚沒有企業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德州市5家省級綠色工廠,德城區1家、禹城市1家、樂陵市1家、平原縣1家、經濟技術開發區1家。德州市目前尚有寧津縣、武城縣、夏津縣、慶云縣、運河經濟開發區等5個縣市區既沒有國家級綠色工廠,也沒有省級綠色工廠。德州市僅樂陵市、齊河縣各有1種產品入選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
三、德州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問題產生原因
(一)德州市經濟實力和企業綜合實力不強
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是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涉及生產設備、生產工藝、技術、人才、資金等多個方面,如果企業實力不夠就很難開展這項工作。德州市擁有雄厚實力的企業較少,要實現綠色制造體系建設跨越式發展有一定難度。反觀青島市,固然有計劃單列市單獨申報的有利因素,但更主要的因素是該市經濟實力雄厚,企業實力雄厚、截至2021年,青島市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數量(30家)遙遙領先第2名的泰安市(20家),獲評綠色設計產品數量更是占全省一半以上。2021年,全省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31家,其中青島市6家;全省39種產品獲評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其中青島市有9種,其中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有5種產品入選,青島雙星輪胎工業有限公司有3種產品入選,充分顯示出青島市經濟及其企業的強大實力。
(二)企業對綠色制造體系重視程度不高
一是申報熱情不高。對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對于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意義,只是從短期經濟效益考慮,認為獲評綠色制造僅僅就是一項榮譽,對企業沒有多少實際好處。比如,因德州市沒有企業申報,導致第二批國家綠色制造名單沒有德州市企業入選。甚至個別入選企業認為復核程序煩瑣,打算放棄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二是對申報程序不重視。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不僅需要企業加大資金投入,更新生產設備、改進生產工藝,而且需要充分了解申報標準,認真準備申報材料,精心組織申報工作,必要時還要聘請專業的第三方服務機構進行指導。有些企業對申報流程和標準不熟悉,完全把申報工作委托給第三方服務機構,導致申報材料質量不高,給申報工作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對于獲評企業,只給予金額不大的財政資金獎勵,形式太單一,缺少其他配套政策。按照《德州市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若干意見》,對列入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企業、綠色設計產品示范名單的,分別給予最高30萬元、20萬元、1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列入省級綠色工廠的,給予最高10萬元一次性獎勵。而同是地級市的浙江省湖州市對評為國家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產品的,分別獎勵1 0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對評為省級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產品的,分別獎勵500萬元、50萬元、30萬元、20萬元,遠高于德州市。有限的資金獎勵對申報企業,尤其是對大企業基本起不到激勵作用。申報企業更看中的是秋冬季錯峰生產及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豁免資格、市場準入等政策性激勵。
四、加快推進德州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建議
(一)不斷壯大德州市產業競爭力和企業實力
堅持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為契機,深入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三三倍增”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不斷壯大德州市經濟實力,提升企業綜合實力。以持續提高產業競爭力為核心,培植與招引龍頭企業。各縣市區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突出特色,重點培植競爭力強、成長性高的優勢產業集群。擁有更多綜合實力強、技術水平高的企業申報綠色制造體系,申報成功概率更高。
(二)堅持綠色發展協調推進
加快綠色化改造,在重點領域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行動,在高耗能行業開展對標達標活動,樹立工業企業資源節約標桿樣板。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資源產出率。強化工業產品用水定額制度落實,參與并組織開展節水型企業和工業園區創建活動,鼓勵指導企業爭創節水型企業。組織開展國家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征集工作,鼓勵企業推廣使用節水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切實做好工業節能診斷服務和工業專項節能監察工作,把工業節能診斷服務和工業專項節能監察作為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加快實現綠色發展。
(三)建立綠色制造體系梯次培育機制
探索建立“市級—省級—國家級”綠色工廠培育庫,健全梯次培育工作機制。參照《綠色工廠評價通則》(GB/T36132-2018),全面推進綠色工廠建設,打造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示范標桿,促進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通過建立以綠色工廠為重點的梯次培育機制,在紡織、食品、鋼鐵、建材、機械、化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優勢產業中選擇一批工作基礎好的、代表性強的企業,加快創建具備用地集約化、原材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綠色工廠。同時,加快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培育工作,盡快在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創建方面取得明顯突破。加強工業園區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推動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支持企業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設計采購、生產、運輸、儲存、銷售、使用和報廢等環節的鏈式發展體系,推動上下游企業共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環境績效,達到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鏈上企業綠色化的目標,鼓勵縣市區建立綠色制造體系梯次培育機制,出臺配套激勵政策,加快本地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為全市提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提供良好支撐。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貫徹落實《德州市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若干意見》,及時兌現列入綠色制造體系名單企業的資金獎勵。落實國家已經出臺的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為企業在綠色制造建設方面提供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持,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企業國家工業轉型升級資金支持。除了獎勵資金,還要在招投標、市場準入、秋冬季錯峰生產及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豁免資格、用電用煤指標的傾斜政策等綠色制造體系成果運用方面進行激勵,激發企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大力度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五)提升服務能力
堅持市場驅動,企業為主,政府引導。加強與專業的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第三方評價機構對接,鼓勵為申報企業提供包括政策法規宣貫、計量檢測、評價咨詢、技術創新、綠色金融等服務內容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整體解決方案。強化對縣市區及企業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的培訓,督促指導入選綠色制造名單企業在綠色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做好綠色制造水平指標自我聲明工作。加強對綠色制造名單內企業的動態監管和復核,對出現重大安全、環保問題等不再符合綠色制造標準條件的企業,及時按程序上報,清理出綠色制造名單。
綜上,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是實現德州市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和先進制造業強市的重要抓手,必須多措并舉,爭取在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企業建設方面都有重大進展。
參考文獻:
[1]? ?工信部《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
[2]? ?《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
[3]?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工信廳節函〔2016〕586號).
[4]? ?山東省《加快綠色制造體系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
[5]? ?《德州市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若干意見》.
[6]? ?《德州市先進制造業強市“三三倍增”行動計劃.
[7]? ?《湖州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實施意見(2020—2022年)》.
[責任編輯? ?彥?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