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飛
摘 要:小學階段,學校更注重學科概念的初步滲透和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而科學學科的教學過程是小學生通過課本了解世界、了解自然、了解客觀事物和客觀規律的過程,因此,在小學各大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科學學科的教學成為關鍵性和基礎性課程,科學課程的學習對小學生未來的世界觀和價值體系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對教學先例和現實具體的教學實踐的研究和學習,本文通過對小學科學學科的教學現狀進行研究,簡要分析了其改進策略和具體改進措施。
關鍵詞:小學科學? 教學現狀? ?改進? ?策略
[正文]小學階段,科學作為理論知識與自然界、自然規律相聯系的一門學科,極具綜合性和實踐性。作為發現自然和了解科學世界的教學工具之一,科學學科的教學對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具有重要意義,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多種學科。基于科學教學過程中傳統理念的深入,學校對科學課程的重視程度低于其他基礎性學科,導致科學課程的教學效率低于其他學科。因此,在新課程、新教學理念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明確科學課程的重要性,對于現階段的教學現狀,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理念,對小學階段科學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進和創新。
1 小學科學教學現狀
在小學階段,科學課程的教學是基本學科教學的重點之一,旨在通過教師對科學課本的講解,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認識自然,培養科學素養和科學意識。而基于傳統科學學科的教育理念的落后性,學校對于小學科學課程略有忽視,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也比較單一,導致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較低,影響了學生對于自然世界的了解以及對于自然科學理論的基礎性涉獵,限制了學生知識層面和眼界開闊層次。
1.1教學目標隨意
由于傳統科學教學模式的單一和枯燥,教師一般采取課堂講解的方式,按照課本教材和教學大綱為學生傳授知識內容。在這種模式的深入影響下,教師對于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比較隨意,對課堂講授內容重點不明晰,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加上應試教育的觀念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對于知識理解和記憶程度不深,導致在完成作業時花費時間較長。久而久之,學生對于科學課程的學習更加沒有耐心和熱情,導致對于科學的興趣流失,以至于教學效率的降低。
1.2教學主體被曲解
由于傳統科學課程教學理念的深入影響,大部分學校和教師對于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有些誤解。大多數學校和科學教師對于科學學科的教學重視度不足,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教案和前期的準備一味地講解,與學生互動不足。這種情況下,教師成為了科學課程教學的主體和參與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毫無參與感和積極性。同時,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接受能力較低,可能在課堂上對部分教學內容不太理解,或者對于教師講解的部分知識沒有聽懂,而此時由于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對學生的忽視,無法及時關注到這一問題。學生無法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學生的思維和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導致學生聽課效率大幅度降低,最終的教學成果無法到達理想狀態。
2 小學科學的教學改進策略
2.1明確教學目標,增強教學實踐
基于傳統教學現狀,現代化素質教育不斷進行教學改革,但此過程不能盲目進行,需要教師明確科學課程實踐過程中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使學生充分把握教學重點。由于科學課程的實際意義和實踐性較強,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要培養學生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充分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四年級小學科學“電路”部分的學習時,教師需要在課程開展前為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和教學目標,例如了解電路的組成,包括組成部分和每部分的功能作用,并連接一組電路,使小燈泡成功點亮。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前準備好導線、電池和燈泡,使學生實際觀察電路組成,深入理解教學內容,自行實踐。通過教師對教學重點的明確和具體的實踐操作,學生可以將課本原理與實際相聯系,增強實踐能力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
2.2明確教學主體,以學生為本
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區別于傳統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陳舊與落后,新理念的傳播和滲透要求學校和教師對教學主體重新定位。在具體科學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新型教學模式突出和點明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把課堂的重點部分交還給學生,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自由、愉悅的科學學科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科學的學習。同時,教師在科學教學時可以大量采取互動形式,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內容的學習和理解程度,及時得到學生的教學反饋,對于學生的學習疑惑和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增強學生的科學課程學習效率。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四年級小學科學知識“靜電與摩擦”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和互動隨時關注其學習和理解程度。首先,教師可以先講解靜電產生的過程和產生原理,通過列舉靜電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引入摩擦生電的概念。在學生對該部分知識內容初步了解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使學生大膽發言、積極思考,列舉生活中哪些情況會應用到“摩擦生電”的基本原理。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互動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提問回答的互動,學生不僅可以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程度,還可以提升教師對于科學課程的教學效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學校和教師對于科學課程的教育理念的曲解,教師在傳統教學中對于科學的教學內容較為隨意,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同時,在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教學主體較為忽視,學生課堂參與感不強、對于科學學科的興致不高。因此,在教學時,一方面,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對于教學重點一定要為學生點明。另一方面,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講課過程中需要時刻重視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對于課堂內容是否理解和掌握。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對于科學的積極性和好奇心,在引導中使學生充分認識自然界、了解自然界、理解科學。
參考文獻
[1]張瑩璐. 淺談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研究[J]. 好日子, 2021(11):1.
[2]王慧敏. 淺談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現狀及解決策略[J]. 安徽教育科研, 2021(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