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狄娜

干實事 秋夏兩忙時的田間地頭、疫情防控時的消殺一線、組織群眾疫苗接種或者采集核酸時忙碌有序的現場,張弛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村里的各個角落。
金鐵寨村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小村鎮,這里雖平平無奇,卻山清水秀。村里的田間地頭和每處建筑中,常常能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幫村民解決實際問題,監督疫情防控狀況,時刻操心村中大事小事……他就是中共武功縣委宣傳部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張弛。
2015年與金鐵寨村結緣,2020年正式駐村,張弛對這里的感情濃郁而深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然有我”,在張弛眼中,駐村工作是一段難得的經歷,也將是他個人引以為傲的精神財富。“未來是否繼續駐村要根據整體情況統一安排,我個人必須服從組織安排,長遠來看,最終有一天我會離開村子回到機關工作。”談到未來,張弛有些不舍,“但我會把金鐵寨村永遠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記住這里的一草一木。以后無論在什么工作崗位,我都會盡力為金鐵寨村做力所能及的事。”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小村鎮金鐵寨村是精準扶貧期間上級確定的重點貧困村,該村擁有耕地1680余畝、人口1906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2戶,包含貧困人口173人。2020年初,為了接續做好精準扶貧幫扶工作,張弛被選派駐村工作。“我在原單位主要從事外宣和網信工作,駐村之前剛從縣疫情防控指揮部完成疫情防控階段性工作。”他說。
其實張弛與金鐵寨村的淵源從2015年就開始了。而他對村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也來源于那一年。“2015年時,我作為單位的結對幫扶責任人第一次來到金鐵寨村入戶走訪。”張弛至今還記得那天天氣晴朗,他與李姓村民和她家鄰居圍坐在家門口,幾乎聊了一整個下午。“話說到動情處時,她的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我覺得,她能把那些壓在心里、不會輕易給外人說的鬧心事一五一十地說給我這個縣里干部聽,就說明她的內心對縣里來的幫扶干部是何等的信任。”
張弛對李姓村民家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但因為那個時候他也是剛剛接觸結對幫扶工作,基層經驗還很欠缺,對及時解決群眾問題沒有把握。從那時起,他就暗暗下定決心:作為縣委機關的幫扶干部,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對得起群眾這份沉甸甸的信任。直到現在,張弛心里的這份責任感都是他干好扶貧及鄉村振興工作的精神力量,驅使著他不計個人得失、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難,駐村又駐“心”,做好工作。
張弛出身農村,對父輩那些“淚水肚里咽,零錢省著花”的種種不易深有體會。作為縣委機關下派干部,他回到了農村這個充滿濃濃鄉情、耳旁滿是鄉音的“廣闊天地”,工作中不僅沒有什么不適應,反而倍感親切。駐村之后,通過處理涉及群眾的一件件或大或小的困難和矛盾,張弛意識到,面對群眾反映的困難、問題甚至是各種尖銳的矛盾時,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名心貼群眾的傾聽者,讓他們切切實實能感受到無論是生產生活還是其他方面遇到問題時,總有黨的干部堅定地與他們站在一起。
“要說工作中面臨的最大最難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才能取得鄉親們對我這個‘初來乍到的陌生人’的信任。”于是,他總是出現在村里的各個角落:秋夏兩忙時的田間地頭、疫情防控時的消殺一線、組織群眾疫苗接種或者采集核酸時忙碌有序的現場……因為他相信,群眾能經常看到他,自然就會信任他。“這樣,他們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也肯定愿意找我來解決。”
在金鐵寨村的精準扶貧工作剛開始時,張弛就仔細地分析過當地的具體情況。從整體情況來看,亟須解決的是村內街道及生產路的修繕硬化問題;從各戶情況來看,最需解決的是群眾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但欣慰的是,這些問題經過幾年的持續努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村內道路及耕地里的所有生產路都以比較高的標準修繕硬化完畢,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提升;在產業、就業、教育、醫療、民政等共計10項長期政策的有力幫扶下,金鐵寨村于全縣第一批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中國人的小康生活“錄” 張弛:中共武功縣委宣傳部干部、駐金鐵寨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家人健康、年有結余、工作有著落、學有所教、老有所養,老百姓對小康的理解樸實而又簡單。”
駐村兩年多,張弛說,自己眼前能看到的變化實在是太多了。“群眾的房子越來越漂亮了、村內的道路寬敞整潔了、路燈越來越亮了、群眾生病都能積極治療不再硬扛了……本村及周邊村子里以前那些游手好閑、無事生非的現象幾乎絕跡。”這里的駐村同志和村兩委干部也不約而同地認為,經過國家這幾年的持續幫扶,群眾搞好生產、生活的信心和積極性更足了。張弛感慨地表示,“群眾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都是干勁十足,這些積極的變化最難能可貴。”
駐村期間,張弛還遇到過一個很大的坎兒:生病做髖關節手術。手術前,醫生談了很多可能遇到的不好情況,他自己也做了不少心理建設。幸運的是,最終他的病情比想象中要輕,也得益于西京醫院醫生高超的醫術,恢復得還算比較順利。“不幸的是手術住院期間我岳母因病去世,我沒能送她老人家最后一程,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住院前,張弛特意給單位領導匯報了個人住院治療及村里工作的安排情況,由他的同事按時負責駐村工作,避免了因個人原因貽誤村里工作。可是他心里始終放不下村里的一切,不顧“傷筋動骨100天”的說法,從開刀手術到回到工作崗位只用了一個月時間。“身體好的時候不會在意健康的重要,當躺在病床上沒法活動,想著村里的大小事,自己心里其實很著急。”張弛說。
從西京醫院出院回到當地醫院后續治療期間,村兩委干部多次打電話要來醫院探望張弛,都被他拒絕了,“一是因為疫情原因來醫院不方便,還有就是自己住院不能給村里做什么工作,兩委干部再到醫院來探望就更耽誤時間”。出院回到村里上班后,剛開始他的雙腿還不能交替上下臺階,走路還不太靈活,只能一步一步往上挪,“雖然這樣行走不便,但能及時回到工作崗位,給村里做點工作,心里覺得很踏實”。這次生病,也讓他有了更多的思考:群眾面對疾病尤其是大病時,國家的醫保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有醫保政策保駕護航,群眾的健康就有了堅實的保障,就避免了因病致貧、返貧的風險。村里更是要重視這一點。”
算起來,兩年多的時間不長也不短。根據組織工作要求,駐村滿2年的同志就可以輪換了。但張弛心里有時很矛盾,“我也擔心駐村脫離單位的時間長了,領導同事們都有調動,可能會不利于自己以后的工作,但心里又對村子有太多不舍和牽掛。”對比城里,農村的整體生活條件雖然有很大改善,但還是比較艱苦的,要顧全上有老、下有小,高房價、高醫療、高教育的生活現實。“我依然想為村子做些什么。”他始終認為,農村群眾的生活中蘊含著高超的生存智慧。“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家人健康、年有結余、工作有著落、學有所教、老有所養,老百姓對小康的理解樸實而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