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團英
摘 要:學生作為小學數學課堂的主體,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突出,保證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能得到不斷培養。為了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索的指導,以保證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能得到快速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探索能力;重要性;培養策略
引言
對學生個人來講,學習數學知識能夠鍛煉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讓學生對數學學習保持信心與興趣,教師就需要有意地培養他們的良好學習習慣和自主探索能力,這樣即使沒有教師和家長的管束,學生也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一、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重要性
自主性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根本屬性,要想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體,就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小學生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學習,同時逐漸發現自我價值,這對于挖掘學生的潛力,進而培養學生樂學善學的良好品質具有非常大的幫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參與教學實踐或者參與問題的探索,才能更容易建立起符合個體的認知結構,才能夠消化和吸收所學知識,進而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小學數學學習中的自主探索能力,是指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自主探索和探索的能力,學生擁有了自主探索能力往往在數學學習中有著較強的求知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為明顯,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這實際上就是發揮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對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非常有幫助,也與新課改的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完全契合。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策略
(一)興趣教學,促進學生自主探究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索能力,關鍵在于使其主動學習、積極學習,充分調動其探究知識的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趣味教學理念,將能夠滿足小學生趣味學習需要的教學要素應用在課堂上,如蘊藏了數學知識的動畫、承載了數學信息的趣圖等,將其通過多媒體呈現在學生眼前,使他們對其體現的數學知識產生好奇,引導他們對其展開自主探究。以“認識人民幣”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截取《大耳朵圖圖》等動畫片中使用人民幣的片段,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這是什么?”在學生回答“人民幣”“錢”等答案后,出示在網絡上搜集的人民幣實圖,并提問:“同學們,你們認識這些人民幣圖片嗎?它們分別代表多少錢?”給予學生自由發言機會,激發其了解人民幣的興趣。
(二)動手操作,學會思維
數學是一門具有很強抽象性的學科,十分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驗。針對小學數學課程的自主探索,親自動手實際去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對于教材內容閱讀過后,學生要嘗試自己動手去解答教材中的題目,在解題過程中加深對自學內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在面對具體題目資料時,學生要通過觀察獲取有用信息,然后經過比較分析獲得解題思路,得出答案。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將數學學習變得更加清晰和系統。數學教育重在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引導著學生開動腦筋、鍛煉思維。在自主探索階段,學生作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更要注意這方面思維的鍛煉。解題是鍛煉思維的一項有效途徑,但也不是唯一途徑。學生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按照自己的思路動手操作,得出結論后再與教材中內容進行比較,觀察其中的差異,尋找其中的問題所在。
(三)延伸課堂訓練
課堂訓練設計時,教師要做延伸處理,推出更多課外學習和探索任務,無疑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學生學科訓練不能局限在課內,需要對接生活認知,進入生活環境之中做數學實驗、數學制作、數學觀察、數學計算等活動,學生接受度高,自主探索效果顯著,教師要做好組織和調度,讓學生順利進入到課外訓練環節,在主動學習中形成學科核心能力。教師根據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展開教學設計,推出一些實踐性訓練活動,能夠成功調動學生學習思維。如教學《簡單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每一個小組進入校園,找到一些簡單組合的圖形,測量計算其面積,看哪一個小組操作更為精確。學生對這類互動性活動比較感興趣,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軟尺等工具,要求學生將測量計算過程和結果在班級內容展示出來,進行探索交流活動。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學生集體行動,合作學習氣氛濃重,探索過程充滿情趣,教師組織嚴密,其調動效果顯著。讓學生從教室走到校園,課堂訓練適當延伸,學生對探索活動有更強敏感性,自然會積極參與和回饋,學科思維得到歷練。
(四)重視習慣養成,提高學生探索實效
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良好的習慣養成是基本保障,也是學生能夠自主探索的前提。因為習慣影響行為,行為影響效果。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減少學生的依賴心理,而探究則是學習效率的保障,這些都需要良好的習慣作為保障。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一般來說,學生的自主探索主要是在課上,因此課前的準備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因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效預習,而不是盲目地看書,每節課的預習可以以導學案的方式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在課上,學生探究之前一般需要教師做好鋪墊和引導,使學生學會聽課,提高聽課的效率。在課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進行總結,即總結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這樣學生的探索實效才會提高,自主探索能力才會提升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教師不僅要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而且要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邵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J].讀寫算,2019(20):90.
[2]肖桃仔.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