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利珍
摘 要:在小學三年級學生才開始接觸英語知識,小學也是為學生打下良好英語基礎的關鍵時期,為了可以更好的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大部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會采取互動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可以幫助老師了解課堂學習狀況,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率。本文結合教學經驗及新課標教學要求,分析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效果,以期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探究
前言
在新課改教學理念背景下,老師需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創新意識的培養,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老師需要積極引入互動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率。在互動學習背景下,學生會積極參與到英語課堂活動中,同時也會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同時,要想保證互動教學課堂效果,老師就需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能力設計合理的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營造互動氛圍
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興趣,老師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自然而然和學生、老師進行互動,進而達到預期教學目標[1]。在日常教學時,老師要對學生多加包容,因為小學生年紀比較小且學生在面對其他國家語言時難免會手足無措,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很難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就需要老師進行正確、合理的引導。在學生回答錯誤時,老師不能一味的去批評或者是進行糾正,需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錯誤的地方,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另外,老師也需要根據學生興趣設計教學環節,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對英語活動的興趣,而且學會提高學生的參與效率,讓學習積極發言。
例如,在進行“My friends”內容教學時,首先,老師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好朋友以及相處趣事,活躍課堂氛圍;然后老師將性格、外貌、性別等單詞通過大屏幕展示出來,并展示相應的人物形象;然后,老師讓學生根據圖片進行“朋友描述”。通過這種方式展開教學,能夠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而且還能講解英語知識點,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老師在構建互動氛圍時需要保證課堂的民主性,讓學生可以自由、和諧的進行溝通,便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與綜合能力。
二、豐富互動形式
要想保證互動教學的有效性,老師就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能力、教學目標等設計合理的互動形式,讓學生可以沉浸其中[2]。通過豐富互動形式,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性,而且還能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英語知識。傳統英語課堂主要是以老師為主,老師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探究,這種互動比較單一,很難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英語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老師可以將信息技術作為渠道和學生展開溝通,利用多媒體畫面、聲音等優勢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愿意主動進行知識學習。
例如,在進行“ At the farm”教學時,老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農場”為主題的動畫,然后讓學生了解農場中小動物的詞匯,再讓學生結合場景進行造句,通過豐富的動畫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刺激學生表達欲望,這樣學生才會積極和學生交流與討論。另外,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情景劇表演,相比如單純的老師口語講解,通過表演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進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
三、構建互動小組
在英語教學中,不但要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而且還需要增強生生互動,這是因為學生之間的英語交流能力差不多,彼此交流更加輕松,所以老師在教學時就需要構建互動小組,讓學生多種思維互相碰撞,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為了保證互動小組的學習效率,老師需要讓學生先選出小組長,在組長的帶領下可以有目的的進行學習,并根據成員能力劃分不同的任務,進而保證學生之間能夠優勢互補。老師在布置小組任務時,需要讓學生共同去交流,而不是讓某個小組成員決定,這樣才能發揮互動小組的學習效果,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提高學生團隊意識。
例如,在進行“Ways to go to school”教學時,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一主題去編寫英語對話,在進行思考時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想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啟發學生進行思考,不但能夠提高學生表達能力而且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此外,老師在小組交流時需要及時幫助學生答疑,為學生提供幫助,讓學生可以掌握正確的發音與語法,進而提高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結語
傳統英語教學一般都是老師“一言堂”,學生只能跟著老師的思路進行學習與思考。和傳統英語教學方式相比,互動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更加輕松、和諧的氛圍,為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與交流,讓學生對英語知識有更高層次的理解與掌握。因此,互動教學更符合學生目前的認知水平,可以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郁平平.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 102.
[2]陳鳳葵,李富強.小學英語課堂活動的優質特征:一節觀摩課引發的思考[J].課程教學研究,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