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麗
摘要:目前各個幼兒園的教育主題和教育方向五花八門,有擅長雙語教育的,有擅長蒙氏教育的,還有主抓國學教育的。嘗試將中醫藥文化通過基礎課程、區域活動、家園互動三方面融入幼兒園教育,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字: 幼兒園? 課程? 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燦爛瑰寶之一 ,在人類認知生命、維護健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在幼兒園活動中開發利用中醫藥文化資源 ,可使中醫藥文化得到弘揚和傳承 ,有助于幼兒增強民族自信心,掌握基本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立足實際幼兒教育經驗,嘗試將本土的中醫藥文化融入到幼兒教育當中,以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在基礎課程中融入中醫藥文化
幼兒園階段的教育內容主要以提升小朋友們的生活能力,增加小朋友們的生活常識為主,并科學的在基礎課程中融入音樂、美術等藝術方面的引導。對此,在幼兒園基礎課程中導入中醫藥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小朋友們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帶領小朋友們觀看一些藥材買賣的視頻,引導小朋友們認識一些簡單的中藥材,使小朋友們在學習民俗知識的時候,能夠很自然地接受中醫藥文化,有利于我們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在“體驗教學”活動中融入中醫藥文化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在真實情境中參與或模擬該情境讓幼兒在心理層面體驗的教學活動。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血脈,教育是此精神血脈得以延續的載體。把中醫藥文化融入幼兒教育中,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接受能力,以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給他們,這樣才能使中醫藥文化植根于幼兒頭腦中,如以故事為載體,使幼兒感受中醫藥文化的人文精神。故事是一種幫助幼兒認識及了解不同事物的有效途徑,其內容充滿想象和幻想的色彩,符合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需要。另外,幼兒喜愛模仿,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使幼兒真正走入故事情節 ,與故事人物融為一體,促進幼兒智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如《葛洪與百草精靈》活動中, 幼兒在扮演的過程中體會羅浮山百草油的煉制的艱辛 ,在潛影默化中養成與人為善,扶危濟困,樂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以觀察體驗為基點,激發幼兒對百草文化的興趣。幼兒是從接觸形象具體的事物開始認識世界的,一朵花、一棵草都是幼兒 學習知識的活的教科書。教師可以提供實物,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草藥的外形特征,再通過拼圖游戲進一步深化幼兒對草藥外部特點的認知 ;以探究思考為核心,使幼兒成為傳承中醫藥文化的后備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嶺南的氣候環境使人們從小養成隨身攜帶藥油的習慣。 了解藥油的用途和正確的使用方法有必要從娃娃抓起。 如《我為羅浮山百草油代言》主題活動,羅浮山百草油是幼兒在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的,但未必掌握其用途和使用方法。活動引發幼兒對藥油用途的思考和熱烈討論,體現幼兒樂于思考、大膽猜測的求知精神。
三、在家園互動中融入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對于我們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并不陌生,甚至有的小朋友家里就是從事中醫藥行業的,所以,幼兒園課程的開發與速設離不開家長的支持。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尋求家長的理解,認同與支持,力求家長能主動參與,形成家園合力,促進幼兒發展。從課程謀劃之初,就召集家長討論活動方案,聽取家長意見。老師愈發認識到家長作為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的重要性,并且在與孩子一同經驗的過程中也豐富了知識。在幼兒教育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小朋友們成長的意義,還要聯系家長,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小朋友們的積極影響,促進家園的溝通與互動,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的家園教育合力,促進小朋友們對中醫藥文化的學習。
經常跟家長們溝通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跟家長們匯報幼兒園在咳嗽多發季節給孩子們熬的銀耳雪梨羹,在夏季給孩子們熬的冬瓜荷葉湯,讓家長們看到幼兒園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并多給家長們分享一些中醫知識,使家長們在無形中收獲中醫藥知識,促進家園文化導向的統一,共同助力對幼兒的中醫藥文化教育。中醫藥對于我們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并不陌生,甚至有的小朋友家里就是從事中醫藥行業的,所以,在幼兒教育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小朋友們成長的意義,還要聯系家長,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小朋友們的積極影響,促進家園的溝通與互動,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的家園教育合力,促進小朋友們對中醫藥文化的學習。
四、總結
總得來看,將我們中醫藥文化融入小朋友們的幼兒園一日教育當中,從娃娃抓起,引導小朋友們認識和學習中醫藥文化,不僅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舉措,還能夠激發小朋友們對中醫藥知識的興趣,促進小朋友們的全面、健康成長,有利于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助力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
參考文獻
[1]李恒.亳州“藥都文化”滲入幼兒園課程初探——中醫藥文化走進幼兒園的可能性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19(11):54-55.
[2]李恒. 基于亳州藥都文化的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9.
[3]李紅霜,《淺談幼兒園中草藥種植與幼兒發展》;《好家長》,2018年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