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二為
自1872年美國創建了全球首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以來,國家公園的理念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國。但每個國家都擁有獨特的文化、歷史和傳統,一個相對固定的管理模式不能在全世界通用,而如何將行為學融入到國家公園生態管理方面又成了關鍵中的核心。筆者曾經受邀于2010年8月在“世界國家公園視野與策略”暨“世界各國國家公園面臨的管理問題”國際研討會上做主旨演講。演講指出,東亞地區人口將近16億,快速的經濟成長與都市化,需要更多的休憩空間與活動。將有越來越多的人訪問國家公園,意味著游憩資源管理愈發重要。日本與韓國已建立了國家公園體系,對于國家游憩資源的管理有相當的助益,但是中國在體系構建和資源管理等方面卻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12年之后的今天,科技快速發展、全球氣候變化、疫情肆虐等因素都對現有國家公園的管理模式提出挑戰。2018月4月,中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2021年10月,我國正式宣布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第一批國家公園。“國家公園”和“保護區”的內涵和管理截然不同。國家公園的基本原則是保護、發展和利用。若采取“一刀切”的嚴格保護的方法相對容易管理,但實質上和“保護區”沒有太大的區別,不能真正在國際上展示中國國家公園真實面貌以及樹立國家公園作為文化象征傳播中國聲音的形象。如果稱之為“國家公園”,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方針。根據以美國國家公園為開端的世界國家公園發展模式,以下是中國國家公園體系的建設路徑的管理與發展模式意見建議:
首先明確在國家公園內的具體的休閑游憩活動。國家公園內的主要與人相關的活動是戶外游憩(outdoor recreation)。在中國國家公園里,從生態保護與經濟利益相結合的角度上來講,應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合理地發展適合中國國家公園的戶外游憩活動。
其次,確定非“一刀切”管理模式。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全世界各個行業都受到巨大的影響。實踐證明,2011年建立的非“一刀切”管理模式,確實為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和運營的盡快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三,挖掘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美國的國家公園是建立在荒野(wilderness)的概念基礎上的。但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每一座山川、每一條河流都有其背后的歷史故事,都有詩歌、繪畫、音樂、文學以及宗教文化的內涵。因此中國的國家公園是自然和歷史文化交融的產物。在建設和管理國家公園體系的過程中,不斷挖掘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并通過國家公園解說宣傳和國家公園相關的詩歌、繪畫、音樂、文學以及宗教文化等,讓公眾從文化層面理解國家公園,提高生態環保意識,激發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從內心關愛國家公園,把國家公園視為文化的象征和國家的驕傲。
最后,平衡保護和利用的關鍵還是需要合適的管理人才。國家公園的研究已經由初期的生態學、林學、地質學、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等自然科學為主導,發展到涌現出休閑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體育學等人文社科學科的大量研究成果。培養綜合性人才是做好國家公園管理的重要環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我國僅有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游學院設有公園與游憩管理專業,并且培養了兩屆本科畢業生。希望國內更多的院校能開設相應的專業。
總而言之,國家公園已經在世界上發展了150余年,即便美國國家公園模式也在持續的探索中得以改進、完善,希望這些經驗幫助我們盡早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國家公園體系。