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覺珵 婁康

面朝維港、形似古鼎,坐落于西九龍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圖)是香港又一“新地標”,也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送給市民的一份禮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右圖)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視頻專訪時如此描述這座博物館的定位:它將立足于中國文化、故宮文化,又融入香港元素,還會成為推動世界文化對話交流的平臺。
這座籌備多年的博物館已于本月22日舉行開館儀式,并將于7月2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屆時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914件珍貴文物將聯合香港故宮在開幕展中亮相。'其中,一級文物達166件。
有600多年歷史的故官博物院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匯聚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展中展出的絕大多數文物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出借,但這并不意味著二者是“總部”與“分館”的關系。作為繼內地與臺灣地區后的第三座“故宮”,香港故宮有著獨特的角色與使命。“香港故宮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連接”,吳志華向《環球時報》記者解釋稱,香港故宮將文物連接現代人的生活和世界各地的觀眾。他表示,香港故宮位于特區最現代化的地方,展示的卻是中國最悠久的文化。博物情希望讓觀眾看到5000年傳統文化,也看到香港大都會的發展。
這名30多年來一直從事文博工作的特區康文署前副署長告訴記者,“我們需要充分認識自己的序史,希望觀眾作為中國人,通過實實在在的文物,了解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吳志華希望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為觀眾帶來更加感性、關于民族情感的認識。“這些文物背后表達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倫理價值,是我們民族的靈魂。”
吳志華回憶稱,香港曾被殖民統治100多年,直到回歸祖國后才重新開始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和教育。他說,這期間經歷過一些困難,但在“愛國者治港”得到貫徹、整個社會環境得到轉變后,人們又可以放手去推進這些的教育,尤其是針對年輕人的。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并非簡單地將北京故宮“搬”到維多利亞港旁。吳志華對于“當下”和“在地”的理念十分重視,因此博物館從外觀設計到布展,均融入大量香港元素。很多人注意到,其外觀設計雖然融入大量紫禁城元素,但又非傳統的紅墻黃瓦,外墻采用了飾面鋁板、玻璃幕墻等更加現代化的裝飾。
“中國文化不是一個單一概念,不同地區有著多元表達。”吳志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香港故宮希望在香港文化中逐漸融入故宮文化的同時,也具有發展的概念,香港的現代文對中國文化的發展進步做出獻。吳志華說,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近日到香港故宮參觀后表示,展覽中一些新科技、新表達方式與故宮博物院有很多不同,可以相互學習借鑒。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連接”還包含著對不同文化對話交流的設想。“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吳志華說,中國文化事業發展不單是地區性的,還需要面向世界詳細展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希望推動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溝通和對話。
香港是一座國際化的城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團隊也是一支國際化的團隊,這讓博物館有望成為推動文化對話交流的新平臺。博物館旁邊就是2021年底開幕的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用吳志華的話說,前者讓世界看到中國,后者是從中國看世界,可以互相配合。
吳志華說,故宮有著非常豐富、重要的文化資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未來重點還將是故宮文化,但故宮展品比例可能會降低,增加其他中國文化、世界文化等內容。例如,博物館未來希望開展一些項目,用歷史說明中華文明從來都是通過交流得到發展,而不是通過單邊主義或戰爭去解決矛盾的。
本月14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四周的門票開始在網上公開發售,已賣出超六成。吳志華對記者表示,這顯示出香港社會對博物館有著非常多的期待。“香港市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過去可,能沒有充分表達出來,缺少一個好的平臺,這證明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圖片來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