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梅
摘 要:“群文閱讀”教育思想的產生時期尚短,與其相應的教學研究尚且處在摸索中。在中學語文群文閱讀結合課程中,學生怎樣通過課內閱讀活動,將他們的讀寫能力由課內向另外進行轉移、擴展,進而培養他們掌握文學基礎知識的技能、擴大他們的文學視野,已成為了中學語文教師們必須探索的課題。該報告首先闡述了什么是群眾的文化藝術閱讀,然后又在此基礎上,指出了在中學群體文化藝術閱讀中的讀寫結合的最有效方法。
關鍵詞:基于群文閱讀;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引言
群文閱讀作為一個有效的教育技術手段,越來越多地運用在了初中語文課堂中,而群閱讀組合也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手段。在中國傳統的初中語文教育中總是把“讀”、“寫”分離的教育,讀書與作文間常常沒有交流空間,這也是造成語文教學效能不足的主要因素。在群文閱讀中有效地將閱讀緊密結合,就可以提高初中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進而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了學生的文化素質。
一、群文閱讀概述
“群文閱讀”的概念最早是在二零零八年開展的全省第七屆初中語文青年教師閱讀課堂參觀實踐活動時被明確提出的,后來經各方面的深入探討剖析,才構成了目前的群文課堂教學觀念。所說的“群文”就是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短時期內出現多篇作品[1]。“群文閱讀”指的是老師包圍著一項或是多項話題選定一種作品,繼而包圍著話題作品展開解讀和剖析,終于取得一致的教學過程。在實踐教育進程中,群文課堂教學大體應該分為五大層次:一、根據課本,將模塊內容融合一起展開解讀;二、打破課本,以文本信息主導,擴展閱覽,即“一文帶多篇”;三、將范圍拓展至整篇課本,“一本帶多本”;四、以某個話題為核心,同時開展讀書;五、打通課中書寫與課外閱讀。群文書籍的書寫緊密結合,是在圍繞話題對某個篇章進行讀書的同時,學習書寫基礎知識、書寫方式與寫作文策略,進而實現讀書能力與寫作技巧的全方位提高。
二、基于群文閱讀的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一)通過明確閱讀的主題來貼近寫作方向
在進行初中語文群文讀寫的時候,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主要是希望將讀書和作文聯系一起,從而更有效地提高的作文能力以及誦讀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明確閱讀的主題,從而更好地貼近寫作的方向,讓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能夠借鑒群文閱讀中的相關素材,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發揮出群文閱讀的意義。在選用群文寫作課程的同時老師一定要十分仔細并且用心,使他們能夠利用群文寫作學習相應的寫作技巧,如此可以有效的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在讀書和作文之中可以相互促進,不斷的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質[2]。比如,當教師講授課文中《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之前教學的《春》和這篇課文中的內容進行了有效地融合,在對學生進行介紹的同時也主要是根據這二篇文章的所描寫場景而進行,不過二篇課文在具體的寫景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差異的,而且其表達的內容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同,前者所描繪的春景圖,而后者所描繪的則是一副風景畫。為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在這二篇文章中表現的具體觀點與內容,老師還可以對文章中的關鍵部分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了解更多的修辭手法,經過這樣的介紹學生就可以掌握正確的寫作技巧,對于他們的寫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重視對閱讀中素材的選取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是相互支撐以及相互滲透的,為了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地滲透讀寫結合的方法,教師在選取閱讀素材的時候必須要非常重視,可以充分地結合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以及互聯網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教學效率以及寫作水平,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采集以及分析、運用寫作的材料,這樣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就能更加高效,從而將語文教學的效率提升上來。
比如,當孩子學習到了八年級課文中的“新聞兩則”一節內容的同時,老師們也會通過多媒體教學系統介紹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新聞信息,并利用各種直觀的視頻信息和圖像資料,讓孩子們更好的理解課文中新聞消息的含義,將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素材的提取、歸納能力有效地提升上來,讓他們在寫作的時候能夠有更多有價值的素材進行借鑒,從而將他們的寫作水平有效地提升上來,這樣讀寫結合的意義才能凸顯出來[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們必須注意閱讀結合方式的使用,只有把讀書和作文有效地融合到一起,才能夠更好地運用讀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作文,同時通過寫作方式來說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教師必須要明確閱讀的主題,這樣可以更好地貼近先寫作的方向,還得重視對閱讀素材的選取、適當地開展讀后感的訓練,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將學生的閱讀以及寫作的水平提高上來。
參考文獻
[1] 于興元. 基于群文閱讀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32):66.
[2] 唐華彬. 基于群文閱讀的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 讀與寫,2021,18(9):37.
[3] 范小華. 基于群文閱讀的初中語文課堂多樣化策略[J]. 學周刊,2021(2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