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曼 林紅
摘? ?要:科普類文本是小學英語閱讀中非常重要的一類文體。科普閱讀是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在習得語言、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獲取豐富的知識內容。教師應該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礎上,依據支架式教學理論和科學的教學策略,同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關鍵詞:科普類文本;讀寫結合;小學英語;閱讀教學
引言
閱讀在語言發展和學習的各階段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閱讀對于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其思維廣度都大有裨益。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領域的知識,更好地學習和認識自然社會和人文社會。目前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故事類閱讀占了大部分。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普類文章閱讀對人們的終身學習和長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科普類文本也應該成為我們閱讀和教學的重點。
生活在快節奏的數字化時代,成年人每天閱讀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非故事類文本或科普類文本,閱讀非故事類文本的能力是未來學生走向成功的關鍵。非故事類文本對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拓寬視野、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更好地認識世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王薔,2018)。
為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在課時允許的前提下,筆者所在學校著眼于研究課外閱讀教學與主教材相結合的課題,教師會盡量匹配難度適中、話題與教材單元相關度高的課外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本文將以與北京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6 What will you do in the future?的職業話題相匹配的閱讀拓展文本A Snake Wrangler為例,探討在小學高年級開展非故事類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
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圍繞“職業”這一話題展開,分別呈現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小伙伴互相詢問和談論將來要做什么。第一課時學生在Baobao和Mike玩遙控飛機的情境中,學習如何談論未來夢想職業及選擇理由,即個人興趣或特長。第二課時學生在Guoguo和Yangyang觀看比賽及討論父親職業的情境中,學習通過父母職業,猜測其職業理想及做臨時性決定的相關表達。第三 課時學生在Lingling和Mike參觀機械制造廠的情境中,學習對自己提出要求或向他人提出建議的相關表達。單元重點在于運用一般將來時談論自己和他人將來要從事的職業。為匹配這一話題,教師選擇了《多維閱讀》第九級中的A Snake Wrangler一書。這是一本非故事類讀物,介紹了捕蛇者這個危險而重要的工作。
本書通過介紹捕蛇者的工作,使讀者了解捕蛇者這種職業及其具體的工作內容,體會到捕蛇者的工作對于蛇、人類以及維持生態平衡的重大意義。當天氣干旱時,響尾蛇便會從山中進入到人類居住的地方來尋找食物和水源。蛇類的入侵引起人們的恐慌,他們紛紛求助于捕蛇者,捕蛇者的工作就是將蛇找出、帶走而不傷害它們。捕蛇者會仔細搜尋蛇類可能出沒的地方,研究它們的生理特性,借助適當的工具和裝備,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快速將蛇抓住并將它們帶到屬于它們自己的“生活樂園”。
本書的體裁為說明文,分兩部分介紹了捕蛇者的工作:第一部分介紹了人類需要捕蛇者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紹了怎么樣去捕蛇,其中包括捕蛇所需的工具和服裝,需要了解的關于蛇的知識及捕蛇者需要知道的應對方法。
本書主要使用一般現在時進行描述,其中包括許多與主題意義相關的詞匯,比如用名詞backyards、houses和形容詞scared、dangerous、poisonous來體現捕蛇者工作的必要性;用名詞和名詞性短語bushes、long grass、mud、wood、rock來描述蛇的棲息地;用look in、crawl、mirror、gloves、boots、knees pads、hook、bin來介紹捕蛇的過程以及捕蛇者需要使用的工具和設備;用curl up、hiss來描述蛇的特點。
2.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為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較好的文本閱讀能力,且在本單元前三課的學習中,已經初步學會如何表達對不同職業的看法,大部分學生能夠簡單表達自己的理想職業。但因為學生年齡尚小,很多學生只了解一些耳熟能詳的職業,對于新興職業雖然充滿好奇,但了解不多。學生對于蛇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外貌層面,生活習性了解不多。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從未接觸過捕蛇者這一職業,大部分學生對這一職業感到好奇。
3.教學難點
繪本A Snake Wrangler是一本科普類讀物,學生對于此類繪本接觸比較少,且此繪本篇幅較長,其中一些詞匯如wrangler、poisonous、rattle snakes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并不常見。因此,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文本信息的提取、理解和進一步梳理是有難度的。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還需提高,寫作能力還有待加強。此外,閱讀多停留在對文本表層的理解,缺乏對文本背后信息深度思考的意識以及對作者寫作意圖的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多次研究、磨課、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力圖一一解決。
4.教學思路
依據皮亞杰提出的建構主義理論及其發展者布魯納的支架式教學理論(皮亞杰,1983),學生在學習中占主體地位,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因此,教學活動要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建構起知識框架,教師的作用是幫助搭建“腳手架”,讓學生在互動中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1.通過KWL問題,激發已知,預測內容
KWL是Ogle于1986年提出的一種指導閱讀的教學策略(Ogle,1986)。這種教學法的精髓在于重視、尊重并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根據這一教學法理念,在課堂開始直接引入繪本話題,引導學生觀察封面信息并自己提煉出題目、作者、出版社等信息,樹立版權意識。觀察人物形象,對文本內容進行初步預判。通過KWL問題,調動學生已知,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思維快速進入本課所學內容,調動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學習興趣。DA5D0C47-89B5-40BB-9A51-BF472D55BD77
隨后,教師通過兩個問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is book? 和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is book?引入新課。學生已掌握的閱讀策略被激活,他們已具備可以準確地觀察出繪本封面信息的能力。此時,教師進一步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并預測繪本內容。從本課學生提出的Why do people catch snakes? / Why do we need snake wranglers? / What are different kinds of snakes? / Are they useful (important)? / Are snakes dangerous? / How do they do their jobs? / What do they need to catch snakes? / Is it an easy job? 等問題中,可以看出學生不僅對蛇感興趣,對捕蛇者這個職業也很感興趣。在提問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進行碰撞,非常活躍、積極地思考,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直入主題。
2.貫穿有梯度的問題鏈,幫助學生厘清思路
所謂“問題鏈”就是教師設計出一個系列的問題,每個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前后呼應,問題之間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能夠將知識穿插、連接在一起。課堂上的問題設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在一定內部聯系基礎上的資源整合。在英語閱讀中注重設計有梯度的問題鏈,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厘清閱讀素材的核心要點,排難解惑;另一方面能夠給學生提供更為多元化的問題導向,有利于學生在層層遞進的思考探索中不斷豐富認知。本課中,教師設計了從概括到具體的、有梯度的問題鏈,通過兩個上位的大問題引領,引導學生關注文章脈絡線索,并通過對“找—抓—放”細節的追問,引導學生關注捕蛇者工作的具體信息,對捕蛇者進行批判性分析,形成更立體的認識。
在反復研讀A Snake Wrangler這本書后,教師認為,本書應分為兩大部分。因文本內容難度對學生來講比較大,難以通過一節課完成文本理解、概括和梳理,故進行調整。第一部分由教師引導,直接拋出大問題Why do people need snake wranglers?。在大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獲得碎片化信息點,教師抓住學生提取出的信息點追問What do you know about snakes? Are you scared of snakes? Why are / arent people scared of snakes?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see a snake in your house?等問題,形成問題鏈,引導學生關注細節信息。在此過程中,教師總結和梳理信息點,使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思考,明白人們需要捕蛇者一是因為有的人害怕蛇,蛇很危險,并且有些有毒;二是因為蛇會爬到人類的家里,造成潛在威脅。
第二部分也是同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How do they (snake wranglers) do their jobs?這一內容進行梳理,學生通過寫關鍵詞的方式,分別概括總結捕蛇者工作的三個步驟,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利用任務單的步驟更好地梳理碎片化知識,形成系統知識結構圖。學生在回答后,教師通過學生的實際反饋進行追問:How do they find the snakes? Why does the writer use piles of wood? What do they need to catch the snakes? Why? 引導學生關注細節信息,讓學生了解到捕蛇者的工作不僅僅是抓到蛇,還要對蛇進行對應的救助,比如治愈傷口,供給飲食,然后再把蛇放歸自然,讓學生對捕蛇者的工作有更全面的了解。
3.利用多模態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感官認知
多模態英語教學就是把多模態教學的相關理論應用于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多種模態符號和資源的作用,如語言、圖像、聲音、互聯網、周圍環境等,教師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能激發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豐富各種感官認識,使他們頭腦中的認知、情感和思維水平得到綜合提高。
在本課的教學前測中,教師發現捕蛇者這一職業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沒有足夠的生活常識和閱歷,故教師在課前搜索了大量的相關知識,且積極來自南非的外教溝通,了解捕蛇者這一職業真實的工作狀態,力圖保證課堂資源的有效性和準確性。通過外教的示范和介紹,教師對于這一職業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體,能更好地輔助學生學習。在介紹蛇的習性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播放了一個關于蛇的短視頻,展現蛇能快速捕獵、有毒性等特性以及遇到人的反應。通過文字和視頻的有機結合,學生能生動形象地理解文本內容。在講解到因為蛇會下山進到人們家中覓食,所以人類需要捕蛇者這一部分時,教師通過PPT、動畫、音頻、圖像等,讓學生感受文章情境,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人們需要捕蛇者的原因。多模態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閱讀時不再感到枯燥,提高了閱讀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4.分析文章結構,讀中寫,即時反饋,雙向促進
葉圣陶(1980)闡述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他指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習慣不良,一定會影響到表達。讀與寫的重要關系不言而喻。閱讀和寫作具有雙向發展路徑,是基本的讀寫能力(literacy abilities)互相支撐的兩個方面(Graham & Hebert,2011)。讀寫的有效連接是指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相互促進關系,近年來備受關注(王薔,2020)。近年來有許多學者花費諸多精力研究讀與寫的連接關系,以及如何使這兩方面更好地相互促進。本課中,教師嘗試讀中寫的方式,以讀促寫,讀后立刻梳理思路進行寫作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厘清思路和整理語言。DA5D0C47-89B5-40BB-9A51-BF472D55BD77
本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分別閱讀兩部分內容,在讀中寫,在寫中讀。在拋出第一部分的一個上位的大問題后,引導學生自主在文中尋找答案,并將自己的答案填寫在任務單上。之后,學生可以在小組內進行自主討論,修改自己的答案,在同伴的幫助下形成更加完整、科學、正確的寫作語言。隨后,學生第二次對寫作內容進行完善。教師此時再引導學生在班內朗讀自己的答案,并在板書上對答案進行總結。通過板書,學生能更直觀地了解此部分的重點內容,為寫作的輸出練習奠定基礎,由此完成了三次修改和完善。第二部分的閱讀也采用此方法,學生在“讀—寫—讀”循環遞進的過程中樂此不疲,在此過程中能看到自己的寫作水平在逐步提高,因整個過程由學生自主完成,因此也有助于他們獲得強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教師在學生自我完善寫作作品后,投影范例作品,對細節進行提示和修改。通過示范修改學生的作文,能使學生避免一些常見小錯誤,對全文的結構進行整體把握。在此過程中,教師按照評價量規標準,規范學生的寫作語言,力圖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整體到細節都得到真實有效的提升。
5.采用AWESOME評價量規,規范學生寫作
AWESOME 評價量規參照了英國 Jacobs 等設置的評分系統進行設計,后者是國際通用的一套評價標準,圍繞內容、組織、詞匯、語言運用和技術等五個維度進行評價,每個指標分配了不同的權重。AWESOME 評價量規的另一個理論依據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 1—5 級寫作技能的內容標準(教育部,2012)。本課中教師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將評價維度調整為Aspects(要點)、Writing(書寫)、Expression (表達)、Mechanics(細節),使其更符合現階段學生的認知和能力水平。評價量規在本課中并不是重點,其目的在于提示學生要注意寫作的一些細節,因此量規應簡潔明了、清晰準確。減輕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負擔是呈現評價量規的重要目的,也確實對最終寫作作品的完善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結語
非故事類文本的閱讀應該從分析文本內容和結構入手,在了解真實的學情的基礎上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逐一突破,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問題鏈逐層深入,搭建學生的認知體系,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進階。通過多模態的教學資源輔助,引導學生讀中寫、寫中讀,切實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
參考文獻
Graham, S. & Hebert, M. 2011. Writing to Read: A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Writ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on Reading [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81(4): 710—744
Ogle, D. M. 1986. K-W-L: A Teaching Model That Develops Active Reading of Expository Text[J]. Reading Teacher, (39): 564—570
教育部. 201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李清華, 賓科. 2016. 互動協同的讀寫教學模式[J]. 當代外語研究, (45): 45—50+61
皮亞杰. 1983. 皮亞杰學說及其發展[M].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錢小芳, 王薔. 2020. 連接視角下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的途徑與方法[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12): 12—17
王薔, 錢小芳, 周敏. 2019. 英語教學中語篇研讀的意義與方法[J]. 外語教育前沿, (5): 40—47
王薔. 2020. 在英語教學中開展讀寫結合教學的意義及實施途徑[J]. 英語學習, (5): 26—32
王淑霞. 2015. 基于 AWESOME評價量規的初中英語寫作課課例分析[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5): 27—31
葉圣陶. 1980. 葉圣陶語文教育文集[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DA5D0C47-89B5-40BB-9A51-BF472D55BD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